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關八二三烽火學子寄讀數據的分析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1,181

  1958年10月15日,政府就遷臺同胞的安置事宜,商議成立輔導委員會,辦理有關金門遷臺民眾的接待、疏運、安置與臨時衛生醫療等事項,編制人員分設接待、調查、分配、疏運、衛生、聯絡、財務、總務等八組,全體員工49人。中樞特別派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出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
  參與疏遷百姓海軍船艦共分為四批,第一批運載的是金門中學教職員及學生計1,004人,海軍217號登陸艦10月9日由料羅啟航,10日傍晚六時許抵達高雄港。之後載運的皆為金門百姓,以烈嶼居民為多,前後共三批次,分乘五艘軍艦。第二批疏遷民眾計927人,由203號登陸艦載運,於11日下午三時抵達高雄港。第三批載運疏遷民眾的222號登陸艦於12日凌晨三時抵達高雄港。第四批疏遷民眾分乘204號、205號、206號登陸艦三艘,陸續於12日下午四時抵達高雄港,南部第二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定遠、大陸救災總會副秘書長宋訓信及高雄市長陳武璋等均親自到碼頭迎接。
  1958年10月11、12兩日,在高雄港登岸的遷臺民眾,最初是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負責接待。最初所擬定學生以暫不分發臺北、臺中、基隆、臺南、高雄五市為原則,每校配額人數約在30名左右,臺灣省政府也特別先撥款10萬元作為輔導學生的就學相關費用。
  依據地區資深文史學者林金榮考據,自金門遷臺的百姓,共有6,447人,其中有986人,自行前往投靠親友,剩下的5,461人,自10月21日起至23日開始分配到臺中、雲林、彰化、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7個縣各鄉鎮的臨時接待所。
  《金門縣志》大事記中,則明確載明「八二三砲戰」1958年10月份,集體遷臺人數一般百姓是6,518人,每位來臺民眾的安置費是新臺幣3,000元,以協助自力謀生的資金。
  1958年12月底,金門現住人口數為46,061人,戶數8,493戶,平均每戶是5.42人,男女比率是20,420比20,190人,只相差230人。若與1957年度相比較,人口總數整整減少了6,255人,減少戶數為1,217戶,占總戶數的14.32%。
  因此,利用大數據解釋法則,比較1957年的人口成長率是正3.61%。如果沒有八二三砲戰引致居民疏遷因素的影響,1958年的人口成長率,也應該是呈正成長率。
  2007年8月25日傅子貞在其一篇〈談八二三〉文章回憶說,「八二三砲戰」爆發當時,他在金門中學管理組擔任幹事,負責學生管理工作,他指出,那時,住家在中興街,街上只有附近的《金門日報》社有防空洞,日頭斜西,由大陸看金門,一覽無遺,因此,中共砲火不斷,珠山、古崗等地遭受猛烈砲擊,有人站在報社二樓看,西半島一片烽火。
  10月9日那天中午,一輛輛的大卡車,駛進金中,陸續載走九百多位該校高中、初中師生,其中約有19班的學生,他帶著二箱行李,三個孩子與妻子,和學校師生一起前往新頭碼頭搭乘登陸艇。
  當時校長易希鎬先生(1955年5月至1958年10月)旋調職臺灣省教育廳擔任督學職務。因金門高中停辦,全部學生集體遷臺寄讀,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亦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一件重大事件。
  第一批載運的是由金門中學教務主任周建齡率領的教職員及學生計1,004人,其中包含教職員及眷屬113人,學生891人,這批疏遷臺灣的學生,日後被鄉親統稱為「流亡學生」。
  分發臺中以南省中的學生,約500多人,於11日下午分四批啟程,分別搭乘2時40分、4時10分、4時40分臺鐵專車前往大甲、清水、彰化、南投、員林、員林實驗中學、虎尾、斗六、嘉義、北港、北門、新營、善化、岡山、鳳山、屏東、潮州、臺東等,連同彰化、虎尾、嘉義、屏東4所女中在內的22所指定省中報到。
  分發臺中以北的學生,約300多人,則於12日啟程,分別前往花蓮、宜蘭、蘭陽女中、板橋、桃園、中壢、苗栗等7所省中報到。
  臺灣各縣市一共有36所學校,接受金門學子的分批寄讀,其中男生773位(占87.4%),女生112位(占12.6%)。各年級學生人數:高三生50位(占5.6%),高二生60位(占6.8%),高一生80位(占9%),初三生133位(占14.7%),初二生242位(占27.2%),初一生320位(占36.1%)。平均年齡約在14、15歲,從初一的13歲到高三年長者有19歲。
  此外,尚有臺北市復興高中19位學生、斗南中學的歐陽文厚、文山中學的李增財以及高雄女中的黃彩華,均未載以上寄讀學校名冊中,因此實際寄讀的學校,合計是40所。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根據金門高中廖俊仁校長,所提供的第一手文獻資料(888位),經仔細比對共有878位學生姓名學號是正確名錄,因為有2位名字誤植及3位姓名是重複登錄,根據統計列表的數據,今經初步分析相關數據,並解釋說明如下:
  臺灣各縣市一共有36所學校,接受金門學子的分批寄讀,其中男生773位(占87.4%),女生112位(占12.6%)。各年級學生人數:高三生50位(占5.6%),高二生60位(占6.8%),高一生80位(占9%),初三生133位(占14.7%),初二生242位(占27.2%),初一生320位(占36.1%)。
  從上述各年級就讀學生人數的明顯差距,可以解釋金門地區,於六個學年度之間,學生就學率的成長幅度是相當巨大,另一種可能性是年級越大,其失學率就相對就越高。此外,沒有學生寄讀在臺北市的市立中學,應該與作業行政權責屬於臺灣省教育廳有其直接關係。
  金門高中的921位從初一至高三的學生,其中有部分可能提早返金就讀,因為金門高中於1960年8月即復校復學,至於返校就讀的真實人數,則尚有待進一步詳加考據。(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