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透明思維擁抱故土──讀張國治詩集《戰爭的顏色》
︽戰爭的顏色︾是個抽象而聳動的書名,從書名印象拓展的想像空間,觸及的必然是他生長的那塊土地實質的感覺系列。
波赫士說:每個時刻都是獨立存在的,無論是復仇、寬恕,還是監禁,甚至是遺忘,都不能改變獨立存在的過去往事。
因此,作者從不考慮政治角度的立場出發,以忠誠的態度,在詩中涉及存活在記憶中的昔日陳跡,現實的時空流程,坦然一一表露他所觸及的溫馨親情,和戰事籠罩下的金門印象,嚴格說來,卷一︹帶你回花崗岩島︺和卷二︹想家的時候︺,戰爭的陰霾,鮮血和炸彈,只行走在字裡行間,直到卷三︹戰爭的顏色︺,金門的圖象才在離鄉的遊子心靈直抵自己生長的土地時,明確而突出的刻意雕鑿出來;那是發自內心摯愛的擁抱和焦慮的關懷,拼貼出來作者久久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脈絡與方向,讀者可自其中欣然窺知作者潛意識浮現於文字的真實心聲。
此書共有五十首詩,年代自一九七四年迄至二○○三年,其中卷一是早期十八年間的作品,那些詩作滿溢著對現代詩極度熱愛迸出的閃亮火花,也充斥初習者稚嫩的新鮮感度,猶如其構造的另一種異質內涵正撞擊空氣中的微粒子,使讀者為之震顫,尤其是︿花崗磐石﹀一詩,大膽見證了一段曾經發生過的史實,其寫景、寫實,或許在此刻是稍顯敏感的綱目,但一如二二八事件確有其事一般,是時空錯置下無法抹去的傷痕。
那天空有多大
祖先的土地就有多大
:::::
:::::
肅殺的新秋,被炮火輪笞祖地
齒音嘎嘎
滾滾沼泥血漬鄉顏
四十七萬發炮彈碎落家園
宛若滿地蕃薯
:::::
在世界地圖上,台灣很小,金門更小,但在金門子民的心中卻是無限廣大,而肅殺的秋天與血漬鄉顏的疊置,更是揪心的痛楚,此詩較近︿帶你回花崗岩島﹀,隸屬陽剛之作,即使堂屋泥印疲乏的現代步伐,卻仍有心「認知土地的創傷,去工作/去傳承溫厚的土地」,讀之,心胸為之澎湃。
此卷中剛柔並濟的是︿眼淚總會遞給我一首歌﹀,作者讓淚與歌涵泳成一體,較柔性的是︿奔向歌聲﹀的童年追憶;印象中,我總覺得作者的詩作敘述性強過靈光乍現的知性性質,但︿一組不安的歌﹀和︿南方六段﹀卻推翻了如是的錯覺,如︿津﹀一詩:「你已被誤植/一些鏽與銅綠的陌生/在記憶開口處/旋深旋深/慌慌張張是/一張泊過的臉/覓著津口。」鏽與銅綠的陌生是敏感度十足的體會,泊過的臉,覓著津口,又留下遐思。
而在︿告別金門﹀一詩,則佳句疊置:
港口呈示歲月去向
:::::
海灣的淚珠化為燈火
舟子以浪人的默思
正面對未知
我依著港口撕裂的笛鳴
邁向星光
:::::
淋濕的島突然倒退得很遠了
:::::
請以最初的錨
繫緊我的纜
作者淒然向生長的土地告別,以致笛鳴才會呈撕裂現象,表露出遊子對故土無限的纏綣之情。
而︿二胡﹀一詩是凸出之作,讀之,發現作者留下的追憶空間可供讀者自由馳騁。
卷二︿想家的時候﹀,則是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九年的作品,此卷中首推被收入國中國文選修讀本教師參考手冊及多種國內重要詩選集的︿一粒米如是說﹀,米是東方國家主食,作者以主體敘述的方式,勾勒出它的價值能量和形象,使讀者在淺白的文字中找到熟稔和感恩的呼喚,作者曾私下表示:米,若一直是世界某些國家的主食,這首詩便會一直,流傳下去。
而被李魁賢編入︽台灣文學選︾的︿那個年代﹀,是以組詩方式呈現,它以正確而充斥想像空間的圖象指涉荷負了整首詩的重量。
我回頭凝睇,那層層飄揚的
標語書法,我知道將被裱褙於風中歷史
拓印於草莽時代的碑碣
作者為美術系出身,很自然的把美術術語應用於詩中,因為裱褙和拓印恰恰吻合風中歷史和草莽時代的碑碣,故而顯得貼切直且觸心靈。
︿戳記﹀是紀念九二一震災之作,作者以廣被的愛來關注周邊現實處境,充滿悲天憫人的大愛。
其實,此卷中較突出的是︿一個浪子﹀和︿遺書﹀,前者以散文詩形式呈現,結構完整,意象貼切,讀之,不意間有股辛酸在胸臆間洶湧,後者一再以疊句呈現,而大凡疊句都容易陷入無病呻吟和雕鑿痕跡畢露的巢臼,但此詩卻不斷推陳出新鮮的意象。
他們留下了生命的激情
給土石沖刷
他們留下了無名的憂傷
給溪流洗滌
他們留下空無的吶喊
給黑暗的山谷去迴盪
::::
::::
而此卷和卷一中,則有多首對其父、母的感恩之作,如︿夕暮裡的母親﹀︿照相﹀︿母親節﹀︿想家的時候﹀︿歌吟記憶的外島﹀︿冬日小徑﹀和︿季節的聲音﹀,可見作者是個孝子,他有幸有著完整的父母之愛,也衍續了他對下一代的親情,如︿孩子,讓我對你說﹀和︿源頭﹀︿初秋早晨﹀。
卷三︽戰爭的顏色︾是二○○一年至二○○三年的作品,大部分為未發表之作。而此卷中,除了︿肉身十字架﹀和︿他們的半島,我們的圓島﹀之外,則完全以金門鋼鐵的形姿與讀者的耳目相碰觸,卷中可斷然看出作者對金門土地由衷緊密擁抱的熱烈情懷,與乎敘述性濃烈的詩性氣息,題金門高粱、題金門菜刀,此刻,我們來看包紮了沉重心情和歷史包袱的︿歷史切片﹀一詩,寫的是金門菜刀:
你一直是內在熊熊火熱壓縮
外表冷峻尖刃的絕情物
無物比你更冷酷更無情
從焰火裡來的,又從火裡回去
這是無法更改的宿命,注定要在水深火熱
輪迴,:::::
::::::,承載歷史重量
射落被詛咒被意涵的彈丸之地
金門子民對這種記憶的烙痕是痛楚的,在心理上很難撫平。因此之故,對伊拉克戰火更能深入體會,在寫給伊拉克的阿里一詩,后記註明:阿里失去雙親,失去雙臂,對媒體說:「我想要這雙臂,因為我要用它來工作。」又言:「一座山也承受不了我的痛苦!」聞之令人鼻酸。
薄薄的身軀,不只承受一座山的沉重
扛起沙塵半島哭泣的鉛重
承受整個土地黑色的憂傷
還要容忍仇恨種子深埋土壤成長的擠爆
繃帶下流血的內心灼傷難復
作者以堅實的文字描摹失臂阿里的沉痛,不就是他本人承受金門在戰火下那種痛楚的親身感受嗎?在︿他們的半島,我們的圓島﹀則把半島阿拉的子民和我們的島相比對,然後,排比出嘲諷的戲碼,雖然此詩的結束稍顯不足,但大膽指陳別人不敢直指的實境,則充分顯示了做為一名詩人的良知和本份。
當然,作者隸屬中生代,他的詩作至此還無法蓋棺定論,但這本詩集的內涵卻讓我們深信他形而上的思維,和美術攝影相濡以沫,當會有更光燦的前景,寫出更深邃、雋永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