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與「十八」有關的藏寶傳奇
3、林道乾十八攜籃
明嘉靖年間,倭寇與海盜橫行,中國沿海飽受劫掠,剿倭禦寇的軍事家深受苦難人民的崇敬,流芳千古,而海盜馳騁海上,公然對抗朝廷,擄財越貨發橫財的行徑,也給後人發揮想像的空間,藏寶的傳說於焉產生。林道乾和吳平即是此期的大海盜,二人的藏寶傳奇也有點雷同。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林道乾被俞大猷追剿,敗逃到高雄打狗山,把打劫來的金銀財寶「十八攜籃」埋於山上(另一說是十八攜籃半),朝廷派兵緝捕,倉卒間林道乾來不及將寶藏帶走,他的妹妹捨不得將大批金銀棄置山野,堅持要留下來看守,導致延誤了逃命的時間,被官兵團團圍住,為免妹妹受辱,林道乾一劍殺死妹妹,並將屍首與金銀埋在一起,再祭起寶劍,奮力一擊,打狗山裂開為二,分別是打狗山與旗后山,中間並出現一大裂口,海水湧進,形成一道港灣,即今之高雄港,他再祭草蓆為船,揚長而去,後人亦稱打狗山為埋金山。(http://content.edu.tw/)
4、吳平九瓮十八缸
海盜吳平原本佔據潮州南澳島為巢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受到戚繼光和俞大猷的追剿,於是將打劫而來的「九瓮十八缸」金銀,埋在深澳鎮賊澳灣的金銀島上,吳平的妹妹要留下來看守這批財寶,於是吳平殺死妹妹,並分屍與金銀埋在一起。
據傳埋寶所在為:「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殼,水漲淹不著,水退淹三尺。」
潮州地區流傳一則歌謠,形容此批金銀非常的多,文為:「九瓮十八缸,一缸連一缸,誰人得的著,鋪路到潮州。」(顏如玉,︿海盜的寶藏﹀)
5、蔡牽十八攜籃
蔡牽是清嘉慶年間的大海盜,橫行於中國東南海域,台灣及馬袓皆有其藏寶的故事流傳至今。
在台灣的傳說為:蔡牽將打劫的金銀,分裝成「十八攜籃」,而其藏寶地有說是打狗山(今高雄壽山),有說是台中的大肚山。
馬祖北竿島與東引島均流傳有關蔡牽藏寶的歌謠,內容皆強調他所埋藏財寶之多,並透露出埋寶地的玄機。
北竿流傳的是:「芹囝芹連連,七缸八缽九排連,大水密賣著,小水密鼎墘,誰人得去,快活千萬年。」
東引流傳的二則歌謠,與吳平的藏寶傳聞極為雷同,文為:
「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殼,大水密賣著,小水密三角。」(密:淹之意思)
「九罈十八缸,一缸連一缸,誰人能得到,鋪路到連江。」(劉金國,︿大海盜蔡牽北竿藏寶傳奇﹀)
三、小結:
藏寶的故事或與倭寇和海盜有關,或屬時局動亂之際,反映出一定的歷史背景,可供吾人研讀地方史之參考。金門七則藏寶故事中,有三則涉及人物,四則僅談及藏寶地點,就發生時期來看,則以明嘉靖年間及明鄭時期為主,皆是金門飽受倭害與戰亂之際。
民間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被相互模仿轉引,以致藏寶的故事出現相雷同的情節,只是配上與各地相關的歷史、人物、風土、或語言,成為發生在該地的事件罷了。例如故事中用來裝寶藏的東西,台灣為十八攜籃、東引為九罈十八缸、潮州為九瓮十八缸、同安為九車十八驢駝、金門陽翟為九駝十八石礐,這些容器必定是當地所廣泛使用,且為一般人所熟知者。
金門的藏寶容器以石礐為主,石礐是什麼?新新人類恐怕知道者不多,民國六十年代前,金門仍屬傳統的農業社會,幾乎家家戶戶養豬,豬養大後販賣所得,是農家主要的收入之一,而豬更是肥料的生產者,農家稱豬的排泄物豬屎、豬尿為「肥」,「肥」的多少關係到收成的好壞,故「肥」乃是農家之寶,農人在村郊或田邊挖一個大坑,內用石塊砌成,再將接縫敷上灰泥以防漏,平時用來儲存水肥,通稱為「屎礐」,亦有稱為「石礐」者。石礐之容量相當大,用來藏寶之量自然也相當多,遠非缸、瓮、攜籃所能比。
既然藏寶就得十分隱密,縱使透露出藏寶地的謎語,仍然是費解的難題,洪旭、吳平、蔡牽之藏寶地,分別是:「大水淹不著,小水淹三尺。」、「水漲淹不著,水退淹三尺。」、「大水密賣著(淹不著)、小水密三角(或作密鼎墘)。」,三者字句雖有所不同,意義卻相似,理論上應該是:「漲大潮時淹三尺,小潮時淹不到。」才正確,而今皆作「大潮時淹不到,小潮時淹三尺。」,顯然故事的編造者有意如此,讓謎題更充滿玄機,成為千古難解的懸案,也讓人們永遠懷著一份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