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關八二三烽火學子寄讀數據的分析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1,494

中外歷史學者均鼓勵採行當事人口述史方式,並採取深度訪談等多元敘事的形式,來生動描繪其家族臉譜或是個人生命歷程。近年來,地區曾經經歷「八二三砲戰」那段烽火連天逃難歲月的前輩們,已有數位當事人在媒體上自述其生涯真實記錄。
  口述歷史是一種搜集重要史料的途徑,該類歷史資料源自人民的記憶,由歷史學家、學者、記者、學生等,訪問曾經親身經歷現場的見證人,藉由學者文字筆錄、有聲錄音以及影像照片等。可以作為學術分析研究運用,在這些原始記錄中,再與其他歷史文獻作比對,讓歷史故事更為充實、更加接近具體與真實的歷史事件。
  朱西寧曾在其名著《八二三注》中形容「八二三砲戰」是一場奇怪的戰爭,因為是被許多不尋常的歷史因素全部聚集在一起,才塑造出這樣一場世界戰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爭。作者在臺海分裂、國府退守臺灣以及國際冷戰架構確立的外在環境下,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中共持續44天、發射將近50萬發砲彈攻擊金門的軍事行動,全書以1958年7月16日南下運兵列車為場景拉開書寫的序幕,結尾於1958年的10月25日。
  無論是「古寧頭戰役」或是「八二三砲戰」,對金門人而言,都是刻骨銘心的生涯及生命經驗,差別只在於是自己親身的經歷,還是間接得知的故事。
  個人是1955年出生在金門,砲戰開始我才3歲,算是成長在戰地政務的時代裡,也親身經歷兩岸熱戰與冷戰的時期,但兩岸砲聲畢竟是已漸遠離。因此,只能從歷史課本中去記憶戰地生活的故事情節,甚至是從父執輩的人生故事裡,來啟發自己的生命體驗。
  我們現在都是處於知識數位化的學習時代,昔日大英百科全書的知識寶庫,早已被維基百科全書全部取代了。1958年美國資訊服務署(USIS)與LIFE《生活雜誌》的記者們,親自來金門前線拍攝「這是金門」(THIS IS QUEMOY)總長14.42分鐘的記錄片以及一系列精彩的新聞畫面,即使都已歷經62年之久,迄今,每一張圖片與畫面仍然栩栩如生。
  從Youtube上我們看到父執輩在破碎聚落家園奮不顧身,包括:庶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整個救傷續命的驚險過程,尤其是百姓疏遷臺灣的畫面,料羅搶灘運補的驚濤駭浪,還有金門居民全民皆兵、修護房舍以及整天躲避砲火等等生活情節。雖然這些畫面對我而言,都已是歷史的鏡頭,但故事情節確確實實都在眼前,如果我們有機會重新閱讀時,能夠繼續無動於衷嗎?
  從民國43年九三砲戰,至47年八二三砲戰之間,金門年度人口都是正成長。
民國47年10月9日,戰地政策性疏遷百姓及初一以上的師生,合計超過7,000餘人。
  事實上,是對兩岸情勢判斷誤差後的決策,因兩岸熱戰砲擊從8月23日至10月8日,已告一段落,當局是利用一週停火空檔,同時當局會採取自願性及每人可以領取3,000元安置費鼓勵疏遷,應是準備繼續焦土抵抗,而且並未刻意限制當時有作戰力的民防隊員,一定要留在前線共存亡。
  此外,係因兩岸隔空砲戰的形式,地方民防隊最大的貢獻,是協助戰備物質的搶灘以及各重要據點和自然村的作戰壕溝與防空砲洞的挖掘工程。
  即使47年,全年遷出10,429位的百姓,內含921位青少年學生,同年遷入的人數亦達2,535人次,兩者加減後只少掉近8,000人。
  第二年48年一整年,遷出6,910人次,遷入5,953人次,只少1,000人,而且是在沒有鼓勵措施狀況下的數據。
  第三年49年和第四年50年兩遷入合計7,110人,遷出3,792人,顯然人口又大量回流了3318人,這種現象至少可以解釋金門人熱愛當時的家園及生計模式。
  唯一可以解釋是金門人在砲戰期間,並沒有選擇大逃亡,反而是離不開田園五穀雜量及父老親人及祖先的呼喚。
  在這四個年度裡,從此舉家遷台的戶口數,約在近千戶以內,因為加減人口總數後,等於才少了4,000餘人,當時平均戶數約在每戶5人左右,如果和全縣總人口比較,約只佔十分之一弱。
  因砲戰當年12月底,全縣總人口數是46,061人,總戶數是8,493,平均每戶5.42人,男女比例相近只差230人,是男性多過女性。
  最後,我再補充在44天激烈砲戰期間,那些村落落下的砲彈量最為密集?
  光是大二膽島就落下12萬餘顆,連全部小離島及烈嶼承擔近一半,超過20餘萬顆!這要責怪剛過世郝柏村的砲兵師太勇敢反擊的後遺症!
  我父母跑錯地方帶三歲的我到料羅姑婆家臨時挖的砲洞躲砲彈,結果料羅的總落彈量超過9000顆,而料羅面積比蓮庵及溪湖都小很多,落彈量都超過這兩個行政村總數量,而全村大小人口數應該在800人左右,等於一人要承擔10顆以上砲彈,不夠我要老實說,其中落到料羅灣海上應該超過三分之二,否則即使我個子小到三歲,被炸裂的機會一定大好幾倍,這是科學機率精算的結果!
  這一點和全大金門第一名落彈量的尚義機場應該也是類似比例,該村超過2.7萬,因為靠海又是臨近新頭搶灘據點,因此才搶走第一名!不過真正英雄島上「英雄村」是烈嶼東坑,全村無一棟房子是完整的,怪不得該村毀家紓難的模型,被複製到八二三戰史紀念館裡,當作主題解說的案例。
  總之,值此八二三砲戰62週年紀念日前夕,如果您已超過62歲,記得返鄉時,要向聚落宮廟、宗祠祖先牌位上柱香,不要以為我們幸運活下來,是自己養生的真本事。
  如果當時您不幸成為被後送的傷患,第一艘載傷患的登陸艦是被擊沉的,好在大部份傷患又被及時救起來後送。總之,我們能活下來領每月的4,000元養老金,真的是祖先和菩薩有保佑!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