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三位恩師,影響一生
「天、地、君、親、師」,師列五尊之一,備受尊崇,自古已然。大凡人之一生,除了父母,影響最深的,應屬老師,老師之於學生,猶如父母之於子女,正所謂「一日之師,終身為父。」老師對學生之恩德,真是山高海深。自幼及長,受業教師,多不勝數,有些記憶已模糊、有些印象較深刻,有些則終身難忘;在我一生之中,有三位恩師,對我影響,至深且鉅,不得不在此提出,除致最高之敬意,並表永遠之感恩。
第一位恩師是何浦國小趙維昆老師,他是我國小四、五、六年級的導師,那年正是老師特師科畢業,隨即申請返梓服務,一展抱負,老師音樂造詣很高,十八般樂器樣樣精通,每天天剛亮時,他便到村外池邊練習聲樂,一則空氣清新,一則避免擾人清夢,有時他也練練拳腳,看見挑不動海蚵的鄉村老婦,他一定伸出援手,服務到家。我很喜歡聽他敲擊清脆悅耳的洋琴、拉奏哀怨感傷的南胡,以及那熟到能背後彈奏的中山琴,還有能自彈自唱的風琴,這些本事已令我們學生懾服不已,也尊定了我們對音樂的喜愛與為人服務的精神。
最令我們感動的是他的教學熱忱與做事的衝勁,為了讓我們能夠課前預習,教前必先實施課前準備測驗,六年級時,由於有全縣性畢業會考,各校為了爭取前三名,競爭頗為激烈,由於當年浦邊尚無水電,老師規定每天早上天一亮,近村的同學便要到校早讀,老師一定更早起來,在校「恭候大駕」,讀了一陣子之後,再回家吃早餐;晚上則分單雙號,由於當年宣傳砲單打雙停,學校規定雙號晚上要到校晚自習,單號則在家裡自習,到校自習雖無電燈,但學校用氣燈(磅燈)照明,已比家中蠟燭、油燈亮了太多,老師規定單號晚上七點至九點,務必看書,他會巡查,曾有一位同學,因為某晚雷雨交加,提早就寢,誰知老師風雨無阻,果真去查,隔日是左手五下、右手五下,交換著打。在老師的嚴管勤教之下,會考成績果然不同凡響,得了全縣第三名;也讓我們養成不敢偷懶、腳踏實地的習慣。在我們這一屆迷你班級的九位畢業生中,後來就有五位擔任教師,也許是受老師的影響吧!
第二位恩師是金城國中黃武仁,黃老師也是一畢業就自台返鄉服務,剛好當我國一導師,國二時,學校實施能力分班,我又很僥倖地分在黃老師的班級,國中三年,我們那一屆,好像只有我與陳佳德二人,讓黃老師當了三年的導師,真是有緣,更值慶幸。
國中三年,我均住校,黃老師也是,老師每天一早起床,先做體操,接著就讀書,有時讀英文,有時準備教材,因為他上的課,幾乎都事先背起來的,我們住校生,深受其影響,學他一早起床,到校園找一幽靜之處,開始背英文或國文,尤其是國文,還可現背現「賣」,老師逐句聆聽,並在課本上打分數。
上課時,老師一板一眼。認真教學,學生個個聚精會神,虛心受教,老師板書工整,方方正正,真是字如其人,耿介不阿;老師很少體罰。只記得一次,班上十多位同學,犯了較嚴重的過錯,老師真的動怒,狠狠打了下去。同學經此教訓,痛改前非,對老師更加敬畏,也更加積極進取。還記得當年,每週六下午的第一節是班會,第二節是大掃除,老師一定以身作則,與同學一起清洗,同學見了老師比學生賣力,無人敢偷懶,這一點影響我日後當了導師,也效法恩師身先士卒,與學生同甘共苦。
第三位恩師是台灣師大陳光輝老師,老師學識淵博,教法創新,講課鏗鏘有力,穿著樸實大方,他是我大二、大三的導師,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極富研究精神,不斷充實自己,他常說:「身為一位教師,幾年內若不進修,便會落伍。」老師幾乎以校為家,即使深夜將臨,依舊在研究室看書著作,無形中給了學生最佳的典範。
大一製作班刊之時,由於我擔任文書與美工部分,老師認為我有一點藝術天分,要我去學裱褙,以便在大三教材教法課時,可以擔任教具的製作,老師鼓勵我上台、鼓勵我發表,給我許多磨鍊的機會,甚至畢業後,推薦學校服務,課程標準的修訂,老師仍然繼續給我許多的指導,讓我在教學上,逐漸長進。
時光荏苒,轉瞬之間,我已擔任了二十八年的老師,自始至今,一直奉恩師之言行為圭臬,視恩師之人格為典範;兢兢業業,不敢懈怠。同仁曾經問我:「截至目前,好像還看不出你有職業倦怠,而且極富教學熱忱。」如果我今天真的在為人處世上、在教學工作上有一點值得可取之處,這都得感謝三位恩師對我的影響,都應歸功於三位恩師之諄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