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土浯民》金門戲院興亡史
那天,和小姪女到育樂中心看「哈利波特」電影,整個電影院空空蕩蕩,只有我們二人,沒有人一起歡呼、叫罵,缺少了看電影的臨場樂趣。
以前,娛樂種類不多,看電影是少數僅有的幾項之一,過年或是兒童節時,最大的期望就是到戲院看場電影,享受大螢幕的聲光效果,當時,戲院裡滿滿的都是人,連走道上都是手持站票的戲迷,晚到的,只能到走道邊,站著看完戲,不然,只好下一場再見。
印象最深的,就是兒童節全縣兒童一起看電影的壯觀場面。數千學生,持著學校發的餅乾糖果,魚貫進入戲院,那種盛大的場面,以及朝拜的心情,讓兒童節變得更令人期待。
現在,山外的中正堂,成了停車場,金聲戲院拆除了,金城戲院也改建成高樓大廈,戲院一一解體,記憶漸漸遺忘。
金門的戲院,如今只剩下金城的育樂中心,以及山外的僑聲戲院,苟延殘喘地,維繫著僅有的一點生機。
戲院啊,怕也沒想到,自己會有今天的破落樣。
談起金門的戲院,說來話長。
民國四十多年,金門高中的中正堂,揭開金門戲院興亡史的序幕。
中正堂之後,由於金門位處前線戰地,娛樂缺乏,政府於是在各守備區設立軍中戲院,守備區內的戲院,如雨後春荀般興起,戲院,讓戰地金門,少了幾分煙硝味,增了幾許歡樂氣息。
這一時期設立的軍方戲院,包括:山外中正堂、太湖的南雄戲院、陽宅的金東戲院、沙中前的金沙戲院、料羅的海軍戲院、機場的藍天戲院、頂堡的金西戲院、小金門的烈嶼文康中心,以及作為勞軍或大型晚會場地的擎天廳。
母親回憶說,當時,每天分日、晚場,晚上因戒嚴,通常只演一場,時間是晚上六點到八點。
民國五十多年,為了看戲,母親常和父親背著大姐,從金城走路到頂堡的金西戲院看電影,她還記得,上演「梁山伯與祝英台」時的熱鬧場面。
民國六十多年,金聲、金城、僑聲等民間戲院陸續成立。那時,唸小學的我,已有記憶。
因為沒有多餘的零用錢,常和同學趴在金城戲院門外的縫隙旁,斷斷續續「看」完電影,有時,趁著下半場,收票員不留神時,相偕狂奔進入,隱身於重重黑影中,背後,傳來的是收票小姐的叫罵聲。
我也記得,經濟好轉後,父親會帶我們全家一起去看電影,散場返家時,總會順道在觀音亭旁的水果攤,買二分之一個西瓜,回家大快朵頤,戲院的熱鬧、西瓜的香甜,一直在記憶的湖海中發酵,成了成長中最難忘的滋味。
戲院,曾經是最佳的娛樂、約會場所,MTV、第四台相繼崛起後,戲院就再也引不起民眾的興趣了。這些在砲火歲月中,陪伴地區軍民度過無數歡樂歲月的老戲院,在時代的巨輪下,成為廢墟、化為泡影。
有多久沒造訪過戲院了?那種眾樂樂的心情,是否早已遺忘?
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邱坤良曾寫過「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道盡南方澳戲院的興衰滄桑,這本書,不只是他本人童年生活的呈現,也是台灣社會庶民生活的具體寫照。金門軍、民戲院的更迭、起落,除了是庶民文化的縮影外,更多了大時代的厚度與內涵,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發掘。期待有一天,我們也有一本屬於戰地的戲院興亡史,為這一段即將逝去的電影歲月,留下些許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