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豬糜鼎中的彼粒紅蛋
阮安娘是典型的童養媳,故從未識孔子公尊容,昔日私塾學堂更離她很遙遠,所以身分証之教育程度欄登載,迄今近八十年,始終註記「不識字」三個字,若問她有何感想、始終那一句:書是給「乾埔人」讀的、「查某人」讀再多,麻係嘸路用。麻係嫁乎人。若問她當年給人當童養媳,「乾家」會甲汝「苦毒」否,標準答案總是說: 啦!惟總是陷入時空的長思,眼角泛著塵封過往的淚光,再長吁短嘆幾句:「新婦仔」,本是「業命」(歹命)底,作為吐露心聲的開場白,阮安娘說:伊七歲就下海掠蟳 ,臨逢十二月寒冬,酷凍冰冷海水,經常凍穿背肌,手腳冰冷到「蠟膠」(凍僵)流血,依然要耐寒工作到「勾籃」滿魚穫,才敢回家見「乾家」。日常山上農務,更是艱苦「硬斗」,由於未足十歲之齡,「牛犁」遠比人高,尋常牛隻若未經豐富經驗老手調教步伐,及驅策返身調頭等培訓工作,新手想要駕御「犁牠」,牛不「飆風」踢人,已是給足面子,遑論犁不犁田,因此阮安娘基於先天不足,當然犁不成田。然不會犁田並不表示可以歇息,工作反而更艱辛粗重,尤其改挑粗、擔肥工作,一只粗桶高,即約莫到阮安娘「頷滾」(脖子)邊,既使擔半桶肥,以其稚齡的身軀,亦難以負荷,然「新婦仔」的宿命,任憑怎麼哀,怎麼放聲「哮」(哭),工作還的持續,且一日復一日,不論風雨,不論病痛,工作總是做不完。這就是「新婦仔」的歹命格,所謂:天地配人事。持平而論,阮安娘那個年代,全金門山的百姓,苦的多,富的少,且基於傳統農業社會,男尊女卑觀念濃厚,當年生「乾埔」是寶,生「查某」是草,其道理根由在於「乾埔」,可承繼粗重的農務,更重要是傳遞家裡香火,兼雙親百年作佛,可職司「捧斗」的神聖任務。至於「查某」的命格,為何輕賤視如草芥,概因「查某」養大,嫁作人婦,有如潑出去的水,加上年頭艱困,作父母的還要為其張羅嫁妝,咸認賠錢又不體面,所以視「查某」如草芥,乃是封建社會,將性別之優劣「物化」的結果,而箇中又蘊藏矛盾自私的盤算,即看準「查某囡仔」草芥命,若收養為「童養媳」,日後除能幫助家務,長大後更能與自己「乾埔好生」,締結「做大人」(結婚)美事,而且省下一大筆錢銀「某本」。今日細想當年阮安娘,必定也是莫名其妙,身不由己的搭上這班「童養媳」列車,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好在伊當年搭上車,才能跟阮爸「做大人」,否則我們六兄弟姊妹,何其有幸,能做她的子女,且日子一晃皆近半百,皆已不惑及能知天命之齡,兄弟姊妹各自成家立業,雖無顯赫成就,惟各自賺到兒女繞膝,平安順遂成長,應是阮安娘最大的快慰與滿足。晚餐時刻,住家一間大賣場開幕,一盒十粒裝的雞蛋,僅賣一元,惟每人僅限購五盒,如此好空美事豈能放過,趕忙拉著老婆大人,前往賣場排隊,人群長龍數公里,耗時近二小時總算買到十盒雞蛋,由於撿便宜總要有所犧牲,除了晚餐順延二小時,晚上菜色當然「雞蛋大餐」,有蛋炒飯、番茄炒蛋、菜莆蛋、再配一鍋蛋花湯,自忖菜色豐富,兼顧營養,寶貝女兒應會滿意,孰料飯菜上桌,女兒眼睜大大,嘴蹺半天高,抱怨那麼多蛋,會讓她膽固醇過高,壞了減肥大計,更扯的,指責我這個老爸,不該貪小便宜,專去撿某某政黨,用來抗議砸人的雞蛋當晚餐,經我一再解釋,加上她老媽掛保證,蛋的來源,絕對是出生「清白」,且有賣場的「血統」證明,她大小姐才息怒,才給一丁點的薄面,喝了一碗蛋花湯。晚餐經我那寶貝一鬧,不禁令我跌入時光隧道,想起早年的農村困頓生活,想起阮安娘為我們六張口的奔波操勞,多麼不容易呀!昔日農村各家戶,為改善生活,都會另闢副業,而圈地養豬,就是最時興容易的投資,養豬除能消化家裡剩餘的「渀水」(餿水),舉凡農作雜糧,地瓜藤葉、玉米、廢棄菜葉,均可餵食,若有不足,兵營的「渀水」是首選、或差遣囝仔,揹或提籮筐,勾籃仔,於村郊或山上「擰菜仔」,都是豬隻老大,從不棄閒的佳餚,唯一增加的工序是將所有東西,會集剁碎,丟入大鼎煮熟,俗稱「撒豬糜」,便完成所有工作。而阮安娘,經常在「撒豬糜」的過程中,作一件令我們兄弟姊妹驚喜的事情,就是每逢那一位生日的時候,阮娘總是懾首懾尾,預先用「紅花米」染好一粒紅蛋,再將紅蛋埋入「豬糜」當中,待「豬糜」煮熟,在埋蛋處特別插一條「單秤仔」的地瓜為記,再暗中知會當日壽星前去撿食,過程中總是千叮萬囑一句老話:呣通乎某某人看著,若嘸汝著嘸通呷。概因阮娘動作太大,或言詞一再重覆,其實在我們兄弟姊妹中,早已洞穿「豬糜」鼎中的秘密,祗是彼此早已訂下「不相爭」的默契,更重要是順應阮娘疼子惜女的心情。今日對照家裡那位E世代寶貝,對雞蛋的輕衊「討債」,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子無方,無力扛起大環境的轉輪,然能捨放下,心情才會輕鬆,既然曾經居大位的那位李老先生說:天大地大,不如伊爸尚大。而我這位凡夫金門仔要說:阮安娘豬糜鼎中的彼粒紅蛋,才是最大粒,最令我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