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陶瓷破片調查初探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541

后豐港位於金門島西南方,對外航運便利,上達同安、南安、晉江諸地,越過小金門通往廈門、龍海各縣市。史前文化遺存的特徵,與漳州文化有一脈相傳的關係,伴隨著後浦的開發歷史,先民沿濱海以漁鹽為業,耕種為輔,陸續形成定居的聚落群。清初金門鎮總兵陳龍移駐後浦,原先金門城海上的天然堤防–海翁汕也逐漸消失,使得船隻停泊不易,轉而駛靠後浦海岸,尋求商漁停泊避風處,接濟水米的補給服務。本區同樣具有港岸的功能,居民從事不同種類的經濟活動,自然遺留有不少與生活文化型態密切關連的歷史文物。本文採集論證的陶瓷破片,以后豐港、水頭附近海域為主,因受潮汐落差的交互影響,延伸涉獵的範圍是鄰近的夏墅、後浦港、同安渡頭、湖下等地。自一九四九年起中斷與大陸航運到近年解除戰地政務為止。這些都是軍事管制區域,低度的開發相對的提供極佳的史蹟調查場所。

金門地處閩南晉江、九龍江兩大河流的出海口,文化血緣視同漳、泉的延伸。宋元時泉州世族曾姓、傅姓、梁姓等紛紛來金,以向海岸潮間帶圍墾,築埭為田,坐收山海之利。後浦近海地多有宋墓,后豐港海岸斷層岩壁間仍可見到上下不同年代的甕棺墓葬,曾在該地採集十枚北宋「紹聖元寶」古錢,鑄於公元一○九四年至一○九八年。宋元古陶瓷破片在此區域分布甚廣,與澎湖地區考古所發現的曾竹山小口、豐肩、長身特徵的陶瓶或青瓷碗片都相近。泉州是當時海外的貿易中心,閩南各地窯場提供大量外銷用的陶瓷器。同安窯系青瓷是頗具代表性的產品,因受日本高僧珠光的厚愛而以「珠光青瓷」著稱,根據調查資料;宋元時生產類似同安窯青瓷的窯場,在福建地區遍及十六個縣市、二十六處窯址,可劃分閩北和沿海兩大匠區域,足見深受喜愛的程度。后豐港採集到的標本,胎骨呈灰白、淺灰、青灰,釉層較薄,有光澤,強烈玻璃感,釉面開細冰裂紋,釉水多作青黃、黃綠、青灰色;除素面釉者外,有紋飾為最多的是器內外雙面刻劃花者,器內的卷草篦紋與器外的直線紋,直線紋多為三至五條,或齊長或長短相間,日本學者以其似貓爪抓的痕跡,又稱之為貓搔紋。部份是器裏單面刻劃花,而器裏單面印花者,僅在同安渡頭遺址拾獲二件雙魚紋洗。

一水之隔的同安舊轄有金門及周圍島嶼,同安的五顯溪是通往金門的主要水路,也是同安窯系青瓷運銷海外的啟站。元大德年間(公元一二九七年至一三○七年)為因應當時貿易運輸需要,在溪上建造兩座石橋,通稱五顯第一、第二溪橋。明代崇禎年間,金門陽翟人陳基虞捐金倡修這兩座石橋,直到清末民初,金門的農產品依舊是裝載到第一溪橋停泊販售,返程換回同安坑仔口燒製的大缸、碗、缽、烘爐、土鍋等日常器皿。后豐港海域所陶製品殘件,大多數仍是同安所產。

德化窯在宋元時期,以生產青白釉為主,也包括一部份純白釉瓷器。后豐港海域採集的白釉瓷盒殘片,器作圓形或菊瓣形,模印花卉植物圖案,質地細緻,胎骨呈白色,釉色晶瑩潔白,觸感溫潤得令人愛不釋手。另見元代白瓷模印蓮瓣碗破片,簡略瘦長的蓮瓣紋飾是其顯著的特徵。明代以「中國白」或「象牙白」著稱的德化白瓷,色白質堅,釉汁瑩潤,造型精美,裝飾樸實,在本區發現的多數為觀音塑像及弦紋、雷紋三足爐的殘片,金門民間家中多奉觀音,傳世的德化白瓷觀音普遍可見,合模製成者居多。

宋元以來,德化窯與浙江的龍泉窯齊名,和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鎮並稱為我國三大瓷都。明代中葉,德化開始生產青花瓷器,清代是其全盛時期,全縣十五個鄉四十一個村,已發現青花窯址一百三十餘處。據光緒十九年校刻的乾隆本︽泉州府馬巷廳志︾記載:「碗青,金門古湖、瓊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及德化、寧德各窯所需」。說明乾隆時期金門的青花鈷料已被開採,同時也應用在德化的青花瓷器上,筆者在當地的訪談中,皆說金門的鈷料發色偏灰藍。后豐港海域大量採得的青花瓷片中,雖雜有閩南漳州、安溪及其它地區所產品項,但因德化青花色料中,普遍出現崩釉和厚釉聚黑的特點,是別的窯口所無的缺陷美,所以辨識容易。德化青花在清代大多由廈門港轉銷臺灣、南洋及世界各地。清初番舶商船競趨廈門,時有「船到金門停不住」的俗諺。金門此時的民生所需,也仰賴廈門供給,廈門的水仙宮渡是金門船隻停泊聚集的地方。水頭人黃汝試(即黃俊)早期在此幫傭,後來經營北艚船致富,經常往來金廈兩地,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建酉堂別業,現列為二級古蹟。依︽泉州府馬巷廳志︾一書寫著:「后豐港,非渡船,係與后浦港爭渡,只船一隻,船戶洪萬金,納船餉銀一兩,均往廈門」,「水頭渡,非渡船,係與后浦港爭渡,只船一隻,黃汝試自置備,本行洋船接運,船戶黃永興,納船餉銀一兩,來往廈門」。

由於德化青花的產量大,銷售點廣,目前民間傳世品與后豐港海域破片多有相似產品,如鳳穿牡丹、纏枝雙喜、花籃圖、博古圖案、晨興半柱香字樣的清晨課讀人物盤等裝飾圖樣,畫風自由灑脫,筆觸簡潔,產品器物上常見商號記款,是商業貿易上的競爭意識抬頭的表現。

福建古代陶瓷的外銷,通過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安海港轉運。明末清初雖歷戰亂,但海商的崛起和私人海上貿易的活絡,閩南沿海交易反盛不衰。清廷雖採取海禁遷界的封鎖政策,但仍不能杜絕鄭氏東、西洋船隊的海上貿易;鄭氏在內陸設立五商,也取得大陸各地來往領貨的駐點通路,以向銷售對象換取所需物品。后豐港人洪旭,以軍功得官,為鄭成功所器重,官至中軍提督,授戶官、兵官等職,封忠振伯,加太子太師,成功卒後,金廈陷清,獨旭以二十舟擁嗣子經東歸,經營守備。廈門有渡頭,為洪旭船隊停泊地方,稱洪本部渡。其子洪磊繼承父志捐餉銀十萬兩,授吏官,兼理戶官。︽明清史料丁編︾有部題福建總督王國安疏的殘本,就是有關劉國軒、洪磊二人,私自行販日本與暹邏(今泰國)間的洋船,在返航廈門被捕錄供的案件。民間盛傳靠近洪旭故宅的海底中,築有十八個石窖以藏財寶,后豐港沿岸遍布明末清初的精瓷殘片,其中不乏有江西景德鎮民窯青花器,底款的文字押記,明顯的對照出作工的精巧。金門本地擁有可觀的傳世或出土的古錢幣,大量日本「寬永通寶」夾雜其中,可與這一時代的經濟活動相呼應。

后豐港海域有多件碗底繪加冠晉祿圖案的青花瓷件,用嫻熟的簡單筆法,勾勒出官員與帶斑點的鹿隻,再用混水青料填塊面,主客體層次立現,構圖明快又傳神,不失民窯的活潑作風。同樣團花的畫法,一款團螭紋飾碗,粗筆掃出勁馳的身軀,有如書法飛白的暢透,再用畫龍點睛的方式,概括的浮繪輪廓,有著走獸飛舞奔躍的動感個性。相對的堂齋款號青花瓷器,就典雅樸素些;胎體白淨,釉色薄潤,器底修胚覆釉下,還有細微的跳刀痕跡。所見的有落下「博古齋」、「白玉齋」、「雨香齋」等款件。詩句搭配著裝飾性的圖樣是清初青花瓷器的風尚,本區留有一片梧桐葉,配上「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或「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等辭句的瓷器,流露出文人的詩意情懷。大體上康熙朝青花瓷件,普遍的創作水準優於歷代,畫藝器型精巧成熟,胎體細膩純白,乍見時有著驚艷的讚嘆,本地採集的瓷片為祥雲舞鶴、嬰戲蓮花及嬰戲牡丹等圖樣。

在臺灣一種被稱為「安平壺」或「宋硐」瓷瓶,金門的海岸及村落皆曾見它的破片。后豐港海域算是密集的散落處,釉色呈青色、灰青、灰色或白色,口唇多削成扁平狀,大多不施釉,底部一般作平底,少部份為凹底,底部胎體厚重,器身皆有明顯的旋痕。這種遍布大陸東南沿海,散見亞洲各地的瓶罐,有著荷蘭人或鄭成功部隊攜帶的火藥罐(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陳列說明卡)等諸種傳說。標示的年代,自宋至元代或明清皆有之,產地更是紛紜俱出,金門或許只是瓷瓶本身歷史棲息處之一,身世的存疑,有待來日查個水落石出。

一堆堆的古陶瓷破片,常能尋回過往蘊含的歷史足跡。澎湖文化局現藏有宋元瓷片一萬九千餘件,包括青瓷、青白瓷、白瓷、黑瓷等。相互對照下,金門、澎湖擁有多數相同窯款的陶瓷片,如果澎湖的歷史腳步走遠了,金門卻是離家最近的駐點。后豐港海域的古陶瓷調查只是個人十年來初步的計劃之一,站在遼闊的海域前,總是面對著潮湧,思考著金門過去的歷史和將來的發展。史前文化遺存的調查結果,至少近一萬年前,人們已經在此區域活動;直到五百多年前,洪姓家族從烈嶼遷居后豐港,形成世居的聚落。一九四九年部隊駐防後,拆除了數棟臨海的老屋,縣府整建工程陸續的修築海堤和增置消波塊;近年動工的水頭商港,后豐港是其港區預定地。二○○四年初始,先在這一幅人文地圖上重新寫個註腳,希望文化思考有助於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的落實,為後世留下真正的后豐港人文風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