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無愧亭」的省思

發布日期:
作者: 破曉。
點閱率:1,695
字型大小:

在前往太武山的路上,剛過魯王墓的轉彎處,有鄒魯於四十二年冬敬書的「無愧亭」三字,中間石碑的一頭為軍人精神教育內容,而另一頭明顯的刻著張默君書「文信國公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那可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人該有的胸襟。在海印寺的「大雄寶殿」兩旁那一副引人注目的對聯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似乎意謂著人不該內心只存有自己。以前人們總會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學上則說:「未知死,焉知生」,似乎「逆向思考」、「逆向操作」給了我們另一種層次的「人生觀」。死,本來就是人生必經之路,且不去引述任何宗教的觀點,就整個大自然來說吧!試問哪物可以免於「生死」之命?

在「後山日先照」劇中從「先生娘」變成「先生嬤」的那位平凡中見偉大的女性,在家中一連幾件「突變」後感嘆「人生為何」?先生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槍殺,他是一個從不與人爭,相反的卻不停的在行醫救人的「好好先生」,臨終不忘另一個存活機率大過他的年輕小伙子,告別人世時卻沒人可以送終,兒子們為了避禍而被迫遠走,只有收養的兩個女兒可以披麻帶孝,這時卻不見「先生娘」掉下一滴眼淚,只見她當機立斷,為保眾人不得不與命運抗衡,這是歷史的重演,卻也不得不令人感嘆現實的無情,果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這個不小卻人口逐漸減少的村子頓時又凋零、消失了一些常在生活中出現的人們,他們不分老少,不拘年齡大小,可是卻著實的消逝在瞬間,他們是你我的親人,同樣的走上人生終極站。有句話如是說:「人在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哭聲中結束」,「生亦何喜,死亦何悲」,問世間多少人能看破生死?難矣!有人因敵不過病魔而宣告投降;有人因年邁而壽終正寢;有人年輕力壯卻逃不過死神的召喚;有人則自行了斷那仍有明天的生命,到底來這人世間走這一遭,所為何來呢?我常沉思於那「無解」的難題中,只因看見、經歷太多生離死別,感受多次的心靈掙扎,到頭來竟回到那最原始的疑問:「人生為何?」

歌手薜岳在告別人世前留下一曲「如果還有明天,你要怎樣裝扮你的臉,如果沒有明天,要怎樣說再見:::」,人始終無法預知未來,但卻可以把握現在,如果可以此生無怨無悔,如果真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如果不論人負不負我,我都不負人,是不是會過得坦蕩、心安,那麼即使要走的那一刻來到,可不可以真的「揮揮手,不帶走一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