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單打雙不打──導讀螢火蟲映像體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慈惠。
點閱率:1,050

人民的記憶,歷史的聲音

螢火蟲映像體在︽人民的記憶、歷史的聲音︾序中提及,上千名著迷彩服的居民們舉著「沒有金馬,就沒有台澎」的鮮黃旗幟,情緒高昂的在街上遊行,卻突然覺得一陣可悲。你必須眼見自己辛苦建築安全而且溫暖的世界在一夕之間崩塌粉碎,為了建構工事,挖壕築哨,於是門板被拆、牆磚被拆、最後連墓碑都拆了去,這無疑地直接造成了日後前方百姓習於沉默的原因,然後,他們必迫做著一些必要和不必要的事情,最後他們被無奈的捲進戰爭往後的數十年,經歷了和對岸之間的無數場衝突,我相信,那一定是種之於心理,酷厲的撞擊。但是對於台灣人在他們遭逢困難的時候,無法適切的施以援手,讓他們當下理解,如果那些人沒有去面對過某些人或某些事,事實上真的很難去要求別人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他們。

軍管歲月中,百姓們總是服從口令做事情,真情相待,卻換來台灣人漠然的訕笑,衷心冷冷的,於是他們終於意識到,他們的犧牲沒有太大意義,於是漸漸的,也變的麻痺了,命嘛!認吧!老人們這麼說著,我想著,如果今天遊行的主角換作是你,你會不會哭?你痛不痛苦?這使我想起,我在民國八十九年獨自出遊馬祖時,夜間恰與西莒某長官吃飯,我瞥見,幫他提公事包的還是個中校,桌邊坐的都是些西莒有個什麼頭銜的老百姓,還有一個馬祖日報的記者,我特別記得,他只是來馬當兵的小阿兵哥,因為娶了馬祖姑娘而留了下來,他該已有五十多歲了。席間,長官站起來,將酒杯高高舉起,他只說一句話:「這杯我敬你們,因為國軍欠你們的實在太多了。」那時候我還太年輕,也太懵懂,直到我到金門生活之後我才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喝下了那杯酒,寫到這裡,不禁莞爾一笑,臉頰酸軟,卻有著泛淚的欲想,不曉得有沒有人能夠理解,這是種多麼複雜的情緒?

這些前方良善的百姓們將用何種心情去接受你們軍方的道歉?

書中提及,金門人董群耀在金馬二度戒嚴的民國七十六年間,曾為家鄉百感交集的寫了一首歌:「我的家鄉是戰地」這歌在渴望自由、期望解脫的金馬普遍傳唱,即使從未獲得太大的迴響,但比照當時已經解嚴,經濟起飛的台灣,金馬的悲情怕是台灣人不曾想去瞭解的。我曾想,是否,太長久的痛苦伴隨著憂傷,平生的抱負也受到太多的抑壓,於是他們變得認命而且認真的活著,就像我在︽金門學︾中曾看過一首歌,歌名我已記不清楚,但大意就是說,十六歲的金門百姓就得加入自衛隊,男生直到五十五歲方才除役,女生以結婚為除役期限,晚上還得槓著槍睡,那首歌說的正是,金門的男孩子都去當兵了,那金門的女孩子,是要去嫁給誰?不過我問起不少人,但卻沒人知道這首歌。

國軍一來,全民作工,男孩子儘量躲在家裏不出門,怕就怕一出門就被逮個正著,挖壕溝、築防空洞、建崗哨,架構工事,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生活卻貧乏的不得了,這些其實都還好,最怕的是被抓去運補,你能想像,冒著生命危險,給逮著的國軍送火葯到前方去,瓊林的老村長回憶到,鄰居說,我來來回回扛了四、五趟了,心裡怕的不得了,彼此都是幾十歲的人了,和同樣也是被逮著的鄰居抱著一起蹲在街邊上哭了一場,誰也不知道再去運補,能不能夠再一次僥倖逃過敵人的炮火,彼此心裡想的都是,要不「逃兵」吧!我揣想,也許,他們一直是靠著兩種力量存活下來─忘記過去和不知道未來。那時候,國軍就這麼突然湧進島上,百姓們被要求以性命捍衛國土,但誰也不知道這樣到底值不值得?他們只知道,叫你做什麼你就做,沒有什麼委屈不委屈,值得不值得,只要戰事沒有擴及全台,全民遭殃,就是幸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