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明末清初金門局勢探討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064

目前葬於金門延平郡王祠右側之明石井鄭氏祖墳,即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鄭氏協理五軍陳堯策探悉以厚賂計脫的鄭氏祖骸八具。先是寄存思明,時疑信參半。後來鄭經於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卜地於金門山前合葬之。民國四十八年七月,駐軍構築坑道工事時發現,即移葬於后浦北郊頂枝牌鄭氏園地;民國五十八年建延平郡王祠後,再遷今址。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鄭成功駐金門后浦,命思明州將領官兵眷口,移住金門浯州、烈嶼等處,百姓遷移過海,聽其自便。五月,清將軍達素、總督李率泰等,大舉攻金門,不得,達素回福州自殺,九月兵民家眷俱回思明州。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二月,鄭成功提師駐紮金門城,整理船隻,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居守思明州,戶官鄭泰守金門,積極準備攻取台灣。二月一日,成功統率文武官員將士,在金門料羅灣親自祭江,乃正式誓師,並曰:「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前者出師北伐,恨寸土之未得。既而舳艫數萬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自當竭誠禱告皇天,並達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船,爾從征諸提鎮營將,切勿以紅毛砲火為疑畏,當遙觀本藩鷁首所向,銜尾而進」。三月二十三日午刻,成功以四百艘艨艟,載二萬五千名兵員,艦隊首尾長十里,自料羅灣啟椗東航,八個月後打敗荷蘭人,收復台灣改名東寧。明兵部張煌言以書責成功曰:「今一度入台,則將來金廈二島不能守,此陷天下之望於孤也」。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鄭經監守金廈二島,與四弟乳母通而生男,詭稱侍妾所生,成功及經母董氏,賜物與生子者,又稱賞台灣將士。經聘尚書唐顯悅之孫女為妻,顯悅發其姦情;成功大怒,遣兵官楊都事到思明州,奉令箭欲殺經,陳氏與其所生及董氏、洪旭等不肯奉令箭,殺楊都事,而訛傳周全斌奉密詔欲殺諸將十餘人,於是人人自危,洪旭等使周全斌回廈門港,即執而拘之,黃昌勸鄭泰殺之,全斌求救於董夫人,得免遇難。成功以諸將抗命益恚恨,五月初八日殂於東寧。鄭經手諭周全斌呈進兵方略:「東都險要惟恃安平,爾全斌從先王征討有年,必諳悉地方情形,今進兵當從何條港路登岸,速條陳方略來看,此諭」。十一月鄭經率眾入臺灣,遂嗣位。

鄭經母董夫人係晉江人,明末避居古崗村的廣東雷廉道董颺先之姪女,金門古崗董氏家廟奉祀有董颺先木主牌位,祖譜上記載有:「先時海上群盜剽掠鄉村,沿海居民皆受其害,吾家以颺先公姪女酉姑,故頗得免 」的地方史料;南安石井鄭氏家族亦存鄭成功暨董太妃神主牌。

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十月,清靖南王率總督李率泰、陸路提督馬得功、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琅等襲取金廈二島,荷蘭水師提督波爾以軍艦十六艘,載精銳數千人協清軍攻戰,周全斌迎戰馬得功於金門烏沙頭,金門縣誌記載有斌兵墓,是此戰役中喪生的明兵墓葬處。繼之施琅先克廈門進取金門,鄭經退守銅山,不久即退回台灣,放棄金廈二島。清兵入島,島中人民數十萬多遭白刃,投誠兵復肆殺掠,遂墮其城,焚其屋,棄其地,遷沿海遺眾於界內而還。

兵馬倥傯之際,康熙癸卯二年,金門百姓受害最深,由各宗族祖譜中可見兵連禍結的事實。董氏祖譜寫著:「癸卯盜賊四起,壯者斃于鋒鏑,老弱轉死,幼稚盡為幼虜,族中數千存者百無一二,甚至功胥盡,袒免郡殲,雖曰物勝而殺理數則,然而變故之大,實自古罕覯。」黃氏家譜記載:「清聖祖在位六十一年,康熙二年癸卯國變,金島遭亂,屋廢逃,至康熙十九年庚申始平定歸清返鄉重建。」引康熙年間楊亭傑撰金湖族譜序文;「癸卯島變遷移之慘甚也,盧舍丘矣,人丁失田園蕪矣,生齒寥寥。」甚遠至澎湖的鄉民仍留有記錄,許氏續譜小序:「癸卯之役,浯海滄桑,骨肉仳離,十不存一矣」。許氏增建家廟小引:「憶自浯海滄桑以後,宗族星晨遷徙而來澎者,十有四、五。始也去珠猶思還浦,繼煙萍跡遂成梓邦」。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耿精忠據閩反清,令人入台結援,鄭經復據金門島。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清水師提督萬正色,率師攻金門,守將吳國俊迎降,鄭經退守台灣。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施琅東征台灣,克塽降,島民被遷入內地者漸返金門。後來鄭克塽奏請歸葬鄭成功父子遺骸,返回故里合葬在南安康店覆船山,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遷葬時康熙賜輓聯一對:「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正雪寫照鄭成功為明續脈的堅貞志節,而金門雖然是彈丸之島,卻因位於閩海險要重地,無法避免戰爭動亂的侵害。明末清初,鄭成功家族的興起與反清抗爭的活動,金門是一個重要的場景,同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