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從龍富,無從龍厝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炳容。
點閱率:1,655
字型大小:

四、「有山后富、無山后厝」

金沙鎮的山后。分成頂(上)堡、中堡和下堡三角頭,本俗語的山后厝指中堡的古厝群,即通稱的山后民俗文化村。

山后頂堡王氏,開基於南宋初,歷代務農討海為生,至第十六世的王國珍(又名明玉,字孝匣),約於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遷居日本,初以演布袋戲維生,後開設貿易商號「復興號」,往從商之路發展。

王國珍在日本發展穩定順遂後,即引領許多家族成員相率來日本,共同投入貿易行列,族人團結合作,共同打拚下,王氏家族以神戶為大本營,開創了相當龐大的貿易網路,在中國大陸、南洋、越南等地,均有設立貿易商號或分號。

致富後的王國珍,攜鉅款返回金門山后故里,購買山后中堡現址,整體規劃後,再將土地分配給在日本的王氏各房份的家族成員,由他們匯款回鄉,共同興建了中堡聚落。

中堡聚落建於五虎山之緩坡上,呈依山面海之勢,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動工,至二十六年(西元一九00年)完工,在二十五年間,先後完成了十八棟傳統建築,包含十六棟民居,一棟學堂(海珠堂)和一棟宗祠,建材講究,施工精緻細膩,棋盤式的布局,整齊劃一,各棟建物之間有隘門防禦,前排建物頂上並設銃樓,是金門惟一整體規劃興建的傳統聚落,「有山后富,無山后厝」實當之無愧。慕名前來參觀者,四時不絕。(參考:江柏煒︿晚清時期的華僑家族及其僑資聚落:福建金門山后王氏中堡之個案研究﹀)

五、「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

珠山習稱「山仔兜」,閩南語的「兜」是家的意思,「山仔」形容山勢低矮,山仔兜意指位於小山丘處的聚落。

本句俗語與上列數句不同,非誇讚山仔兜之庴,而是借水頭厝為比喻,來襯托山仔兜的富有程度。

往昔,金門之經濟普遍困頓,整個聚落能夠富有,委實罕見,山仔兜何時以富裕聞名於金門?其財富又從何而來?

清末民初,金門民生凋敝,許多人不得不飄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山仔兜往呂宋、星洲、印尼者極多,在鄉之婦孺老幼靠僑匯生活者占十分之九,故有「金門第一僑村」之稱號。

據︽金門薛氏族譜︾記載:山仔兜最先往菲律賓謀生,可考者以信房十三世的薛紹鑽最早,約在清咸同年間(西元一八五一至一八七四年),之後薛百年繼之,短期內皆致富榮歸,紹鑽並在廈門開設「隆記」商行,且為其父親捐得從二品的通奉大夫銜,在故里建雙落雙護龍的大宅第,門額題「大夫第」,村人亦稱為「隆記內」,左側空地並建書齋和花園,用來招待賓客,其三弟也在薛氏家廟左前建三落大厝,村民稱為「下三落」。

其他如義房二十世的薛學瀚(名將薛師儀長兄師弼之子),在同治四年(西元一八六五年)遷至菲律賓之依里岸市,經營土產及什貨買賣,三子如阜也於光緒六年至菲律賓,薛永南兄弟於光緒十五年亦遷來此地,山仔兜薛氏族人居依里岸者達數百人,儼如山仔兜的第二故鄉,就在南洋親人的互相提攜引領下,薛氏族人不斷的移往南洋,一直到民國二、三十年代仍然如此,源源而至的僑匯,造就了山仔兜的富有。

但山仔兜真正富有的是對教育的重視,與公共建設的推展,民國六年,僑民支助下,成立珠山學校,鼓勵男女接受教育,開全島風氣之先,約民國十四年成立「珠山學校校友會」,設立珠山圖書報社,徵收的校友會費用於訂報章雜誌數十種,同時設置體育康樂器材,提倡運動、康樂等活動。珠山學校校董會議決,凡由海外寄回的款項,每百元抽取十元,用作學校的經常費與教員的薪資,山仔兜的教育,辦得有聲有色,僑匯功不可沒。

另一項不凡的成就是出版「顯影月刊」,報導該村新聞、珠小學生作品,後來又增加全島新聞,並有許多建設性的論述,成為溝通海內外的橋樑,對提升村民視野,灌輸新觀念與新思維,及維繫僑民愛鄉之情操與熱力,影響深遠。

值得稱述的是在校友會的籌劃下,民國十七年成立「修造會」,積極進行社區建設,鼓勵返鄉的僑民自由捐獻,資金用於公共建設和環境衛生的加強,諸如道路舖設、珠山公園之設置等等。

由於山仔兜教育之成效,與村內公共建設井然有序,又較注重環境清潔,使到訪者感到耳目一新,贏得「模範村」的美譽,僑匯也使得村民的消費能力居於全島之冠,小販最樂於來此販售,「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之名不逕而走,一直到民國二十六年十月,日本強佔金門達八年之久,僑匯中斷,山仔兜人頓失經濟支柱,日子苦不堪言。(參考:︽珠山薛氏族譜︾、李金生︽雞奄山談珠山歷史︾、︽顯影月刊︾)

參、結語

依據上述之分析,此五句俗語形成的先後為:「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有青岐富、無青岐庴」等二句形成於清乾隆年間,餘依序為「有從龍富,無從龍厝」、「有山后富,無山后厝」,屆山后厝建好,其他村的宅第實難以相比美,山仔兜雖有二棟三落大庴和二棟洋樓,但規模與精美度明顯比不上山后,故變通成說「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顯見民間俗語融通可愛的一面。

此五聚落中,前水頭、珠山、山后皆列為金門國家公園的傳統聚落,浦邊村也有許多精緻的閩南古厝和十棟的洋樓,均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細心去欣賞品味,透過這些俗語,有助於了解此五村莊的歷史。

昔前水頭、山仔兜、山后村民於致富後,都積極加強族人之教育,水頭於清乾隆年間之富,雖靠往大陸之經商,但到清末民初,仍仰賴僑匯,金門之移民海外史,與僑匯對是時金門經濟教育民生等等之影響,無疑是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的課題。早期僑民心繫故里,奉獻心力與金錢來建設家鄉,那份血濃於水的情感,更是可貴啊!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