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修譜展望金門文化願景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秀嬌。
點閱率:758
字型大小:

這幾天協會的幾位理監事正日夜趕工編印族譜,準備參加慶祝金門縣文化局成立的系列活動之一文化博覽會。忝為總幹事能做的事其實有限,眼看他們為地區宗族文化所做的努力,深為感動。只能以從旁觀察所得,略述近年來協會修譜工作進行的情形。

地區從事金門文化研究的老師們,長期以來因為教學研究或個人興趣,或多或少都收藏有各姓的族譜。由於族譜的內容常令人感到趣味十足而又困惑不已;其獨特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跨時代的社會文化功能,早已是海內外學者的研究的課題。早在二十世紀初,史學大師梁啟超等就已大聲疾呼: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但收集譜書容易,修家譜也不成問題,但修全族之譜卻往往要窮半生歲月。因此修譜是家族的大事,但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觀察地區成功的修譜案例,往往是以宗族的財力為後盾,才能盡其功。但所耗費的時間與辛苦,卻非錢財可以解決的。而金門宗族文化協會的定位卻是為所有海內外的金門鄉親修譜,真可謂人小志氣高。

兩年前協會的成員之一,有鑒於本族譜書中斷已有數代,乃利用工作之餘,往返台金兩地的空檔,開發了一套修譜的軟體,花了半年的時間,到各村落拜訪宗親,根據神主牌位的記載、口述歷史,完成了本宗族譜,使宗親之間更加親近團結。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地區從事族譜研究的朋友,大家有感於宗族文化保存的重要,乃決定成立協會,以結合眾人之力,為保存地區傳統文化盡一己之力,首要工作便是整理本島各姓的族譜。為解決修譜的困難,使人人都能編修族譜,工具的改革是一大突破,這套軟體融合了長期以來,企業管理成功的實戰經驗,結合大量的數學邏輯運算,處理繁複的排序換算的問題,把企管實務創意轉換成文史資料管理,可以迅速的處理大量繁複的文史檔案,成為有用的資訊,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套修譜的軟體,經過協會成員不斷的互動修改,並免費提供給全島有心修譜的鄉親使用,帶動島內又一波的修譜熱潮。

修譜是一項非常細膩的工程,在進行之前必須先進行熱身,尤其地區鄉親對動神主牌十分忌諱,除了特定節日,絕不輕易翻動,因此人際關係由熟悉到信任,事前的溝通了解,直到找到能決定修譜的宗族領袖,熱身的時間可能長達半年、甚至兩年之久,至於抄寫神主牌已是水到渠成的最後階段了。為確保神主牌抄寫無誤,有時還必須照相以便查證,抄錄完成後,還必須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村落,訪問村中耆老,完成一部族譜,往往下鄉數十趟作確認,長老為了使族譜貫通,也要向海外寫信或打電話查證,國際長途電話上萬元是很平常的事。

前往自然村抄神主牌與訪問宗族長老時,我們有機會拜訪了每一間古厝的列祖列宗,有的古厝維護良好,煥發著溫馨而古典的風味;只可惜大部分的古厝已經成了樹木和雜草的家了,老祖宗湮沒在塵埃中,令人唏噓;但是門面的對聯、堂號,山牆馬背上的彩繪,依然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見證金門文風鼎盛的時代,縱然斑駁傾頹,仍然令人留連讚嘆。門上掛著的鎖,表示屋主出門已經很久了,深井中的盆景雖歷經數十年,沒有主人的照拂,卻依然倔強的生長著,枝枒探出圍牆,好似在引頸等待主人的歸來。看著這些破落空洞卻依然美麗的古厝,神傷之餘,更堅定我們修譜的心志。期望有一天,古厝的鎖打開了,掃去滿屋的灰塵,燈光再度亮起,笑語喧嘩流動在每一棟古厝中。

這次展出的族譜,計有新修各姓數位版族譜四十餘本,影印後重新修繕的舊譜及會員提供的族譜四十餘本。數位版都是協會成員犧牲假日,自掏腰包,請人協助輸入,甚至辭去原有工作或提早退休,以專業的方式全力投入。舊譜的重生也是由熟諳古書修繕的會員,重新翻印,去腐生新,一釘一線,慢工細活,還舊譜青春,重現當年修譜先人的心血結晶,典雅古樸,令人愛不忍釋手。協會成員對於修譜秉持的原則是「科技但不刻板」,以高科技工具修譜,以傳統工法包裝美化譜書,使族譜成為有藝術價值的傳家之寶。

朋友常質疑民間協會做這件事是吃力不討好、撈過界,協會之所以不自量力,實在是不忍見修譜的時機再次錯過,許多鄉親一再表示,你們要是早十年做就好了,我們只能說,現在做雖然太晚了,但不做叫那些長年委屈住在破屋中的老祖宗情何以堪?

因為修譜的工作,牽涉廣泛,持續時間很長,通常是由政府出面來做。在台灣便是由國科會提供經費委託大學進行資料的建檔,軟體的開發;例如上海的族譜中心,便是政府統籌全國族譜研究計畫,交由各大學分區負責。協會成員在2003年12月前往廈門,參加由廈門大學與上海圖書館譜牒學術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牒譜學術研討會』,會上提出研究論文的都是年輕幹練的大學精英。大陸重視族譜研究,並落實到各大學的長期研究計畫,有人嘲笑這是為了統戰,其實真正的目的在於促進經濟。許玉昭議員轉交了協會一張來自河南周口的邀請函,2004年10月17│19三天的時間,將在周口舉行『首屆中國姓氏文化節』,邀請函寫著:

「邀請四海親朋聚首祖塋,緬懷祖德;觀祖地美景,享故土溫馨;談創業榮耀,瞻發展前程,探合作聯誼,敘一脈親情」,活動的內容有:公祭太昊伏羲大典,招商引資,楹聯書法大展、文化旅遊、農副產品展銷會等,既經濟又文化,夠厲害了吧。

2004年7月1日,象徵著金門落實縣府施政理想「文化金門」的里程碑,文化中心正式升格為文化局,我們一方面慶賀文化局成立,也願在此提出幾點看法與文化局共勉。六月二十八日頭版刊了一則新聞「歡慶文化局成立,邀您共賞好戲」,摘錄如下:

文化局成立當天,邀請了宜蘭縣蘭陽戲劇團來金門演出兩天。這個劇團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為行政院長游錫,在擔任宜蘭縣縣長任內推動『文化立縣』政策,最重要的具體成果之一,是國內唯一的公立歌仔戲劇團。

由台灣國寶級文學大師的「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黃春明,總編導創新歌仔戲『杜子春』,帶領「蘭陽戲劇團」突破傳統,展現創新風貌演出。

蘭陽戲劇團成立至今,共傳承北管戲、本地歌仔戲及傳統歌仔戲。

1995年赴新加坡演出;

1996年赴紐約及哥斯大黎加演出;

1997年應「台加文化協會」之邀,赴加拿大參加「台灣文化節」;

2002年受邀赴美、加等地十一個地區演出,將傳統歌仔戲藝術傳播至海外各地,成為海外僑胞矚目之台灣文化藝術代表。

從上面的新聞,我們來思索以下的問題:

金門常以文風鼎盛、海濱鄒魯的美名自豪,歷經炮火蹂躪,無數波瀾壯闊、舉世震驚的事件曾在此發生,我們有哪一種文化藝術活動或表演團體可以呈現,代表金門站上國際舞台?

我們有海外百萬以上僑胞分佈世界各地,早期的僑匯,是島民衣食無憂的來源,多年後我們為他們保住哪些回憶?用什麼回饋他們對故鄉的犧牲奉獻?

我們地區宗廟祭祀文化的重頭戲─鑼鼓唱,任由一位七十餘歲的老師傅苦苦撐持;地區傳統樂府只靠少數熱心人士參與,顯得欲振乏力。

僅以「發揚金門文化,建設文化金門」,祝賀與期待金門縣文化局的成立。

︹本文作者: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總幹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