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懷想曲》清明掃墓談后土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鴻文。
點閱率:921
字型大小:

清明節時,家家戶戶懷著尊敬與緬懷的心情,到墓地去掃墓,由於平時祭拜已有整理,所以掃墓的過程並不會麻煩,又因為本是農家,所以葬在田地附近,回想當年村里的情形,大概皆是如此,金門的墳地在平地,人們也沒有恐懼的感覺,反而認為親人即使往生,仍然會希望在自己身邊,護佑子孫。︽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敬天祭祖本是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傳統,而且對待祖先能盡孝,懷想祖先的流風遺澤,知道自己的傳承關係及責任,自然會警惕要端正德性,成為孝子賢孫。

在墳墓旁邊,通常修了一座后土,這在金門是很普遍的。葬禮時有一定的儀式,稱為「祀后土」。墳地豎立后土碑,家屬要請德高望重的人執行祀后土的儀式,也有請道士或地理師執行的,用硃砂筆寫上「后土」二字後,將筆朝太陽的方向擲去,一邊要念吉祥的字句。並準備供品祭祀后土神,稟告后土神,請祂守護庇佑亡者的亡靈與墳地。在清明節事前打掃墓地時,也必須先拜后土神,到了上墳當天,家屬一到墓地,也要祭祀后土。

一般清明掃墓,包括培墓和掛紙兩種。培墓時要準備三牲祭后土、五牲及菜碗祭墓,依禮而有所差異,祭品有雞、魚、豬肉、米糕、韭菜、雞蛋、芋、筍等;至於掛紙,又叫「壓紙」,即是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成波狀,再用石頭或磚塊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上,這掛紙象徵著子孫為祖先的居處所添的新瓦,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也表示已祭拜過祖墳。培墓和掛紙,子孫都要虔誠地燒香、祭拜、燒紙錢,以表達飲水思源的孝思。對后土神的祭拜,與祭祖一併進行,則是對祂幫忙守墓的感恩。

清常熟姚福均的︽鑄鼎餘間︾說:「今吳俗墓祭,亦祀后土神於地」,可見當時在民間以后土神為墳墓的祀神,已經非常普及,而金門居民多從東南沿海渡海來台,自然也沿襲了此一民俗。至於祂的由來,相傳是這樣的:秦始皇時,為了修築長城,徵用了許多人做苦工,有一個書生杞梁,因為受不了勞苦,於是趁著機會逃脫,途中見到孟姜女,彼此傾心,就結為夫婦,好景不長,追捕的官兵於婚後三天,探聽到杞梁的下落,便逮捕回去,說是修長城三年期滿就可返家,卻一延再延,終究累死而埋骨城下。孟姜女尋找夫婿,聽聞噩耗,悲痛交集,哭泣聲感動天地,以至於使長城崩毀八百里,露出許多骸骨,孟姜女不知道哪個是杞梁的,正在發愁,有一老翁告訴她,將自己的血滴在骨頭上,染血的就是她丈夫的。孟姜女照著做,果然找到了骨頭,抱著離去,沒想到骨頭沾了血,逐漸要長肉復活,老翁見此情形,覺得有違天命,便告訴孟姜女,要用揹的才好,孟姜女照著做,遺骨逐漸復原。孟姜女責怪老翁誤事,老翁便答應為她丈夫守墓土,使她丈夫逝世後能夠安息,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之由來。

歷史上從明朝時期開始,后土普遍成為墳墓旁邊的祀神,︽家禮儀節︾:「其喪禮,開塋域及窆與墓祭,俱祀后土」「塋域」是指墓地,「窆」是說葬下棺材,也就是在葬禮時,開墓地和下葬時,都要祭祀后土神,這和今日的禮儀,「人們在造墓時,總是須先面向墓地的右方祭拜后土神,祈求后土神能允許開工,也請后土神能守護造好的墓地。」其實是相承的,可見風俗的淵遠流長。

︽禮記‧坊記︾:『修宗廟,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上事宗廟,下繼後世,這是中華民族及中華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原因。祭祀后土,則可見得對先人追思的誠摯,因為這是為了讓亡者能夠安寧,才請后土神前來,留在墓旁守護,使得在子女暫時離開時,墓地不至於因為人的疏於看顧,而遭到損害,可以說是幫了很大的忙,也由於祂的辛勞,使得人們感激祂,清明時節掃墓時,先祭祀后土神,感謝祂日夜地幫助子女看顧先人,相互的關係,可說充滿了孝子的親情與感恩,是傳統遺留下來的美好風俗,值得我們瞭解並保留下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