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少了品格 書念再好也沒有用
天下雜誌652期,洪蘭教授在其專欄中一針見血明確地指出現今教育的失敗重點內容。在現今AI時代衝擊下,世界各國都在重視品格教育,德育已經取代了智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因為品德在禮記中明確敘述著,它是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一個孩子若僅能將書念得十分傑出,而漠視傳統忠孝仁義孝悌誠信等禮教,也就是說品德不修,道德淪喪,性情暴戾,缺乏倫理,這樣的教育水準會是個什麼低層級的教育水平。
洪蘭教授明確地指出,現今教育的課綱已沒有了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現今的孩子們缺乏公德心、同理心、自私自利,且目中無人,強詞奪理,蠻橫驕縱到了極致,生活教育水準下降到了極低點,不可否認,其實生活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孩子可以在課堂上大喇喇吃早餐、啃雞腿、吃漢堡、亂丟冰棒紙、穿短褲、夾腳拖來教室上課,無視老師在講台上講課,而大聲與鄰座交談,影響旁邊同學聽課,而這些脫序的行徑卻不以為意,更不知錯。當教育和生活規範脫節,品格出現重大落差瑕疵時,花再多錢作宣導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品德教育必須從生活做起,沒有別的捷徑。
清道光年間,著名禁煙大臣林則徐在任兩廣總督時,其家訓中有十則「無益」格言: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七、為富不仁積聚無益;八、劫取人財佈施無益;九、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十、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在十則無益格言中,其中「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乘張聰明無益」、「淫逸驕奢仕途無益」等四則無益格言,涉及品行、道德、心性、人格。試想在生活與為人處世中,行為不端正,舉止失措,亂無章節,讀再多書也是白念,承如老一輩在教訓不肖晚輩,書讀到後背去了,而一個心高氣傲、丕知卑、目中無人、不可一世的讀書人,即使他博覽群書,才高八斗,也徒枉然。另外一個行事離經叛道,違背倫常綱紀,標新立異,行事乖張的讀書人,即使是如何的聰穎機伶,才氣過人,也將是偏離正道,邪不勝正,終無長久。而那些阿諛奉承,鑽營取巧投機倒把的為官之人,不知為國為民,在位時只鑽營聚斂,欺壓百姓,驕奢淫逸,魚肉鄉里,為仕之途終無長久。
則公十則無益格言中有四則與洪蘭教授的論述觀點至理相通,為世人在品格理論上作了最佳的詮釋。
品德是立國的根本,也是為人處事的基礎,教育要學生惟一的東西就是品格,有了品格,其他的德行自然就會出現了。故古人教育孩子是先教他們應對進退,這種待人接物的禮貌其實就是品格,正所謂「童蒙養正」在啟蒙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會偏差到那裏去,在家庭父母帶頭有品德,身教、言教,孩子自然會有品德,長大了自然根深蒂固,不會偏差。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超越動物本性,使人成為更好、更高尚的分子,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讓是通情達理,懂得人情世故,有正義感、有同理心,而不是自私自利,不辨是非,不顧社會角色期待,不顧對方的感受,那這樣的教育才真正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呢!
職是之故,在現今AI時代的衝擊下,全世界各國都在重視著品德人格教育時,苟我們仍然不重視品格教育,還在內部拔管內鬥空耗,並刪除了國之基;政之根;人之本的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理等課綱,讓我們的教育繼續惡化,我們擔心的是再不注重品格教育,台灣以後將無可用之才,而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消失,也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