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撫今追昔話生活
上課期間,每與學生談起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或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看學生的表情,似乎沒有感覺,不以為然;在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中,學生也覺得雞黍很平常,非山珍海味,便當天天有,吃到不想吃;殊不知古人生活的刻苦與窘困,其實也不必追溯到古人,吾輩孩童之時,幾乎十之八九,皆為貧寒,故對古人生活之窘況,體會深切。由於生活包羅萬象,涉獵甚廣,僅列其中一二,與今作一對比,讓後生晚輩看了之後,能夠知福惜福,並能知恩感恩。
首先就來回顧一下以前食的方面,吾家親戚,大多寒微,記得小時候常去親戚家,每逢吃飯,人手一碗地瓜,若有加米,也是點綴而已,稀疏得像「大海撈針」那麼困難,全家「正襟危坐」,一張大桌,中間擺著一碗醬油或是豆豉湯,其他什麼菜都沒有,吃飯時,用筷子沾一下,吸一口,然後吃一口地瓜,我有位四、五歲的小表弟,純真可愛,大概覺得此舉效率過低,於是整碗醬油拿起來倒了一半,大人一瞧,隨即賞來一巴掌,口中罵道:「夭壽死囝仔,這麼餓鬼,這是全家人要吃的,你這麼浪費,別人吃什麼?」以前的半碗醬油,已是如此珍貴,若在今日,這些不起眼的食物,小孩不但不吃,即使整瓶乾杯,也無人理會。因此,孩童時代,若想吃到雞鴨魚肉,除非過年過節或是喜慶宴會,這是現今小孩所體會不出的。
接著來看看穿的方面,也是極其節省,我在高中以前,幾乎沒有便服,在校穿學校制服,回家仍繼續穿著,過年時就穿新買的制服,每次買制服,就要多大好幾號,以備能多穿幾年,不知那時布料較差,還是小孩屁股不規矩,幾乎每個人的褲子都從屁股部位先破,然後補得結結實實的,用線密集地車得一圈一圈的,有圓形的、有方形的,甚至還有三角形,若是一堆人走在一起,從背後觀賞,也是一大特色。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全家共用一條毛巾、一支牙刷,不一定有牙膏,毛巾即使用到破爛不堪,既黑且滑,甚至比抹布還髒,仍捨不得更換。
再談住的方面,由於以前尚無水電,吃的是井水,若在枯水期,連井水也不易取得;夜間讀書,為了節約,最多是點一支蠟燭或一盞油燈,燈光微弱,燭火搖晃,讀書倍覺吃力,若在夏天,不知名的昆蟲不斷飛來干擾,成群的蚊子,更是無情地襲擊,令你無法專心看書,不過,在當時已甚滿足,因為想起匡衡「鑿壁引光」、車胤「囊螢夜讀」,我們已幸福多了。
以前上廁所的方式,也與今日大異其趣,一般婦女都是在家中的尿斗仔方便,男性則到村莊週邊的糞坑(屎ㄏㄚ)解決,其造型即在地下挖一圓型大糞坑,上以磚塊砌成一簡陋的小屋,這也是當年農村水肥的來源之一,記得小時站在上面還會發抖,害怕萬一掉下去,就算不被淹死,也會臭死,而且大便一下去,還會反噴上來,整個屁股都是,那時尚無潔白的衛生紙,只有形似牛皮紙的粗紙,有些人連粗紙也捨不得買,只好揀碎瓦片、小石子或樹葉來刮乾淨,這是現代小孩想像不到的。至於一般的幼童,就在自家門口解決,而後母親就會到屋後大喊「ㄍㄚㄌㄧㄡ」(狗的別稱),此時,一群來自四方的鄰狗,知道有人「宴請」,便爭先恐後地衝了過來,不到幾秒,一坨大便舔得乾乾淨淨,真是物盡其用。
至於交通狀況,甚為不便,交通車(公共汽車)大約一個多小時才一班,包車(計程車)全金門好像只有兩輛,是吉普車改裝的,外加車蓋,類似現在的廂型車,當年大概不限乘車人數,我們國中生,有時為了趕上學,就像擠沙丁魚似的,人幾乎是疊起來坐著,硬塞進去,從沙美到金城,只要二元,有時為了更省錢,沿路舉手攔軍車,若是幸運的話,還可搭趟免費車,就因交通如此不便,住鄉下的遠地學生,幾乎人人住校,中學我就住了六年,也因此與同學朝夕相處,感情更濃。
記得二十幾年前,正是我國經濟起飛的開始,也是民生富裕的年代,因而獲得「台灣錢淹腳目」的讚譽,當時,常聽見有人說:「三十年前怕小孩沒飯吃,三十年後怕小孩不吃飯」,今昔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每當見到學生,便當不好吃就倒掉,衣服不流行就拋棄,手機一聊就是半天,電玩一打就是整夜,真不知這是文明的善果?還是惡果?我們這群四年級生,大多是苦中過來的,每見晚輩如此浪費資源,不知珍惜青春,除了心疼,還是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