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城中三年永難忘懷
我是金城國中第一屆畢業生,也是全國第一屆國中生,每當有人問起,似乎有一股神 氣與得意的感覺,我也莫名所以,大概是榮獲兩項「第一」吧!民國五十三年,母校以延長義務教育試辦學校誕生,正如校歌所唱:「延長義教,我校首辦,莘莘學子,獲益良多」,當年來自金門各鄉鎮、各角落的國小應屆畢業生,齊聚一堂,展開我們相聚三年的國中生涯。
創校之初,學校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也像剛組成的家庭,百端待舉,硬體建設仍在施工,教學設備正待充實,操場尚未整建,沒有圍牆,沒有廚房,沒有:::::,學校伴隨我們一起成長,我們也看著學校日漸茁壯。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的大家長─唐與程校長,校長慈祥和藹,長得矮矮胖胖,肚子圓圓滾滾,長相極為可愛,當年大約六十歲左右,但身體非常硬朗,遠足時,他一定身先士卒,走在前頭,平日對待學生,視同己出,尤其我們住校生,每個月的伙食費是二百元,一些清寒子弟繳不出來,校長體恤學生之清苦,不但可以延緩繳費,而且可以拿家裡種的蔬菜、地瓜來校抵繳,國三時,我們還可把用不完的作業簿退還賣給學校,這種作風,令我們學生更加敬愛與感動。
校長籍貫江西,道地的鄉音,令我們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記得每個禮拜的週會,他都會 在頒完獎後,講了一段話,開頭固定這樣說:「今(ㄐㄧㄣ)天(ㄊㄧㄢ),頒(ㄅㄢ)了(ㄌㄧㄠ)兩 (ㄌㄧㄤ)項(ㄏㄤ)獎(ㄐㄩㄥ),一項(ㄏㄤ)是整(ㄐㄧㄣ)潔(ㄐㄧㄚ),一項是秩(ㄊㄧ)序( ㄕ),:::::」起初,真的不知所云,久而久之,不但聽懂,而且學得很像。他還說上街(ㄍㄞ)賣鞋(ㄏㄞ)子;一些頑皮的同學,有時會故意逗他惹他,而後一溜煙跑掉,他就說: 「你(ㄋㄧ)再跑(ㄆㄠ),我就殺掉你的頭(ㄊㄧㄡ)。」這些鄉音,始終留在腦海。
校長自奉儉約,樸實無華,校長宿舍竟與學生比鄰而居,合住一間教室,中間用甘蔗板分隔,校長住處空間狹小,設備簡陋,僅能一床一桌,由於甘蔗板並無透頂,睡在上鋪的同學,只要站起來,即可一覽無遺,睡在下鋪的同學,有的會偷偷挖洞,一窺校長之動靜,而後躲在被窩,交頭接耳,品頭論足,有時忍不住笑出聲來,此時,校長隨即拿了棍子,悻悻然走了過來,由於不知誰在笑,更無人敢承認,校長有時打錯人,有時也莫可奈何 。
當年師資難求,校長每年都要赴台聘任,當時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外省籍的,少部分是本地或台灣籍的,外省籍的老師,鄉音純然道地,加上南腔北調,懸殊頗大,一時要適應各種腔調,實非易事,因此,聽課倍覺吃力,曾有一位公民老師,鄉音重到聽不懂,板書草到看不懂,當我們試著適應時,老師又要調走了。幸好我三年的導師,一直是黃武仁老師,黃老師負責盡職,教學認真,對我日後的影響,至深且鉅。
當年由於交通不便,住校相當踴躍,我們以教室當寢室,睡的是通鋪,分上下兩層,數十人住一間,由於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當時的管理組長,大概是軍中轉任,對我們的生活起居,完全採取軍事教育,每天都要模仿軍中早晚點名,棉被內務要求整齊劃一,最後一名的那一組,晚點名時便要接受打手心的處罰。也許是當年的嚴厲管教;同學大多循規蹈矩,品德端正。後來由蔡新國老師接任,採取比較柔性的教育,他常會在晚自習過後,到寢室與我們聊天,鼓勵我們上進,眼光放遠,並告訴我們大學多彩多姿的生活,無形中,已吸引同學逐漸嚮往大學,且成為努力的目標。
記得國一入學,由於廚房尚未建好,必須上街用餐,當年一大碗白飯是一元,一大碗豬血麵線也是一元,每人一餐的費用大約就是二元,餐餐如此,一成不變,實在捨不得吃些貴的,後來廚房蓋好了,我們便集體在校用餐,男生必須輪流與伙夫於清晨四時左右,至東門市場買菜,然後與伙夫一起扛著那笨重的菜回校,每次扛回之後,總是肩膀痠痛、體力不支。我們以教室當餐廳,書桌當餐桌,每人一盤,當時正在發育,食量很大,深恐飯不夠,男生幾乎是囫圇吞棗,狼吞虎嚥,好像吃飯大賽,比看誰快。
當時我們整天生活在一起,每週六下午返家週日下午來校,一週回家住一宿,那時的我們真是純潔無邪,腦筋所想,只有讀書,同學幾無不良嗜好,書讀累了,轉個身,便與同學較腕力,下課時,我們又玩起立定跳遠、舉水泥磚、推樹幹,放學後,我們或圍一圈打排球,或分兩隊打籃球,生活也是多彩多姿,那時沒有圖書館,清晨起床,同學便會主動找一幽靜角落,背起書來,或到學校的鄰居─墳場(今已遷移),坐在墓碑前,專心看書,一點都不覺得害怕,大概是沒做虧心事吧!國中三年,匆匆而過,如今回憶,眷戀不已,想起以前的校長老師,內心充滿感恩;想起昔日的生活點滴,感覺無比溫馨。今年母校已過了卅九歲的生日,從當年的嬰兒期邁入了中年,在這期間,不知曾幾何時,昔日的校舍已經改頭換面,而校園更是披上新衣,景物不再,人事已非,雖然失去了懷舊的色彩,卻增添了成熟的光芒,如今母校已是設備完善,遠近馳名的國中,謹在此祝福母校校運昌隆,校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