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戰時任務隊的編組與動員
「那時拆屋的方式非常粗魯,真的有點作孽,有些百姓正在吃飯,一群阿兵哥爬上屋頂,扣住樑脊,然後往下一拉,『呼!』一聲作響,屋上的瓦片夾雜灰塵從天而降,百姓倉皇走避。去除瓦片後,屋頂的樑柱很快的被拆走了。那時部隊派駐在本村的教官聶鵬雲,因看不慣這種舉動,出面勸阻說:『「不要拆了,再拆百姓就沒有地方可住了。』『再拆下去,百姓要住那裡?』他的勸阻無助於現狀的改善,反遭率隊拆屋的連長毆打。」
根據筆者訪談調查,毀屋拆門幾乎是全縣普遍的現象,其中以大金門的古寧頭和安岐及小金門的青岐最為嚴重,住安岐村的吳天降先生回憶說:「當初,槍聲響起時,村民紛紛逃離戰場,大部分的村民都跑了;戰後,村民因緊張的氣氛尚未恢復,未立即返回住處,因此被認為是空屋,結果本村被拆的房子幾近本村全數的三分之二,其中還包括宗祠、宮廟。拆下來的石塊,在未拆除的房子外圍,興築一道石頭牆,並在城牆的外圍挖了一條既深且寬的護城河,這座城池之外的房子幾乎全被剷平了。」
又據吳全見先生回憶說:「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的村民大都逃離家園;戰爭剛結束,氣氛仍非常緊張,難民心裡尚未平復,所以並沒有立即返家。結果大部分的房子都被認定為無人居住,部隊為獲取建材,於是大肆拆屋;此外,宗祠、宮廟亦是無人居住的房屋,所以也在拆除之列。阿兵哥爬上屋頂,用鐵抓子把屋瓦抓下,然推倒牆面,搬走石頭、樑木,沒人居住的房子全被拆了。」
「戰爭剛結束,我因有傷在身需要療養,又認為戰爭已經打過了,沒有必要再跑。但看部隊大拆房屋,那時不知道拆除的標準是無人居住的房子,看到場面是如此的混亂,家人心生恐懼,也趕緊收拾行李走避,農曆十三日我們避難到后浦(金城);我們走後,我們家的房子也被拆了。總計全村被拆了一百多棟(座)房子,只剩下大約三分之一的房子沒有被拆。」
「當時國軍拆屋取得的石頭,除了加強海岸線的工事碉堡外,多餘的石頭就沿著留存的村屋外圍,築成一座石頭城,牆高約有一公尺多,牆上留了許多射口,只留下一個出口通行。石頭城外圍還挖了一條護城河,深達數人之高,寬亦有六、七公尺,主要是預防戰車越過,城內還挖了許多坑道。」
古城村的老村長陳宗論先生回憶說:「金門在開鑿坑道之前,石頭很少,為構築工事,毀屋取石似乎是不得不爾的選擇。甚至金門唯一明代建造的古城(金門城)亦毀於此時,石牆的石頭被拆的精光,剩下目前的土堆。」只因軍管時期,無人敢提及此事,遂逐漸為人所遺忘。
在軍事緊急的情況下,軍事第一,勝利為先的考量,拆房取石興建工事,我們可以理解;何況那時的士兵有一些是拉伕來的,他們的心裡原本就不服,那會管到百姓死活。但有受訪者表示,政府是有延續性的,現在政府有能力,就應該對當時的一些應急措施採取補救,對人民的一些損害給予應有的補償。政府雖然在民國七十年前後已陸續給予補償,然而據受訪者表示,一棟閩南式的古厝只補償新台幣六萬至八萬,就現在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煮給工人吃點心的錢都不夠,更遑論是一棟閩南式的建材呢?政府對白色恐佈案件的賠償都是數以百萬計,何以唯獨對國家危急之時,金門百姓毀家紓難的補償如此吝嗇呢?
七、戰時任務隊的編組與動員
古寧頭大捷以後,以軍事管制區的型態,成立金東、金西和烈嶼等三個民政處,代替地方政府,為配合戰時需要,開始動員民眾,協助軍隊達成戰鬥任務,即進行民防編組,由部隊派遺軍官兼任行政幹部,著手民力之編組,將全島的壯丁全部納入編組,稱為任務隊,負責運輸、擔架及各項軍勤任務。根據溫仕忠先生回憶說:「我原任四十三師一二九團軍官,這時被任命為金城區少尉指導員,並於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派任珠山兼舊金城村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