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轎抬過三千年

發布日期:
作者: 莊美榮。
點閱率:956

———金門轎業淺談

  一、前言

自漢朝以來就有轎子,不用馬,稱之步輦,晉稱之肩輿,至唐有兜輿,唐朝始有「轎」之稱,沿用至今;金門有轎是在明清之際,但多為官轎,因法令規定縣令以上者始得乘轎,按官品須以帷色分第級,金門民間有乘轎者約民國十年以後,至民國七十年止,本次訪談即以「民轎」為主。

二、訪談資料整理

金門人用轎一般是在婚事及喪事上,婚事又分三種用法,訂婚的時候由媒人坐一頂轎由兩名轎腳抬去「插定」;「迎娶」的時候一般用六頂轎,即媒人一頂,子婿一頂,男儐相兩人兩頂,花童兩人一頂,新娘空轎乙頂,轎頭負責替子婿起轎引路,有時候需與轎腳輪替,起轎引路有規矩的,起轎時,轎頭分擔前檐(其實並不吃力),較功夫的會與媒人唱和說吉利話,如「子婿要去娶水某囉」,這種前二後一轎的抬法叫「三名伕」,意謂「好命」,此時男方需以二塊豬肉,每塊一市斤餘餽贈轎頭,叫轎頭肉。轎至女方家時轎夫及轎頭不准入內廳(一般停轎於外),由媒人攜子婿、男儐相、花童入內,此時女方主人會準備酒食(起轎前),約四菜一湯一瓶酒(男方起轎前亦備有酒席)讓轎伕吃粗飽較有力,轎夫一般不敢將酒喝完怕誤事,待起轎回夫家,轎子抬法是新子婿一頂,媒人一頂、花僮兩人一頂,男儐相兩人各一頂,新娘一頂,同三名伕抬法,此時女方亦需回贈轎頭二塊斤餘轎頭肉(又稱糟頭肉,因瘦少肥多,多為肚邊或膀子下肩夾肉)。

照上述轎的抬法,「男去女回」,轎頭加轎夫應該是六轎十五名伕(含轎頭),但一般僅用十四名,是因為轎頭為多賺取一名轎資,俗稱「偷一名」。

若遇到窮人(歹命人)娶親,一般用二頂轎子,俗稱「黑紅轎」,即媒人坐黑轎,紅轎(蓋被紅綾)位空抬去迎娶,回程時新娘坐紅轎,媒人坐黑轎,此時轎頭可不隨行,亦無轎頭肉;新娘轎亦可用或不用三名伕抬法。

喪家用轎,僅用一頂,即請「點主官」為喪家點主,腳伕二人,僅收傭金。瓊林迎娶用轎時有「四名伕」抬法,但只用於新郎、新娘,加媒人轎,一般迎娶上只用三頂轎子。

民初,金門約有五處轎站,後浦二處,即東門轎頭叫利興公(歿,不可考)、北門轎頭叫莊頭(歿,後傳其弟莊續水,亦歿)、榜林謝和(歿)、沙美一處(轎頭歿不可考)、瓊林一處(轎頭土名豬公仔,歿不可考),其中以莊頭為期最早,莊熟水承其兄業數年,及其年老託後浦北門陳金標『土名鴉片扁(存)』及莊滿生(歿)代營。代為管理者稱之攏頭,南門攏頭許選(選仔,歿)。

而後車行天下,轎站沒落,劈轎為薪,金門轎業遂終。

金門的轎,一般以二名伕為主,轎以竹藤為椅,木竹為檐,結之以繩,偶有被彩綾,結彩或掛五色紙花,烈日捲起雨天放下,轎頭、轎夫以惠安人為主,因為惠安人遷金較晚,以扛工(苦力)為生者甚多,又轎在行進時,不可半路停駐,遇有上坡乏力時,常於轎底撐杆停靠,稍息便走,稱之「不落土」。

轎金自民國二十年至六十年,約為十元至五十元,六十年末後增至二百元左右,以當時幣值,為數頗豐,但轎夫需取十分之一贈與轎頭謂之「頭家份」。迎娶一般有鼓吹陣隨行,當後埔道士壇分東、北門二派,鼓吹陣及轎站亦分東、北門兩派,各有固定班底,轎伕亦有固定班底,甚至同轎兩人也用固定兩人謂之「和腳」,腳步才會合。

另有一種轎的用法稱「先生轎」,即「醫生轎」,昔時,因醫療缺乏,醫生地位崇高,病人臥病在床時,常有僱用二名伕抬轎請先生到家診療,稱之為先生轎,此種轎的用法,亦常運用聘請地位崇高、身份特殊人士如地理師、西席夫子(老師)、德高望重的耆老(處理糾紛之和事佬)等。

根據陳金標老先生的回憶,當初他開始從事轎伕工作時,續水伯常勉勵他「抬轎步步進,指轎嘸免驚」、「黃中解元」,意思是說,抬轎子和做人一樣,不必急,一步一步來,從轎伕作到轎頭就不必自己抬轎了,只須吩咐手下們去作事,只要肯努力像黃一樣,從轎夫苦學中解元,終有出頭的一天。

老轎夫有時候會故意避抬大箇(胖子)的轎,這時資歷較淺的新腳就吃虧了,迎娶的隊伍在進行中是有指揮官的,俗稱轎令,隊伍由轎頭喊「起轎」開始出發,由轎頭引路(抄近路趕時辰到女方家),轎陣出迎到男方村口,轎頭便自行回轎站休息等迎娶隊伍回來,此時指揮權就由第一頂轎子(媒人轎)最前面的轎伕指揮。(通常轎令都由攏頭或資歷最老的轎頭擔任。)

轎位抬法以右為大,以左為小,若遇巷窄路小或彎路、轉向,轎令喊「揋大」,即向右轉,「揋小」即向左轉,「看上」即上有障礙物(電線或屋簷等),若路面崎嶇難行或有污物,則喊「污區爛路」,轎至女方家,先喊「停轎」,再喊「落轎」,新郎牽新娘出娘家門時,以右手牽新娘左手出門,待轎至男方家門時,新郎左手牽新娘右手入門,此謂之佔位(出入大門以龍邊為大),在迎娶途中若有喜轎相逢,轎令喊「停轎」,由媒人「落轎」向對方換取捧花(換花),以先換為贏,此時除了媒人可以落轎,其餘五頂轎都停駐原地,不能落轎,謂之「不落土」,有時遇到黃道吉日,一天下來換了好幾次花(換越多越福氣,但以先換者為贏)。

轎迎回新娘到男方村口,轎頭又出現了,此時轎頭又負責引路,故意繞路而行,讓全鄉里的人,都能知道某家在娶媳婦,辦喜事,此種轎法謂之「陪迎」。

用轎迎娶一須聘用兩陣樂團,即大鼓吹陣及拾音陣,迎娶隊伍排列方式如下:

(一)大鼓吹陣、(二)媒人轎、(三)男儐相、(四)男儐相、(五)花童(兩人一頂)、(六)子婿轎(三名伕)、(七)拾音陣、(八)新娘轎(三名伕)。

大鼓吹一般是十人隊伍(偷一名),即三吹一鼓(大鼓)一鈸(大鈸)兩哨角,二名抬鼓腳伕,吹奏曲目大多用將軍令、狀元遊街、牡團花等喜慶曲樂為主。

拾音陣一般是九人(偷一名),即兩支笛子、一支二弦、一支胡琴、一支三弦、一付鈸(小鈸)、一面南鑼、一個銅鐘(帶雙音),曲目以一粒星、天下樂等最為常用。

三、結語

街談巷議殊多可考,口述歷史可補正史之不足,亦可為地方誌之依據,金門可述之歷史甚多,這次訪調金門「轎站」之歷史,驚然發現,昔人已遠,老成凋零,深為感慨,口述歷史的工作,真可謂今天不作明天就會後悔。

訪談對象:轎頭、攏頭、轎腳、媒妁、姻親、喪家、鼓吹陣

訪談時間:二○○四年五月至九月

訪談地點:沙美、金城、榜林、瓊林

訪談方式:開放式(不具名)

訪談人數:約四十人

訪談年階:六十七至九十二歲,平均年齡七十六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