《讀史知鑑》讀李增教授──鄭成功與金門之關係述論
壹、鄭成功文化節
今年是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復臺三百四十二週年,台南市政府為慶祝這個關係著台灣三百多年歷史的重要日子,並紀念鄭氏復台的偉大貢獻,特配合在台南市舉辦全中運之同時,擴大辦理「鄭成功文化節」,並訂四月二十九日為「金門日」,邀請金門縣組團參加。緣於金門與台南曾於民國七十年代締結為姊妹縣市,而主要是因為當年鄭氏復台時,係由金門出發渡海,歷史是一條不間斷的長河,要讀台南府城的歷史,就必須先從鄭氏在金廈談起。
時序回到三百四十二年前的金門,那是一個多重年號交疊的時代,以中國人當時的紀年,應該是清世祖順治十八年了,當時據守金廈的延平郡王,奉的年號卻是桂王的永曆十五年,而原本活躍在金廈附近海域間的荷蘭人,用的是西洋曆的一六六一年。當時的金廈,正是海盜猖獗方歇之後,接著明廷式微、清兵入關、皇室易主,明鄭據守金廈抗清、南京戰事失利之後,金廈百姓尚在歇息喘息之際,隔著一道海峽彼岸的福爾摩沙,正是海上霸權國家荷蘭所屬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的貿易基地。
海島三月的下旬,大家正興高采烈,為海上守護神媽祖娘娘慶生的當兒,在金門的料羅灣,延平郡王的大隊船團,也在此時,祭了海神、拜過媽祖,與廈門出發的軍隊會合後,正式宣告渡海東征,九天之後的農曆四月初一日,延平郡王的軍隊終於幾近神話般地在鹿耳門登陸,攻下了當時名為「普羅民遮城」的赤崁,接著圍困另一座「熱蘭遮城」九個月後,終於收復了讓荷蘭人佔領了三十八年的大員,之後將「大員」改為「安平」(福建省南安縣安海舊稱安平)。
為配合鄭成功文化節,一項由台南市政府主辦、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承辦,名為「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的學術研討會,也從四月二十五至二十六兩天,在台南市立藝術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為了參加這一項深具意義的盛會,我們於四月二十四日從金門出發,飛往台南,出發當天正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也是三百四十二年前鄭氏出海東渡的日子,時間上可謂一項巧合。
這項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每天安排三場次,計有十四篇論文發表,以及開幕式之後的一場專題演講。發表論文人員,大部分是台灣各大學及學術單位,還有廈門大學的專家學者,論文內容涵括了歷史、文學、宗教、商業、軍事各領域。論文集的內容達三百五十頁,真可謂豐富又精彩,篇篇皆是一家之言,自然非學識淺薄之我等所能探其堂奧者,聽講之餘,謹能擇其中一篇和我們較有切身關係的「鄭成功與金門之關係述論」,就我們聆聽閱讀後的一點心得,提出與鄉親共享,並就教於有識之士。
「鄭成功與金門之關係述論」一文,係承辦單位特邀金門籍的學人,執教於政治大學哲學系的李增教授擔任主講,並由銘傳大學應用語文學院院長陳德昭先生擔任特約討論人,兩位都是頗孚眾望的金門鄉賢,無論論文題目、發表人和講評人,都讓我們有特別親切之感,所以聽得較仔細,心中的迴響自然也較深遽了。
貳、鄭氏在金門之地位
李增教授這篇論文中,先從金門的地理形勢、歷史的因緣導論出鄭成功據守金廈的原因開始,來述論「鄭成功與金門之關係」,再論述鄭氏據守金門的史事、管理與金門人的參與,接著從鄭氏由金門的料羅灣出發攻臺,逝世後鄭經繼承父志對金廈攻守的經過,到克塽降清,而後論至清代至近代金門與臺灣之關係,最後,李增教授以「金門人對金門與臺灣之反思」作結論。
鄭氏祖籍福建南安石井,和金門一水之隔,鄭家祖孫三代:鄭芝龍、鄭成功、鄭經三人,其一生事蹟都與金門息息相關。鄭芝龍初為海盜,在金廈招兵、征餉、敗官兵,之後接受招撫,旋攻剿侵略金門之海寇,建立了雄據東南海上的霸業,後來雖於異族入關後降清,但其所餘勢力,卻由鄭氏家族掌控後再轉歸其子鄭成功所繼承。
鄭成功以其父所建立的軍力,作為反清復明的主力軍,這支軍隊也可說是鄭氏的子弟兵,其部將士卒,都不離漳、泉之地,金、廈為泉州所轄,與南安比鄰,更為鄭軍之股肱,兵力之砥柱。永曆十五年渡台之前,鄭成功所有運籌,都在金廈及其周邊島嶼,更依靠這一股軍力北伐,直抵南京,後來兵敗退守金廈,即謀畫渡海攻台,永曆十五年,留世子鄭經守金廈,三月(農曆)拜海祭旗後,於二十三日出發渡台,經澎湖而抵南台,於四月初一日近乎神助似的登陸鹿耳門,四天攻下普羅民遮城,圍攻熱蘭遮城九月而下,在台灣,成功僅過了一年兩個月而病逝,將他從閩南帶來的子弟兵和甫到手的臺灣,交給他的長子鄭經繼承。
鄭經東渡入嗣台灣後,金廈兩島,據而有失,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終於陷清,幾經易手,使生靈塗炭。長期處在戰火線上的金門,數經剝奪,再歷遷界禁海之令,幾成焦土,從此風砂侵襲吞噬長達三百年,方告恢復。
從鄭成功的反清復明開始到渡海攻台,得力的文官武將,不少都是同安籍(金、廈時屬同安縣轄)的子弟,如金門的林習山、洪旭、周全斌等,還有跟隨鄭氏渡臺,中途病逝於澎湖的盧若騰先生,同安籍的陳永華,更是擘劃台灣政經建設基礎的主要人物。
鄭家祖孫三人,與金門關係最密切者,莫過於鄭成功。他是董颺先的姪婿,從隆武二年的烈嶼吳山會盟開始,至永曆十五年自料羅灣東渡為止,練兵、抗清、北代、退守、渡台,始終都以金門為基地,可以說:在金門的十五年間,也是鄭成功一生事業最輝煌的巔峰時期。位置上,金門受一海之隔所佑,加以大自然夾雜的濃霧、潮汐、颶風,以及地理形勢上的天險,提供了易守難攻的條件,使鄭成功在其據守金廈期間,雖廈門曾一度淪陷,而金門始終未曾失守。只是相對的,金門受土地貧瘠、腹地狹小所限,未能提供充分的軍需物資,也是後勤補給線難以連接上的一大遺憾。
鄭成功復台的功績,國家將其列為民族英雄,台灣民間將其奉為開山神明祀拜,台灣與鄭成功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文物古蹟,遍佈中南部,而鄭氏既與金門有如此深厚的關係,何以金門島上,和鄭氏有關的文物卻寥寥無幾。以下幾個旁徵,或可了解其中脈絡。
一、金門有關鄭氏的文物:
金門與鄭成功有關的文物,較受大家熟悉者,大概莫過於三個地點:一是太武山上的「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弈)棋處」,二是夏墅海濱的延平郡王祠,三是烈嶼下田村的「國姓井」。但細查這三處景點,觀兵弈棋處原本是明初金門三塔中最有名的「倒影塔」之原址,今尚有一方石碑可證,個人在史料中尚未見到有關鄭氏在此觀兵弈棋記載的資料,其石刻則是民國五十七年,由金門當局令社教館延請工匠所鑿造者;延平郡王祠也是民國五十七年由兵工所建,祠內雖有鄭氏塑像,卻未享民間信眾香火;至於烈嶼下田的國姓井,是否真是鄭氏或鄭軍所鑿者未可知,但詳查金門史書,從清代所修的︽金門志︾到民國四十七年的︽新金門志︾,三種版本中均對金門的古井名泉有詳細記載,其中卻都沒有此「國姓井」的字眼,可見此井與前述二者,同是當時金門當局所指示列入者。
而真正與鄭成功較有關係者,一是烈嶼吳山的會盟處,可惜今日未見有何遺蹟;另外在今前水頭西海岸,有一處向外伸出的海岸岩石,當地人名為「將臺仔」,據傳係當年鄭成功檢閱海軍的點將臺,還有是今延平郡王祠旁的「明石井鄭氏祖墳」,是近代由他處遷葬者,此三者算是與鄭成功較有直接關係的。
金門居民,大多數是信奉「釋、道」合一的宗教,在一般百姓心中,佛祖是佛,觀世音是佛,媽祖、保生大帝、關聖帝君是佛,廟裡諸王爺神像都是佛,金門人所膜拜的神像,包括忠、孝、節、義的歷史人物,或生前曾造福一方的神靈,都是金門百姓信奉膜拜的對象,時間久遠者有東漢末年的關帝,時間最近者,如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為國捐軀的李光前將軍,還有許多名為將軍廟中所拜的神靈,甚至有人主張為建設近代金門的胡璉將軍塑像建廟奉祀。還有如文天祥、岳飛等民族英雄,金門都有主、配祀的廟宇,但大多數留意金門民間信仰的人士都知道,金門就是沒有鄭成功的廟宇或奉祀之神像。
二、李文之論鄭氏:
李增教授在會場的口頭報表時,就以金門人不拜鄭成功的話開頭,在其論文中也提到幾個有關的段落:
「鄭成功對於『戰地』何所建築,若有之,僅是城牆的加固、堡壘的促建、軍隊操練場的開拓、造船(包括修船)廠的建立、水井的開挖(包括留有古蹟)而已,餘則少有所聞。至於修水利、墾農田、養桑麻則無之。唯有記載者則是砍伐森林或用於造船,或用於燃料,使金門本是森林茂美,變為牛山濯濯、風沙飛揚的島嶼,此等災害,百姓俗傳其始於成功,中為清兵焚之,後為國軍所為,直到國軍於民國卅八年古寧頭大捷後,胡璉將軍下令種植木麻黃,才有青翠一時。
「對金門百姓而言,金門唯造就鄭成功功成名就之英雄,而百姓是否有受其利,而不受其害,古早人心知肚明。但有一件事,鄭成功在金門據守長久,英雄輝煌,金門風俗與民風多拜神敬鬼,卻不敬奉鄭成功,在金門並未有敬奉鄭成功之專祠或宮廟,:::而李光前將軍廟卻香火鼎盛。」
三、場外鄭氏族人的談話:
在四月二十五日第一場論文發表會中,一位自稱居住在台南市的鄭姓人士,提出了幾個由其祖先留傳下來而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會後得知吾等係來自金門的聽眾,他向我們敘述了一則由其先人留下的傳言:
「當鄭成功正整軍經武,準備渡海攻台之前,因為建船造艦所需物料缺乏,所以金門各地的樹木,幾被伐盡,連小樹也被伐作船釘卯榫之用,使金門林木盡失,風砂危害。」
從金門的開發歷史來看,唐、宋、明初,不但沒有風砂之危害,而且農田耕作之收成必然不差,當時的先民才可能在此安心苦讀,才可能金榜題名、晉身士林,如果當時的金門是風砂危害,居民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那能安心學業?那有心思仕途?
如果將金門的風砂之害完全歸咎於鄭成功的話,那也未免有失公允,概自明代以來,「金門兵事,首則倭寇,次則海寇,再次則為紅毛夷。嘉靖以還,為害最烈。」如果明瞭了前述諸事,或許可以明白何以金門沒有奉祀鄭成功的廟宇,即連有關的文物也少有保留之原因了。
去年五月間,廈門市政府在鼓浪嶼舉辦「海峽兩岸少年兒童音樂舞蹈大聯歡」,在參觀鄭成功石雕像時,廈門市某電視臺一位記者,以「鄭成功當年據金廈渡海復臺,站在金廈鄉親的立場有何感想」為題,要我陳述己見,當時我答以:「鄭成功於明末從金門渡海,收復了被荷蘭所佔的台灣,以全民族的立場而言,其功績之高,當可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民族英雄並列而無愧,唯如以金門地方的觀點,其對於金門之功過則另當別論。」這段訪談原訂的錄影,就因此而沒有繼續進行。
金門雖一方小島,但自明至今,史上許多臺海兩岸的是非恩怨,卻始終不離金門,甚至將金門(廈)作夾心,戰事需要時是戰略要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過後,就是一個不被放在眼裡的彈丸之地,如果吾人未能釐清這些歷史點滴,未來的金門,類似的不幸,難保不會繼續發生。
參、讀史應知殷鑑
李增教授特舉幾點作為該文的結論:
一、芝龍與成功父子對大勢之看法不同:父親以為明室覆亡、清之統一為大勢所趨,故降清以保名利,不改其一貫行事之初衷;而成功獨挽明室將傾之狂瀾,守金廈而復台灣,雖終亦為清所滅,卻在臺灣延明祚達二十三年之久,不愧為大丈夫、真英雄。
二、成功據金廈、復台驅荷後,如果鄭經能改變方略,放棄金廈,採用馮錫範之策,南進呂宋擴大版圖,或能大有作為,歷史或可重寫也未可知。
三、成功抗清復明的志業,始終以廈門為商港,圖經貿以得糧餉,並以金門之地利,控沿海而自保,雖有意持久守駐,卻未能從事政經建設,致耗損戰力,讓金門因而蒙受損害,即使東渡台灣之後,也因戰線拖得太長,無法接續,終成遺憾。
當然,明之微、清之盛,既是時勢使然,又逢數百年難得一見的康熙大帝英主,鄭氏雖申大義亦難成功的原因,此為一個外在因素;而從鄭成功抗清初期,或因個人好惡、或因舉措不當,致使其部屬分裂反叛,為敵所用,如降將黃梧所獻之焦土政策,造成成功補給的致命傷;施琅降清後也為清廷所用,終敗鄭軍於海戰,使台灣入中國之版圖,可以說,鄭軍之敗,敗在內部的一再被分化與自身之矛盾所致。
李教授在現場報告中,寄望於當今人士,當記取明鄭歷史教訓,切勿再自分「芋仔或安薯」,彼此自相分化,當團結內部,視台澎金馬為命運共同體,才能長治久安,因為前人殷鑑不遠,只有能知古而鑑今,才可免重蹈歷史之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