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愛鄉的心

發布日期:
作者: 吳淑鈴。
點閱率:953

一、緣起

在學校看見這則研習,內心有衝突。一是被「家鄉守護」這四個字感動了,覺得這個研習不只是為自己,似乎也有守衛家鄉的含意(我是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想得很偉大的);另一方面,覺得這遠在台南的研習,是免不了一趟舟車勞頓的,再加上三天的研習,小朋友的課務要自己找人代理,也是件麻煩的事::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最後心一橫,覺得有機會出去看看、學學也是好的,畢竟,活到老學到老,在一直為教育付出的同時,也該多補充些活水泉源,給自己一些新的能量,而且這次研習有很多種子學校的經驗分享,講的東西會比較實用生動,不是純理論的灌輸,就報個名吧。

很感謝學校及縣政府給予公假,我遂踏出了這次赴台的東方取經之旅。 

  二、家鄉守護研習緣起

自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特別強調鄉土教育,希望新一代國民,從教育中認識所處的文化與環境,並能體認故鄉之美,愛護鄉土。故從民國九十年、九十一兩個學年度,教育部即開始推動「家鄉守護」研習活動,活動主旨在於將國民中、小學校長視為家鄉守護的希望種子,透過第一階段觀念營、第二階段工作坊之理論與實作課程學習,使教育人員了解校園與社區的關係,並能體會期間所蘊含的豐富內在,藉此培養「地方知識」、「環境美學」,以及「生活藝術」之素養。

家鄉守護營隊的整體規劃是從觀念基礎紮根開始,到實作訓練,讓校長及主任參與家鄉守護的工作,在研習課程結束之後,教育工作者回到教育崗位,一方面培育學生家鄉守護的觀念,同時也參與紀錄地方知識的工作,藉著累積生活文化藝術與環境美學素材,來推動社區生活自然美學與文化教育,以期達成「學校社區化、藝術生活化」的目標。

經過兩個寒暑,漸漸發現「家鄉守護」的觀念在各區的校園發芽生根,許多校長及主任已經將「家鄉守護」的觀念當成課程的一部分,這個觀念也拓展到海外僑校,讓旅居海外的華人也與台灣教育同仁同步學習「家鄉守護」的觀念。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認故鄉,實施成果比硬梆梆的教科書親切,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許多教育同仁接受了這份感動,更將感動傳達給學生、家長與社區的每一份子,這份從心裡出發的美好,是台灣生命的希望。

當土地長出新芽,我們歡呼,並且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支持與交流意見,一起呵護全新成長的幼芽,於是,初春三月,將在台南市立土城國民小學舉辦「家鄉守護成果交流營」,藉著交流與觀摩,擴散「家鄉守護」的種子,也擴散台灣的希望。(以上節錄自家鄉守護成果交流研習營簡章,主要是讓未接觸「家鄉守護」的人有一點基本概念,以方便以下閱讀。)  

 三、第一天:相見歡及成果分享

這次家鄉守護研習時間是從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日至十二日(星期三至星期五),共計三天。不知是幸或不幸,這次家鄉守護的研習比起以前一兩個禮拜的研習是短多了。可是對於我來講,我覺得夠了,因為三天的研習下來,我學到很多,並願將此研習心得與您分享。我並不是寫得多好,只是有一種「野人獻曝」的心情:冬日的陽光是溫暖的,或許你也嚐過冬陽的溫煦,可是,你會學著去感謝它、愛護它,甚至與別人分享它嗎?書寫的同時,我覺得我做的就是這樣一種工作,一方面和您分享研習心得,一方面也覺得我們對金門這塊土地應該也有這樣一種心情,不要因為生活久了就覺得一切是理所當然,對這塊泥土的感情也麻痺了,若是我們總是保持著野人初發現冬陽溫暖的驚喜心情,來對待身邊的一景一物,甚至快樂的與人分享,我想:身邊的人會慢慢的感動的。

一大早,從桃園搭車顛顛頗頗的到了台南,到研習地點已是下午一點多了。土城國小近海,晚上較冷,白天氣溫倒是不錯,在三月天,金門還要穿一件大衣或毛衣的時候,在台南,只要穿一件衣服再加一件薄外套就可,甚至身體好的只穿一件夏天短袖的就可。這是四季如夏的台南和金門不同的地方。

一開始是由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呂理政先生談「博物館與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他是宜蘭人,專長是台灣傳統信仰與儀式、民俗、戲曲與藝術,對於博物館的整體規劃、展示計畫、和考古遺址的專題也有研究,是一涉獵廣泛的學者,更能應用所學,服務於社區。他認為博物館是可以和家鄉結合的。博物館的功能即是保存維護自然環境和歷史史蹟,建立共同的生活記錄,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社區人心。像他在擔任蘭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時,就把守護蘭陽當成是他的使命,他說「蘭陽是一座大地博物館,我們是宜蘭博物館家族。我們的願景是:守護蘭陽、營造人心;我們的使命是:播種薪傳、重樹成林;我們的效益是:產業振興、文化觀光。我們同心攜手:守護家園、守護蘭陽、營造人心、營造夢想。」

他現在也是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他又和我們分享了一篇「我們的期望」一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是守護土地的,守護台灣人心靈的基地。::我們期望營造一個場域,讓所有的台灣人,可以擴展更開闊的視野,彼此尊重、增進了解、相互尊重::」演講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家鄉的關心。他說:唯有了解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你才能愛護自己生長的環境。例如他有一次黃昏在社區散步時,居然看見十九種不同的鳥,也看到姿態各異的花花草草。他感性的問我們知道生活四周的環境嗎?知道屋子旁那棵大樹的名字嗎?那朵花開展的姿顏嗎?

「其實做家鄉守護常碰到困難,可是因為做不到,更需要去做,只要做一分,就算賺一分。」樂觀的他說著。他也提到其實有很多愛護家鄉的人默默存在著,他的工作就是尋找這群種子,辦一些活動讓他們互相認識,有一群人,才能有力量為家鄉做一些事。

皆下來是一些種子學校分享家鄉守護的經驗。首先由地主學校土城國小分享。一開始,一些老師先說明怎樣做到「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方法,其中不外乎:學生的先備經驗分析、學校的優劣勢探討、學習活動歷程、老師在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活動瓶頸突破等。(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在鄉土教材的教師手冊皆有,網路上資料也多,故不多談。我較感興趣的是一些實做歷程、心得分享)這些種子老師都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越挫越勇。從和社區保持距離到打成一片,其中真的付出很多。人都有自衛的本能,剛開始要訪問社區的耆老,要進入社區的家庭,常會受到拒絕,但本著愛家愛鄉的熱情,他們化解了一層層人們冷漠的隔閡,把學校帶入社區。其實,孩子是和社區溝通的橋樑之一,藉著生動活潑的學習單,讓孩子練習和長輩們對話。家鄉的老伯伯常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就是缺少人們和他交談,試著去發掘他們人生的智慧。藉著守護家鄉的行動,也增進了孩子和爺爺奶奶間的情感。在帶孩子走入社區與人交談,孩子學會了交談禮儀;藉著社區地圖的繪製,認識社區,也讓孩子有了具體的空間概念,孩子慢慢的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領域無限延伸。另一方面,教師也因為走入社區,取得了豐碩的教學資源。

土城國小的老師這一次也讓學生做了一次大嘗試,讓學生在全省各地眾多的老師面前,報告他們自己做的「報告」。其中有社區醫院、診所、藥房的分佈情況,區民對社區醫療品質的滿意度調查,對社區醫療品質的建議事項等。也有對社區閒置空間的規劃:有親自訪問、調查空地未使用的原因,也請學生想一想可將這些閒置空間如何規劃。發現社區其實有很多空間未曾好好規劃,老師也藉此機會和學生討論:如果你現在發現故鄉的不足處,就等你長大有更多能力來改善它。給了學生一個遠大的目標。

(四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