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育英才的第三士校———浯江奔波留痕記
給青年最大的福利,是讓他們接受教育、訓練,以增長其學能,變化其氣質,奠定其爾後開拓前途的基礎。先總統 蔣公為愛護金門青年,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初,指示成立陸軍第三士官學校,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尹俊上將,謹遵領袖意旨,即責成民防指揮部(指揮官縣長王玉白兼),招考金門地區小學畢業程度,年紀在十五歲以上之青年五百名,並限期完成,且諭知此項工作祗許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各級相關人員嚴懲不貸。
這項突如其來的艱巨任務,依業務職掌,由民防指揮部第一科科長涂傳霖主辦,然涂旗下並無一兵一卒,與之分勞分憂,是個名副其實的光棍科長,那時葉實庭兄(第三科科長主辦作戰訓練)和我(承辦行政業務),是剛進民防指揮部僅一週的新兵。涂力邀筆者為其助手,因我與涂科長,早在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期間,我在軍中擔任山前坑道開鑿,而涂則是金山鄉公所幹事,同住官裡村,軍民一家往來密切。無論公情私誼,唯有欣然接受。
第三士校招生,在金門地區,既無法令可遵循,又無前例供參考,但上級壓力既大,時限又十分急迫,涂科長和我,心急如焚食不甘味之際,當天下午收到台灣省政府寄來,該省對服常備兵役作業規定,及常備兵入營優待辦法二種,真是天助我也,喜出望外,我們連夜逐條研讀,並參酌金門地區實況,擬訂「輔導陸軍第三士官學校招生作業規定」,其重點略為:1、依據各單位(含鄉鎮村里、機關、學校、社團)適齡人數,分配其輔導對象,要求錄取名額。2、獎懲規定(最重處分是免職)。3、考取士校者入營優待計有:安家費、優待金谷、家屬水電半價優待;4、退役還鄉政府輔導就業等。說來很有趣,早期涂科長和我被逼出來的那篇「急就章」,非但當時發揮了它的功能,且爾後歷屆第三士校招生,一直延用而成為範本哩!確非我們始料所及。這是我進入民防指揮部,辦理最有意義的工程,此後歷年士校招生,我都參與其事,印象深刻。
無可諱言的,那時金門部分人士,仍有「好男不當兵」的傳統觀念:有些父母基於愛子心切,認為當兵受訓生活太清苦而不願子弟報考。克服以上阻礙,談何容易。為達成任務,輔導士校招生,採取重獎重罰措施,因此各級幹部都極為配合,尤其是鄉鎮村里,莫不挖空心思全力以赴,或挨家挨戶的進行遊說,或運用當地有聲望的人士,予以勸導,或在各種集會展開宣傳,甚至自掏腰包購置茶點,召集適齡青年進行座談等,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好不熱鬧。
賢庵村副村長邱峻,竟帶他那正念金城初中的長子邱金城,以身作則投筆從戎。經「正氣中華報」刊載,掀起全縣青年踴躍投考第三士校的熱潮,於是輔導報考士校任務,得以圓滿完成。
邱金城口才流利,上進心強烈,在第三士校受訓期間,品學兼優,受到校方,乃至司令官的器重,畢業後,考取陸軍預校(中正預校前身)、陸軍官校暨某研究所,獲得高學位,其弟邱金勝,不讓乃兄專美於前,高中畢業後,考取海軍官校,而遂其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壯志,留下一段佳話。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於金門歷次戰役艱危之際,時來前線巡視,對金門有深刻的情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中旬,蒞臨第三士校點名,遴選一百零八位在校的金門子弟,寄予殷切的期望,安排到台北三重憲兵學校,接受為期四個月的訓練,畢業後編入國防部警衛隊,奉派到士林 蔣公官邸服勤,任務是很神聖而艱巨的,相對的壓力也很沉重,而生活作息則有規律,因此而孕育正確堅定的信念,與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在警衛隊服務的金門子弟,升任尉、校級軍官者,比率甚高。其中尤以金沙鎮官嶼村楊成榮,因服務成績優異勤奮,獲得上級賞識,並歷經多次深造教育,於民國八十四年晉升陸軍少將。
有道是軍人事業在戰場,早期的姑且不說,即以中華民國開國以來,內戰外患頻仍,在那個年代裡,一場重大戰役下來,連升三級時有所聞,祗要勇氣夠、肯幹、肯拚、肯衝,加上運氣好,在三、兩次戰役裡,幸而不死,就可能登上將軍的寶座。但自八二三砲戰停火後,兩岸長期對峙,未見衝鋒陷陣的場面,要由士兵晉升將軍,真的勢如登天,太不容易啦!除要論出身,比學歷外,必須在品德操守、學識能力、工作績效等等,長期保持「東方不敗」那樣的出類拔萃,始能脫穎而出,由此可知,楊成榮自軍中最基層,擢升到將軍,確是得之不易,難能可貴。
服務於國防部警衛隊的金門子弟,每年春節返鄉休假一週,來回都是專機接送,在當時地區尚未開啟民航機,一般民眾乃至基層軍公教人員,往返台金,多搭乘開口笑(登陸艇),顛簸於白浪滔滔的海上,有夠受的,乘坐軍便機,不知排到那年、那月的那一天。鑽門路,找關係,一票難求,怎不令人羨慕哩!尤其這些年輕人回到金門時,個個西裝畢挺(那時金門公教人員著黃卡其,民眾穿傳統式的漢裝),皮鞋光亮,人人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在休假期間,行程排得滿滿的,像一品大員似的,司令官、縣長、鄉鎮長、地方鄉紳、社團等,皆設宴歡迎,熱情款待,真格是衣錦榮歸,全島歡慶啦!
國防部警衛隊,服役四年期滿繼續留隊者,升任尉、校級軍官,為數甚多:志願退役者,多為保全公司爭相羅致,因工作性質,與在憲校所學,及服勤警衛是一致的,非但可「駕輕就熟」,且「英雄有用武之地」,得到「一展長才之機」,因一路春風得意,公私稱心。
而出身第三士校,服務軍中四年屆滿退役,赴台謀求發展者,憑金門傳統誠信樸實、刻苦奮鬥的精神,及士校孕育堅毅不拔的毅力。經多年持續打拚,所謂「種瓜得瓜」,都經營出一片自己擁有的園地,且「瓜瓞綿綿」。更有退役還鄉,服務桑梓者,據筆者所知,計有陳泰水、張秋鴻、翁自然、陳昆第、吳慶林、黃奕樹、方水廷、張進忠、王世英、蔡元友、徐週連、陳錐、李永章等人,他們都是金門地區各單位的中堅幹部,分別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竭力卓有建樹,獲得長官的倚重與鄉親的肯定。
陸軍第三士官學校,辦理八期後,奉命改為陸軍第二士官學校,繼續辦理招生訓練工作,直到任務改變更名金防部幹部訓練班,調訓駐金門軍中幹部,而中止對外招生,總計培訓金門子弟約在五千人,其對地區貢獻,為眾所公認,而筆者適逢其會,有幸協助辦理士校輔導招生工作多年,雖然祇是個「跑龍套」的小角色,亦感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