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西村呂世宜在廈門的故居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鼎仁。
點閱率:1,680

二○○三年初秋(八月),與金門縣府李群行、文史學會理事長黃振良、古民俗建築家陳榮文,作閩地之旅,追尋閩學大儒朱熹遊蹤,由金門渡廈門,經同安訪朱子遺跡、刻石,順便尋訪呂世宜書法刻石。又經蔡襄故里仙遊訪東山書院,再至惠安、崇武。尋飛武夷山閩學中心(朱熹紀念館),訪建陽考亭書院、興賢書院,五夫鎮訪朱子故居。同安前文化局長顏立水鄉親,引導協尋廈門、同安呂世宜刻石遺跡,廈門呂世宜之第七代裔孫呂俊瑤,導覽廈門呂世宜故居。

金門鄉先賢西村呂世宜在金石學、書學之成就,畢生投注金石碑版之學,建立書學理論,形成一己獨特書法風格。觀其一生遊蹤,金門為其出生地,廈門為其前半生之生活領域,透過其求學、交友、師承、遊藝、金石契、硯墨緣,以致學術、書風之養成。後見識於板橋林家,並得恩師台灣兵備道富陽周凱引介,種下東渡台灣之因緣。呂世宜一生豐富書學、金石著作,舉凡金石題跋、臨摹秦漢碑刻等相關論述,為其書學理論之所本,清代道、咸間,呂世宜所處書學成就高峰時,建立在書法風格地位。呂世宜將其大半生深厚積學,移植於台灣,帶動台灣碑學書法風潮,其書風奠定臺灣百年書學基礎。

呂世宜(一七八四︱一八五五)以金石書學的成就知名于閩台,於道光二十一、二年渡台,應枋橋林家之聘,主汲古書屋,至晚年咸豐四年(一八五四)返廈門住家,寓居台灣十二、三年之久,一生的黃金歲月(五十八、九歲至七十一歲間)盡奉獻在台灣之書法藝文教育,並把畢生積四十載所蒐集之古圖書、古彝器、金石刻、奇書妙畫、名研名印、書若干、藏器若干留在台灣,對當時晚清台灣學習金石碑帖書法之風氣有其重大影響,為台灣後世奠定深厚書法基礎,所以台人奉為金石、碑帖及書法宗師,提到台灣書法發展,總是不會忘記「西村呂世宜」,世人譽為一代大師。

筆者經二十多年來之整理、修補、裱褙及考證,終於在民國九十一年九月輯成︽金門民間古字畫珍藏集︾、︽浯風和暢─金門古扇面書畫珍藏集︾二冊出版行世,冊中不乏多位清代金門先賢的墨跡手澤,編在最前面、最重要者為呂世宜之書法作品十一件,包括對聯、中堂、千字文寸楷帖和陪葬硯︿呂西村自作墓記﹀等珍貴遺物。

︽金門志︾曾載:「:::呂氏嘗自為墓誌,刻於硯背,令家人即以硯殉,其標格崖岸如此:::」,尚幸呂氏此方︿呂西村自作墓記﹀之紫端石硯今出現於金門,硯背所刻銘文為西村慣用書寫跋文之字體,是西村臨終前自撰自書,後倩工所刻,身後用以陪葬棺中,可見西村死於廈門葬於廈門,金門地方知道「自作墓記」一事,才被載入︽金門志︾中。查遍福建、台灣、金門各種文獻,都不知道西村何時渡台?何時離台?何時去世?直到︿呂西村自作墓記﹀硯出土, 銘後記刻:「:::卒咸豐乙卯(一八五五)五月朔日辰時:::」呂氏沉埋約一百一十年左右迷樣身世,遂顯現於今日,有如豐城寶劍躍出龍津,能不令人稱快!

筆者曾將︿呂西村自作墓記﹀略加句讀,粗淺考證成篇,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六日發表在金門日報副刊,首度公諸於世;七十九年五月一日,又刊於台北新店福建省政府出版之︽閩園︾第二十期;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金門文物展」,筆者提供三十六件自己所收藏金門文物參展,其中一件為筆者親手所拓︿呂西村自作墓記﹀墨本,墓記硯也參加展出,一併被收錄在史博館所出版︽金門古文物特展圖錄︾一書中,其中銘文句讀沿用筆者所提供原文,只可惜校對不力,有幾處錯字,後人引用應當多加小心,以免訛傳。呂世宜一生書學風格與成就,吾人要發揚金門先賢的志業,跟隨先人腳步,續貂前賢,更期望自己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方不忝為金門後生。

呂氏姓源,出自姜姓。炎帝之後有伯夷受封於呂(河南新蔡),傳至河南光州固始縣呂溫公之孫呂湮(此字應為言部),為唐肅宗宰相,再傳呂競茂(諱占)始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相公巷,後改居曾埭,再徙南安縣樸兜鄉西倉甲。十一世呂法溪(字廷元)始移浯州西倉(不忍忘本故名西倉,即今之西村,呂世宜終其一生亦以「西村」為號,其來有自),子孫亦分同安、廈門埔下、台、澎等地;三弟藩溪(字廷才)住浯州東倉,子孫分同安下崎、台、澎等地。法溪公西倉鄉祖,曾有食邑一千二百戶故號「千二使」。弟呂之才登崇寧五年探花,封資德大夫宗伯學士,丞相真西山(德秀)贈曰「中原文獻」,故金門呂氏以「中原文獻」為燈號。金門呂氏族譜其世序字云為:

「茂啟餘圖 蒙簡天心 卿清溪浯 光前有奕 興宗樸派 以承道脈 超爾君子 克明俊德 世立其昌 公侯仲伯 孝義榮崇 古訓是式」

查呂氏世序字行,自一世「茂」字起,至第十世「清」止尚未遷浯,遷移浯州西倉則從十一世法溪公「溪」字起,傳代至今昭穆不紊。懸於西村家廟,呂世宜在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所寫的對聯落款卻是:「二十八世孫呂世宜頓首敬書」。

二十八世應為「子」字行,不是三十三代「世」字行,「世宜」名並不按宗譜字行,其子號登元居廈門,諱安叔,字克恭,「克」字二十九世,無誤。金門新塘故居呂清山為「德」字輩,呂世宜後輩第五代;廈門書法家呂俊瑤自稱第七代,應為世宜直傳之裔,但不見廈門家譜,是否為「立」字輩,不會是第四代之「俊」輩?

經拜訪金門西村呂丙丁先生,承蒙出示其家藏手抄本︽西倉呂氏長房(土樓)分派家譜︾,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增修集成後再錄:

(二十二世)振浯公,諱承新;妣楊氏,子一道怛。

其派下子孫住東村、泥樓(土樓)、下湖。廈門則有舉人呂世宜,諱合義,號可老;道光肆年甲申科(記載有誤,應為道光二年壬午科)中式(五十一)名,此一人係是廈門居住。世宜之子,諱安叔,字克恭,號登元,乃是廿九世,清光緒拾年(應為光緒十一年)乙酉中式舉人,亦住廈門蚶殼井。(蚶殼井今尚在廈門,位在中山路外清巷二十二號前,井欄鑲一圈血酣之殼。)

世宜祖籍金門,其祖、其父早年移居廈門,所以父、祖不見載於金門呂氏族譜,因世宜與子登元(克恭)有功名,才被補記於譜,但紀年傳抄有訛誤,孝子公仲誥亦只見咸豐元年進匾於宗祠,卻不見錄名於呂氏族譜。二○○三年十月,筆者與謝華東再至廈門拜訪西村第七代裔孫,呂俊瑤先生一九六三年生,現居蚶殼井附近中山路吳厝巷十六號,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廈門市業餘書法學校教師,擅書小楷、行書及榜書,有心承續乃祖遺風。熱心接待我們登門造訪,與他切磋書藝,當場筆墨酬唱,互贈墨寶,我揮灑「西村遺風」四字贈之,甚為歡悅。承蒙他指引廈門市鹽溪街九十八號呂世宜廈門故居舊址,本為二落大厝,改建成二層番樓,今已破舊年久失修,不久將遭拆除。該街為醃製鹹菜作坊,後漸歇業,遂為民居而改稱鹽溪街,當為前所稱之鹽(鹹)菜巷。古時廈門玉屏山有水流下靖山邊谷地,兩岸有鹽菜巷、溪仔解,後合稱鹽溪街,今水已加蓋成街路,位於中山路虞朝巷,附近外清巷有一口蚶殼井。俊瑤兄並借余一冊︽閩粵呂氏族譜︾,可惜沒有呂世宜譜系可銜接,待他日見廈門呂氏家譜再求證。據道光︽廈門志︾選舉表記載呂世宜之籍貫為小走馬路(街)人;︽民國廈門市志︾雜錄,頁七○八:「小走馬路由望高石下趨,形如鳳,故榕林石壁鐫古鳳凰山四字。有土地公額曰:奏雅露社,呂西村書也。後以奏雅露與走馬路易混,乃稱小走馬路以別之」。呂世宜與金門的譜系依稀可辨其脈絡:(承二十二世)承新公振浯─(道二十三世)道怛公─(澤二十四世)?公─(超二十五世)敏文公─(爾二十六世)國典公─(君二十七世)仲誥公─(子二十八世)世宜─(克二十九世)克恭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