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詩人方群的金門情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學。
點閱率:1,180
字型大小:

認識方群(林于弘)教授已廿年了,這段時間剛好是我擔任校長之時,無論在述美國小或柏村國小,于弘從來沒忘記我,只要他一出新書,不管是語教書或新詩集,都要親筆簽名後寄給我,這份盛情,我一直銘感於心。
他是一位有開創性的學者詩人,以方群寫詩,用本名寫書,早年他從事國小教職,就對語教十分關注,著力極深,口碑素著。在他國北教大語教系系主任任內,把系名調整為「語文與創作學系」,是國內友校同系的先行者,在他任內,特重學生語文教學與創作能力,使學生不僅會教書也擅長寫作,成效斐然。
前幾天,他邀我為他的新詩集寫序,因我的閱讀量有限,掌握度不高,不敢貿然答允,就誠實告知:若容許我以讀者的角度切入,很願意嘗試,結果他竟答應了;這篇序,充其量只是個人的閱讀心得,不能為詩集加分,已是預料中事。
方群的詩,素以觀察敏銳、觸角細膩聞名,以一位五年級生,能有如此的敏知,我想應是天生的。他對詩中事件的掌握,下過扎實功夫,在他語言運用的背後,其實隱藏豐厚的文史實力,我想這跟他主編國語日報「語文教育版」有關,一位稱職的編者,往往就是一位胸羅萬象、視野遼闊、廓然無私的鑑賞者與實踐家,方群把這種智能運用在創作上,取得豐碩的成果。加上他主持國小國語教科書的編纂,周諮博採,凝聚共識,使他的功力更臻深秀,他深知那些情節可入詩,而哪些可捨棄。
眾所周知的,詩是最精練的語言,唐詩宋詞如此,現代詩有何嘗不然?因他在成詩前做足功課,所以下筆如有神助,本詩集所收錄,對一位土生土長、年近七十的我來說,每一首遣辭用句,都深深觸動我心,每讀完一詩,彷彿又重遊一遍這景點,感動與雀躍,不難想知。
在這本詩集中,我獨愛方群的小詩,他的小詩短小精悍,無論兩行、三行或四行,總能觸動我的心緒,有時經由他點播,使我彷彿回到從前,無端跌入記憶深淵;有時對他幽默風趣的筆調,總能會心一笑~一種心領神會的感動。
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是內心情意的抒發,也是個人意志的實踐,焚膏繼晷的字斟句酌,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無盡追求。」
捧讀他的詩集,益信其所言「焚膏繼晷的字斟句酌,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無盡追求。」實在所言不虛,因這些都是他的體驗紀錄。
以下所陳,就是一些個人的閱讀心得,願與各位分享:
卷一〈金門漫遊〉之〈過翟山坑道〉,闢頭的「用鬼斧,劈開海的呼吸/運神工,打通山的經絡」,即十分令人震撼。接寫的兩句:「在若隱若現的濕滑步道底下/英雄把名字留在歷史的夾頁裡」,更一語點出翟山坑道的傳奇。
一開筆即不同凡響,無怪能引人入勝,讓讀者一步步進入方群預設的語言天地。
翟山坑道,近年因坑道音樂節的舉辦,早已馳名海內外,每年音樂節期間,機票和飯店,都一票難求、人滿為患,大家都想看看這座鬼斧神工的景點。
這一首〈探馬山播音站〉,更讓我驚豔,因我以前服務的述美國小,就在播音站附近,初任校長時,因學校與大陸近在咫尺,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每天都還能清楚聽到對岸的廣播,你看方群這麼寫:
唇槍舌劍,猶勝過/此起彼落的無端砲火/一字一句的殺傷半徑/涵蓋著所有耳膜的勢力範圍
特別是我國中、高中的兩位同學,都曾在此站擔任過播音員,而他們的描述,簡直就是方群敘寫的複刻,這種震撼,也是由我切身的體驗而來的,或許這就是共鳴吧?
讀方群的詩,日子彷彿又回到從前--那種單打雙不打,如臨大敵的感覺,又悄悄的回來了。
再看「浯江四寫」之〈水頭民宿〉:
水面氤氳的煙霧/頭頭是道的訴說著/民情裊繞的千古歸宿
這是一首藏頭詩,水、頭、民三字都置於句首,唯「宿」字卻在第三句句末(也是詩末)出現,這是方群的幽默與才華的展現。
同系列的「浯江四寫」之〈料羅漁舟〉:
一切能載走的/都在浪頭的頻頻呼喚後/漂泊異鄉
讀這首〈料羅漁舟〉,不由得會想起楊牧的〈料羅灣的漁舟〉,只是方群訴之以詩華,而楊牧訴之以散文。文體殊異,但,引人遐思則一。
再看〈浯江雜詠三帖〉之〈文學茶坊〉:
彷彿是反覆往返的搶灘濤聲/踏著左右互換的平仄險韻/幻化文字精靈的魔法變身
讀這首詩,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的某個文藝節前夕,我力邀方群和向明兩位詩人,在金門成功村的「文學茶坊」,為藝文朋友授課,當晚下著綿綿細雨,偌大的茶坊,卻被熱情的文友給占滿了,兩位詩人毫不藏私的侃侃談詩,讓與會者如沐春風,深覺不虛此行。
這場情如師生、忘年之交的「方」「向」組合,為新詩創作指出了方向,時間雖短,但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如今,茶坊已熄燈多年,但當晚的藝文火種,仍將持續蔓延……。
此詩中的「幻化文字精靈的魔法變身」,即指此盛事。
再如〈浯江雜詠三帖〉之〈擎天迴響〉:
歲月的回音/在花崗岩的銳利峰稜中/切割記憶
讀之再三,更令我拍案叫絕,彷彿方群即是擎天廳的開鑿者,短短的三行詩,已將鬼斧神工點畫得維妙維肖,沒錯,擎天廳切割的是金門人的共同記憶,特別是三、四年級生的記憶,每個回眸與轉身,都是歷史的跫音。
再看〈一個幾近沉默的午後,之後--於「八二三」三十九週年〉這首詩:
三十九年前的今天/一個幾近沉默的午後,之後/伏擊的砲彈如暴雨般砰然著陸/來自東/來自西/來自北/來自昏天暗地的激射與迸裂/久久,迴盪氣悶的胸臆
這詩作於民國八十六年,距事發的四十七年,已屬遙遠,但讀此詩,我們仍能感動於方群的敘事導引,當年我才五、六歲,成天躲在臨時挖掘的土壕裡,天氣悶熱,肚臍下面又長瘡,不敢輕易出洞口,我四嬸婆手拿蒲扇,使勁的搖動搧涼瘡口,「迴盪氣悶的胸臆」,這是我切身的體驗,真恨不得戰事馬上結束,早早脫離苦海。
方群寫的「來自東/來自西/來自北」,也是深知金門和大陸的地緣關係的,因金門只有南邊的料羅灣面向台灣,其他三面都被大陸包圍。
卷二〈老兵不死〉之〈鄉思五則〉,我獨喜愛「鑼」和「筏」:
他寫「鑼」:
故鄉是一面牢不可破的思念/用苦難錘打/用心音顫動
他寫「筏」:
疾疾/擺渡兩岸/在山的那一邊/有雨/橫/過
再看他筆下的〈贈鞋─聞張拓蕪接獲表妹沈蓮子親手縫製布鞋一雙有感〉:
經過四十年/只接到一雙鞋/左腳 嫌大/右腳 太小/而褪色的安安藍/又早已不流行
淚讀這首詩,很難不跟大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產生連接,一位寫對母親的思念,一位寫表妹千里贈鞋,都是至情至性的好詩!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