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雕刻的容顏—黃振良《戰地史蹟》讀後
軍事管制雖不完全緣於「戰地政務」,但「人人納入組織,個個參加戰鬥」,卻是戰地政務中重要的環節,而當年在金門、馬祖實施的戰地政務,其思想的建構基礎,則是來自胡璉、柯遠芬兩位將軍「以敵為師」,即列寧所謂的「革命戰爭的新規律,是黨國、軍隊與民眾的聯合作戰」的思維,因而提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進一步提出了「面形戰爭」的新觀念,以及「以組織對組織」的作法,最後完成了整套「戰地政務」系統的建立。(參自胡、柯將軍相關遺著)但是,「農夫背上題軍號,賈客船頭插戰旗」(杜荀鶴詩)的金馬民防隊員們,幾十年的血汗付出,得到的補償,不滿八萬元,相當於二十六個月的老農津貼(老農津貼還有漲價的機會啊!),所以,黃振良在︽金馬自衛隊員補償金︾一節裡,有如下的不平:「金馬民防隊長期以來為支援軍事作戰、執行戰鬥任務所受的苦,豈是外人所能了解的?也因為金馬民眾長期的付出,使臺灣能在四十年安定的生活中,創造了『經濟奇蹟』,而對於長期在戰地管制下生活的金馬民眾,其不便與無奈又豈是這幾萬元所能彌補的?如果從另一個『保家保鄉』的角度來看,或許比較可以聊慰其心裡的不平吧!」
暫時放下那些「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就書說書,黃振良自始至終,堅守著他那「以戰地金門為背,以史蹟為對象」的書寫「主軸」,用圖片和文字來紀錄戰神在金門島上所雕刻的容顏,包括︿金門近代重大戰役﹀、︿反攻戰備與練兵﹀、︿後勤補給與醫療﹀、︿海岸防禦工事﹀、︿陸空防禦設施﹀、︿自衛與民防﹀、︿官兵休閒場所﹀、︿戰地軍事管制﹀、︿紀念性建築﹀,及︿戰地時期名稱更改﹀等,可說是滿目琳瑯,有條不紊。不但替「戰地史蹟」做了一次有系統的整理,也把金門在這方面的觀光景點做了一次有深度的介紹。這不僅使外行人有花團錦簇的「熱鬧」可賞,也使數以萬計的內行人,可從半幅圖片或一小段敘述中,看出不少的「門道」來。譬如一個反空降堡的背後,就有一大堆計畫、設計、施工、駐守的官兵的生活動態。誰能說那鋼筋水泥石塊堆起的建築物中,沒有湧動的詩情和纏綿悱惻的相思?再如「庵前軍官部」五字的小標題中,除曾有著「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盛況外,還曾有過婦聯會高級成員和知名女作家造訪的香塵。而在「翟山坑道」平靜的水光中,不也有「可憐翟山水中骨,猶是深閨夢裡人」的幻影?再如「金門中學」的地基裡,不僅有當時金防部全體官兵和校方全體師生的晶瑩汗水,更有頗具北國胭脂風韻的「粵華平劇隊」旦角劉玉琴的淋漓香汗,這是胡將軍生前津津樂道的往事,見證者何止千人萬人?而在眾多的民生建設中,參與建設的人,或已寂寞凋零,但仍未到「碩果僅存」的階段,是以,書中的點點滴滴,無一不能帶給他們一種既辛酸又甜美的回味。而這些胼手胝足的成果,今天已成了金門觀光資源的一部分。所以,黃振良在︽砲擊下的村落︾末尾說:「戰爭為金門帶來災難,也帶來了建設:::金門失掉了不少,也得到了許多。」又在︽反空降堡︾中說:「一座座空洞廢棄的反空降堡,成為戰地時代金門的一項特有景觀,今後能否為觀光的金門注入一點新血,成為另一項觀光景點?」
黃振良對「災難」與「建設」的持平觀點,應可獲得島內島外很多人的認可與激賞。而他的「能否」化腐朽為神奇,使「空洞廢棄的反空降堡,成為另一項觀光景點?」的提問,則值得金門當地的有關人士去群策群力了。而且還不僅應著眼於反空降堡的利用,應該舉一反「十」,從現有的觀光景點上,去作深廣面的研發,注入新血,如「馬山播音站」,能否用蠟像、加舊器材重建昔日的現場,變靜態為半動態,形成一節時光隧道?又如在「中央公路」適當地點,配合其他景點,製作大幅浮雕,呈現當年官兵用扁擔、酒瓶、木杵打平路面,及用洗臉盆、鋼盔、洋鐵罐澆水灌溉樹苗(可出現大兵解小便代替施肥的畫面)的情景。「翟山坑道」加小艇(水鴨子)載遊客出洞兜一圈:::等,可說有用不完的題材,請加油吧!
總之,黃振良這本︽戰地史蹟︾裡,不知隱約可見多少的人與事。凡是戍守過金門的人(包括公教),大都可以從中照見昔日自己的英姿。另一方便,戰神雕刻的容顏裡,有淚有笑,有哭有歌。如果三十九年七月撤守成功,今天的金門會是何等模樣?可能仁智互見。歷史永遠不允許有假設性的問題,項羽回了江東,諸葛亮打敗了司馬懿,香港不租給英國,胡璉葬身於淮海戰場,又將如何如何?歷史所畫的軌跡,有如股價K線圖,高低起伏不定,那裡是最佳的買賣點?這就考驗投資人的智慧了。本書作者所能提供的,只有「史蹟」二字。滋味在那?留待金門的舊雨新知去細細品嚐吧?
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於台北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