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代金門情】在金大教學與未完成的夢

發布日期:
作者: 劉香蘭。
點閱率:2,083

母親在今年7月8日突然離世,令家人相當不捨,對我更是,因為她甚擔心我在金門所遭遇的情況。我為何唸到博士,是深受她一生所扮演女性角色的犧牲,主要是為家庭犧牲自己的夢想,她是36年次,在她那個年代,讀到蘭陽女中,相當優秀,因為家境不許可,她放棄學業,開始照顧者的一生,她希望我不受任何束縛,給我相當自由與包容,讓我做自己,為了她,我博士學位探索女性身為照顧者一生的經歷,為了她,我扛起她未完成的夢,來到金門
沒有金大的圍牆,但有無形的屏障
  金大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學校,一來,我就體驗到教師角色的使命與意義,因身處兩岸前線,挑戰原有以西方為中心和以台灣為大的位置,開始探索金門本身主體性,以及從金門為中心的兩岸觀與世界觀。可惜,新進老師沒有金門學的培養與陶成,象牙塔中的老師們不被認為接地氣,誰是我金門學的老師呢?是街道小店的老闆、是賣蚵的阿嬤、是捕魚維生的老伯,尤其面對從台灣來的日間部學生,促進有金門觀點的教材就相當重要,所幸社會處、地方法院、少輔會、更生保護會和衛生局等邀請我擔任委員,讓我有機會接觸並認識離島社工的實務,更不乏認識許多深藏不露的人,如民事調節楊清國委員,令我相當佩服,據我所知,他從1993年開始寫金門日報社論,到去年才停筆,80歲的他活出金門樣金門味,就這樣四年來慢火慢燉
我略體會金門社工的樣態,四年夠發展一些論述和觀點,這是我下個階段的使命。
佔有重要地位的金大,與中國、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各有淵源,身為金大老師,常常覺得所學不足,如何讓學生體驗到金門是開啟世界的窗,在有限的大學生活從一小島知天下。為了這個,去年我帶學生36人到台灣參訪知名國際型的社福機構,5月16日大霧,全團滯留金門機場,參訪行程從落地台中改為落地高雄,再趕回台中、台北,我們不辭辛苦一一前往,讓台灣機構代表相當感動,學生也把握機會提問和交流,雖然承擔很大的責任與壓力,這樣的行動相當值得,學生展演出金門出洋不放棄的精神也值得欣慰
科技推倒藩籬:跨領域課程
  我們面臨一群E世代的青年,傳統教學法難以吸睛,學門之間的藩籬因科技也將被推倒,更不用說人力的短缺已難因應照顧危機,社工不能再怯於科技或只憑人性拒斥科技,感謝資工系趙于翔主任和護理系黃玉苹副教授願意與我合作,合開「當照顧遇到科技:智能照顧的跨領域課程」,每周兩小時的通識課,集結資工電子社工和長照系等學生,發展出五項智能照顧裝置,更肯定我的信念,老師要走出學門的舒適圈,方能在下一波工業革命中為下一代學生找定位、找價值,科技始於人性,為人類服務,在此核心價值下,社工需要扮演新的團隊角色,掌握科技如何促進人權和服務弱勢,讓社工站在另一種前線。
教授值幾個錢?
  為了讓學生體驗與討論勞動價值,連結馬克思理論,我問一句,教授值多少錢?有的回答3萬,因為只是在念知識,4萬?因為要改作業與考卷,有冷氣吹,很不錯,……我說教授是進行腦內革命,是思想、價值的改造,而且不流血不動刀,是一種和平與漸進的革命,要如何賦予老師的勞動價值?教學研究與服務是現在每個高教老師都要面面俱到的,每個大學重點發展不一,我一直渴望我教的是利基於個人研究產出,也希望課堂不是一片死寂,所以,課堂上討論、演練、辯論、行動劇在課堂中上演,雖然還不到翻轉教育的程度,但從中我看到學生的潛能與蛻變,開始有系統的思考與分辨,以及會挑戰老師的立場和觀點,老師除非放下權力,學生很難真正開放,和你交談。因此,師生之間的磁力表現在妳的選修課,有固定的班底,也從課堂到課外,家裡的事、同學的事和親密關係的事開始跟你分享,老師的角色從傳道、授業進展到解惑,對於愛與生命的疑惑與迷惑,是現代大學生的特徵,努力未必有工作、有好的薪水,為何要努力?
未來
 金門培育我成為金門大學的老師,兩任校長,只有機會認識陳建民校長,在第一年系主辦研討會上,他主動叫出我的名字,讓我覺得他相當親民,後來他知道我要前往馬來西亞做研究,當下送一本書給我參考,校長如兄長;呂立鑫學務長開啟我走入金僑研究,每每他道出歷史,讓我回味無窮,還有很多在地仕紳和女性沒有時間深交,四年好短。我走過金門四年,讓我從離島到東南亞,未來?面對選擇,我想到父親在這打過八二三炮戰,我也想到母親,她希望我成為一個沒有束縛的自由人,面對未知,緣起緣滅,真善相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