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飲水思源
現在的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別人總以羨慕的眼光,或者帶點妒嫉的語調,說我怎會有那麼好的機會?
如果我不說,人家怎麼會明白,我是靠著當年的「救總清寒補助金」讀完高中的,我也是出身寒微,我完全沒有人家所謂的人事背景,我一路走來始終靠著自己的努力,二次就業都是憑藉自己的考試能力,但是,俗語常說:「飲水要思源」,當年如果沒有這些獎助學金的支援,我也沒有順利完成學業的空間。
最近新聞一直在報導張穎華想要讀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卻只考上備取,幸好昨天(92.07.23.)的新聞,讓人感動又興奮!因為考上第一名的雷家佳,為了讓張穎華美夢成真,自己放棄了就學,把機會讓給了張穎華。
同事在看新聞時,說我二十多年前就很有遠見的進了軍校,我唸的是軍訓教官班,我記得那時受訓期間,每個月有一仟伍佰元的薪餉,我可以寄一仟元給在金門的老爸養家,後來么妹考上實踐家專,原來老爸因為負擔不起私立大學龐大的學費,想要讓么妹輟學工作,我心想自己馬上就要工作,就向老爸要求由我來負擔么妹的學費,么妹就學那年年底我就回金門當教官了。
再回想起唸國中時,我記得有一年,同時領了救總清寒補助金及聲寶等獎學金,共有新台幣九百五十元,而那時一學期學雜費只要二百五十元,我已為自己籌措了將近二年的學費,高中更是一路靠著這些獎助學金,才順利完成學業,如今我也常常告訴我的孩子,讀書時雖然不會賺錢,但是少花錢就是為父母節省經費,如果能唸好書領取獎學金,一方面得到肯定和鼓勵,一方面也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
提起「飲水思源」,讓我感激和懷念唸小學的「美援品」,記得那時常有牛奶可喝,每天早上第二節下課都要派公差抬牛奶,我唸的是金城地區的國小,那時叫「示範中心」,後來改為「金城國小」,再改為如今的「中正國小」,那時學校沒有這樣多的校舍,但是有很多的活動空間,我還記得我們還有種菜的課程,大家在課餘一起種菜,一起挑水澆菜,一起觀察種子發芽、茁壯、長大,可以收成的那種喜悅是很叫人著迷的,如今想起那些場景,依然讓人快樂不已!
那時清寒的家庭也常有一起美援的救濟品,我記得有牛油(其實應該就是乳馬林),用來抹在麵包吃起來非常香,或是有鰻魚罐頭,還有一些美援的衣服,那個年代的金門小孩衣食都是十分的缺乏,所以有些舊衣也是讓人十分期待的,雖然美國人的尺寸都比我們大很多,但是勤儉的金門媽媽,都有雙巧手,很快的可以剪裁出合宜的衣服,讓我們有著如同新衣服一般的雀躍。
國中的營養早餐,對我來說,也是很深的回憶,那時早上常常急急忙忙去上學,而到了學校,每個教室都有一桶熱騰騰的鹹稀飯在等著我們,那樣的鐵碗風情,是青澀的孩子,青春期最好的營養,那時的家庭都沒有什麼油水,所以那一桶鹹稀飯,常是我們最深的依靠,有一層薄薄的油浮在上面,有一些豆干粒,有一些三層肉的肉丁,還有一些鹹菜干,還有金門的紅蔥頭炸得香香的,如果沒記錯,還有饅頭可配著吃,我現在想起還覺得,好想再吃一碗,那些日子,對於青春的孩子特別的溫暖。
前幾天地區辦基層特考,我到城中的考場去探班,在城中的校史館看到以前的校長唐與程先生,很多的回憶都回來了,我記得那時唐校長是城中草創時期第一任校長,他常說城中的風水是「地靈人傑」,如今印證一下校長的話,果然如是,因為放眼金門當今各行各業,機關、學校、團體、企業等,有許多城中傑出的校友,那時校長對於女生都比較照顧有加,男同學常會妒嫉的說校長偏心,其實在五○年代的金門,女孩子可以讀書的機會,非常的少,所以,如今回想起來,校長多給女生一些成長、發展的空間,也是很有遠見的,而我們姐妹比較幸運的是有一個頭腦開通的媽媽,我們才有機會一路一直往讀書的方向走。
唸高中的時候,我們也吃營養午餐,那時中午,就在教室用餐,常常把書桌拼起來當餐桌用,同學自己輪流當採買、監廚,讓同學們也有很多學習的空間,知道如何掌控菜色?如何支配有限的金錢?辦出可口的營養午餐;我那時唸的是男女合班,女生胃口較小,所以菜肴常會有剩,因此常常可以多分一些給隔壁桌的男同學,男生正當青春期,食量很大,那時金門的家庭普遍都很貧窮,在家裡都沒有什麼可吃,學校的伙食反而是最讓人期待的。我的成長、學習過程,受到政府很多照顧,因此,常常希望有機會,也能多多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