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雨中喝蘿蔔湯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宋‧張栻〈立春偶成〉。
以務農當打發晚年無聊生活的母親,帶幾顆高麗菜來看我,她說園子裡被蔬菜擠得水洩不通,得摘出幾顆讓空間舒適些。我問母親,說:「妳種來送人嗎?我以為妳會賣出賺外快。」
在一旁的妹妹聽見了立刻點頭附和,說我真是有先見之明,媽媽打算的不是送人,而是賺外快。
原來母親堅持的是無農藥入侵的食物,像是「闊葉蔬菜」、「柑橘水果」、「瓜茄鮮豆子」這一類的,有的是自己吃,有的是直銷售出,這些蔬果的共同特色,是無污染無農藥,不使用除草劑,一口口吃進肚子裡,美味健康。
「有一個朋友跟我買了幾十支綠竹筍外加蟲,增加聚會時猜謎的題目喔,要啟發春天生態學的智慧。」聽了這樣的話,我訝異於她賣筍之樂在於蟲了。
一旁的妹妹問:「還啟發智慧呢,冬眠後甦醒的蟲正多,不怕嗎?」
「害怕不害怕沒關係,有關係的是她之後是否仍喜愛無農藥蔬果?持續觀察菜蟲作息,多買幾支帶蟲綠竹筍。」賣筍的母親手舞足蹈的這樣說。
而我忽然想到張栻的這首詩,忍不住微微一笑。春到人間,真的是萬物皆知啊。
我想起外婆照顧的竹林,春筍在雨中誕生時圍繞的蟲鳴鳥叫,青蛙三三兩兩成群結隊行軍,跳進不遠處的池塘。
春天,綠意著大地;融解著冰霜;甦醒著生擒猛獸。
春回大地,草木皆知。
草木知曉季節的鬧鐘,時間一到,萬物清醒。
抽屜裡曾經封存過「家人的青春歲月」,幾十個季節走過彼此的生活,成為彼此銘心的留戀,猶如快樂的電源被充滿。
真正在休閒中發生過刺激與冒險的事有兩個場景,分別是阿姨家的海港,以及外婆家的山。
而外婆家的山,活力朝氣又更勝於阿姨家的海。
我與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單純而美好,是希望不必花大錢也能享受度假的鬆弛,與當時家中經濟,相互呼應。
童年最常旅居的就是山中的外婆家,不必門票入場券,便能進入大自然教室一般的菜苗園圃;無須花費買唱片,蟲吟鳥語與蛙鳴,時不時地宏亮整個天際線。
如果在玩耍,我們可以就地取材,撿拾地上的石頭、落花與落葉玩扮家家酒,我不會意識到鄰家女孩手中的芭比娃娃,比扮家家酒好玩,我想的是石頭上的花香會不會吸引蝴蝶飛來。
於是,體弱多病的,整個童年都在天地間等待蝴蝶的自己,格外喜歡走入山中,看毛蟲羽化前如何緩慢的前進,甚至換了角色,那些懸掛在蛛網上的蚊蠅翅蟲們,拋頭露面個幾次,友情客串,便會成為偶遇的主角。看牠們在冬眠後陪伴大地不賴床的甦醒,與歲月共生;欣賞昆蟲動物們,如何織出食物鏈的網,演出適者生存的故事。
我們埋伏著,小心求知。
多數在雨中的日子都是雨季,昆蟲們活動的頻率是稀少而罕見的,溫暖的食物,就是一種努力的犒賞,像是宇宙裡的你爭我奪一場較量,說穿了,只是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那些追逐的,或是獵捕的小動物們,為了適者的生存,物競與天擇,淘汰一次又一次萬物。
萬物成了知識的悲喜,競爭下的遺憾。
外婆家的廚房,傳來濃郁的白蘿蔔湯氣息,隨著風斷斷續續的飄來。觀察告一個段落,我會休息一下喝碗湯,飽足了才能有元氣,精神抖擻地踏出下一個步伐。喝湯的時刻,順道聆聽淅瀝瀝的雨聲與遠方的蟲吟,合唱著共鳴翠巒幽谷。
就像喝下一碗蘿蔔湯那樣的,在寒冷的心中熬煮一鍋元氣湯,這鍋湯將在記憶裡放飛蟲吟雨聲,滋味甜蜜,扎實著我們埋伏歲月的口感,得到知識的飽足。
白蘿蔔湯,是冬春交替時暖身的好食材。無數個春天雨中,母親不准我們外出找昆蟲玩,我們於是常常偷溜後再回家挨罵。母親拿出一個碗,滔滔不絕,數落我們的不聽話,然後,轉了話題,讓我們快喝湯保暖補充能量。無數個春天雨中的記憶,就這樣一瓢一瓢的盛下去,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一碗一碗的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