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流淌的文采-《烈嶼風情畫》讀後
張麗霜又出書了!這次,還是書寫離島,只是暫別金門,目光投向灑落在東海上的明珠-馬祖。
一如她一貫「溫柔敦厚、自然婉約」的寫作風格,字裡行間,嗅出得出文字更加沉穩洗練。事實上,無論是初試啼聲的《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接續的《浯江溪水依舊流》或是這本《北疆傳說》,都是承襲她有溫度的風格,在溫柔婉約、行雲流水中,不忘對周遭人、事、時、地、物,投以善解與包容,她為小人物寫傳奇、為小地方留紀錄,為他們敘說故事,尤其可貴的是,她如苦行僧的步履,總是揹著沉沉的相機,一身輕裝,一步一腳印,千山我獨行,萬水我歷遍,她筆下許多小地方、小人物,她都欣然重複前往、聞問、捕捉,以一顆悲天憫人的初心面對,自得其樂,不以為苦。
她在小金門邂逅的小女孩,無所不談,成忘年之交,她關心她們的學業,陪伴她們成長,專程返金參加她們的畢典;每次回金門,行程再怎麼緊湊,她一定重臨小金門,探望這對令人稱羨的女孩,這段感人的台金兩地情誼,已維續三年,而熱度仍有增無減。
小金門是麗霜與金門邂逅的寶地,情有獨鍾,發自內心、純任自然,在書寫時,感情自然流露,毫不忸怩作態,她寫情比兄姊的林馬騰夫婦,文字是那麼自然真切,一種孺慕之心油然而生,在她心目中,馬騰先生,不只是她的大兄長,更是好老師、大貴人,她在寫完《烈嶼風情畫》後,馬騰老師鼓勵她乘勝追擊,再揮灑彩筆,為大金門也寫下傳奇,才有《浯江溪水依舊流》的誕生。
個人有幸,獲聘為《浯江溪水依舊流》的文史顧問,聘禮還是在前年的大年夜,由在其夫婿遠從泰國帶回來的,他親眼見證了台金兩地文學同好的友誼。
這兩年多來,我在跟她文字「交鋒」中,每為其人文觀照所折服,坦白說,忝為顧問,我所能盡的職責不多,只是幫她吹毛求疵的找出「千中無一」的錯別字,她是中文系出身,又是當代散文大家-琦君女士的得意門生,故當此書校本捧在我手上時,心緒是忐忑與沉重的。
眾所周知的,麗霜的旅遊文字,機杼獨具,她的古典文學底蘊素優,卻鮮少輕易展露,有跡可循的是她在《北疆傳說》中,書寫四鄉五島的篇章扉頁上,引用有關馬祖古籍的記載。
其實她出遊前,都在家裡做足功課,讓讀者誤以為她是熟門熟路的在地作家,坦白說,就連我這個在地的「白頭翁」,對她書寫家鄉的景點或人物,有些還是首次聽聞。
忝為顧問,基於職責,我一發現她po文有可議之處,都會和她討論,往往針鋒相對,相持不下,但多數時候,都是她對我錯。
知道有《烈嶼風情畫》這本書,緣於文化局的贈禮,拜讀之初沒太投入,只是一篇篇欣賞文字和照片,但在一個春日午後,我偶然發現以古厝為封面的這本書,竟是以我夏興老家為背景,從此,我們結下了深厚的文字緣。
麗霜擅寫金門的濃霧、風雞、阿兵哥、美食、賣魚尾、沙溪堡、雨天、風獅爺、小人物、拔絲芋頭……,篇篇是「人人意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
看她如何寫濃霧:「如果說倫敦的霧是英國人自豪的浪漫,那麼當霧鎖金門之時,從天空中鳥瞰似沉似浮在裊裊海霧裡的金門,就是值得引以為傲的仙島了。只可惜,多數的旅人在忙著趕路。」多數的旅人在忙著趕路,在地人又何嘗不然?金門美景處處,但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類似的書寫,在書中俯拾皆是。
再看她寫風雞:「……但風雞的民間傳說,卻賦予了烈嶼有別於風獅爺或台灣各地風土文化而自成一格,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獨特宗教信仰與人文地標。」此段文字,對一位初履斯土的作家來說,毋寧是深刻且有見地的,她要對風獅爺和台灣的民間信仰,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才能寫出這種頗具批判性的文字。
她在「您好 阿兵哥」寫道:「……(軍人)放島假也必須著裝……我再追問那就穿著軍服逛大街買東西喝飲料嗎?她答是,也提醒我們不要看到阿兵哥購物看風景時就以為他們在摸魚。」須知麗霜的另一半,曾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官,她這麼關心阿兵哥,想必是一種愛屋及烏的心態使然吧?這一段滿溢溫暖,讓人在拜讀之餘,不覺莞爾,展現了麗霜的幽默感與人情味。
她在「賣魚尾記」這樣寫:「王翰《涼州詞》裡『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情壯志,在金門筵席上,在高粱酒杯觥交錯間所帶來的味蕾快意中展現無遺,無涉貪杯,金門人將其待客的殷勤以及勸酒文化的趣味推到了極致。」這段文字,對在飯局上經略有年的我來說,深覺慚愧,因為我對金門的飲食文化,沒有如此深刻的體認,而初識金門如麗霜者,能有如此獨到的領悟與觀察,不得不佩服她的敏銳與感性啊!
她在「蕾絲哦的鄉愁」寫:「經由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烈嶼人有一種共同特質,就是想家的時候常常不明講,改用一張烈嶼芋頭的風味料理來傳達,好像這樣可以掩飾思鄉情怯。」請瞧瞧,麗霜的細膩處,常常在眾人不經意間,就可以標新出奇、語出驚人,而她獨到的觀察力與獨特的敏覺性,常常騰空而出、出人意表,讓人在讚嘆之餘,就是激賞了。
我認為麗霜的散文有魔力,它像鴉片一樣,一接觸,就會上癮;更像金門的醇酒,只消輕嚐一口,就會醉。
她的散文和遊記,我拜讀多遍,但每次展閱,因為情境、地點、季節、對象不同,都有不同的體悟,我發現:她是用身體力行來寫作的,這樣說吧,她經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嗅出不同的關懷與溫度,她真心關懷金馬人、金馬事,故筆尖的文字,「事出於沉思,意歸乎翰藻」幾成她的圭臬,她行文決不虛應故事、拖泥帶水,她那一顆為島鄉付出、無怨無悔的初心,毋寧是熾熱與濃烈的。
拙文是我讀麗霜的《烈嶼風情畫》後的些許心得,讀者諸君如有興趣,何妨購買一本來讀,相信在這逼近攝氏四十度的夏日裡,在炙熱惱人的午後,此書絕對是最佳善、最清爽的下午茶良伴。
最近,麗霜又有遠行了,此番她又風塵僕僕地去馬祖,忝為顧問,我盼望她很快就有新著付梓,更期望她的第四本書(也是馬祖序列的第二本),早日新書上架、洛陽紙貴。
這樣,金門出兩本,馬祖出兩本,金馬一家親,金馬兩地好,這才公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