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或許比較幸運

發布日期:
作者: 蘇穩中。
點閱率:927

傍晚環著外圍慢跑,看著台北101開始亮燈,點亮東區的夜。一個人跑著,呼吸愉快,卻總覺得寂寞,沒有人在身邊。跑累了,緩緩走入我的秘密花園,找了張石椅躺著翹腳,上方的葉子已全黑,還是想遍循一點綠。第一次在這裡自在地發呆、冥想靜思,思緒漸模糊,不過微風還是不來,悶熱一陣陣。
 緣分也不來,額頭的汗水滑過眼角,更為憔悴,不知道有沒有螢火蟲偷偷看到後,飛去遠方的她身旁,代替我綻放憂鬱又盼愛的光芒,驛動她的心?
 去年,弦樂團在市區的時候,有幾位團員即興演出,當時在場聽到她的獨奏,情感動人,更驚為天人,但是,當時我不知道她是誰。
 我念念不忘這位女孩子,透過網路搜尋終於找到她的名字,那時似乎還沒嶄露頭角。時間讓我淡忘了她,不知道過了多久,某天不經意走進台北知名音樂酒吧,意外看到這位才女的海報,整整震撼了我的心思,無法言語形容。
 由於這樣的經驗太特殊,我將這段微妙的記憶化作這篇文章的內容,雖然文章沒有具名,實際上就是在讚譽這位才女。
 此時此刻的她,原來已經獨當一面舉辦獨奏會,文化局更稱她是2018年樂壇新星,可說受到萬眾矚目,聲勢相當驚人,這也代表著,不只我高度評價,其他人也有同感,我的眼光並沒有失誤。
 那時我的內心只有衝擊,竟在街角重逢她的美麗,從而心境煥然一新,不再複製過去沉重踱步的離去。她的翩然現身,如同張愛玲筆下的九莉早期相遇之庸,甚至,我覺得比「羅馬假期」的男主角還幸運,說起「羅馬假期」,不知道前人談過多少遍,不過興致一來,決定談談這部電影。
 它實在太經典、太感人、太揪心、太傷痛的愛情故事,迄今沒有人敢重拍。特別的是,我對奧黛麗赫本與男主角最後互動有超深刻的印象,這裡最後的眼神,從微笑到憂傷,有好幾個層次。可分為釋懷、全然信任、軟弱的愛、無法自主的愛與成熟的愛。
 說到釋懷,那是一小段路思考後壓力的全部釋放,而全然信任,是終於意識到男生也真正愛她,男主角期待她可以「具體」回應他的愛,但是……。其次,臣服於封建社會的愛,所謂軟弱的愛,奧黛麗赫本也用一般的社會性格,回應這個愛,這之中,最讓人震撼,也產生了共鳴,因為我們常常這樣。
 至於無法自主的愛這個層次,只一瞬間卻烙印永恆,是最精彩、最動人的層次,即以公主身分永別摯愛,成熟與幼稚互相拔河,從沒停止,呈現出極具原生的憂傷。最後成熟的愛,相對於可自由戀愛的生活,她表現出某種意義上對制度的尊重。
 「愛情本無物,羅馬留塵埃。」那個塵埃,不是一輩子,就是心碎。奧黛麗赫本的眼神彷彿在永別摯愛,只在乎曾經擁有,能愛這麼深的,只有男主角……。
 比不上永恆離別,可以重遇才女的我,也許沒有太多遺憾了,只是需要更多的好運,不過也終於找到符合在東區生活的曲風。信義商圈夜晚的綠葉,在五顏六色彩燈的烘托下,尤其沒有半點風的時候,乍看像是假的,像是寫實主義作家的畫作,看著人們歡笑,感受到七夕的濃郁氣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