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經略四方的南洋金僑楊忠禮的成功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735

「跌倒了能爬起來,希望就存在了。」

「經驗是用無限代價買來的一顆寶石。」

「人只有靠勤奮、努力,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想不付出辛苦而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楊忠禮回憶錄︾

對於這一代生活在金門的人來說,多多了解海外鄉僑的事蹟,絕對有助於鼓舞大家開拓心胸,培養積極奮起精神的。特別是在異邦社會,華僑的成功絕非機運二字而已,更多的是視野、智慧、誠信、努力與忍耐。

擁有「丹斯里拿督斯里」(最高拿督勛銜)、西太平洋亞洲建築公會正會長、英國愛丁堡赫烈瓦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沙巴馬來西亞大學企業管理學榮譽博士學位、楊忠禮機構創辦人與集團主席等身份的僑領楊忠禮先生,就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金門籍鄉僑。他的成功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原籍金門湖尾東堡的楊忠禮,1929年出生於馬來亞雪蘭莪州吧生坡南區河邊的甘榜亞答。父親楊清廉(1902-1968年)於十八歲時離鄉背井南渡吧生,投靠經營木材生意(枋廊)的親友,經過三年多的學習,毅然決定離開安定的工作,前往距離吧生三十英哩的小漁村瓜拉雪蘭莪(瓜雪)發展,創立「建利棧枋廊」,從事木板建材生意。當時的瓜雪才剛開始發展,基礎設施仍屬草創,生活環境極為惡劣,但作為拓荒先行者,清廉君一步一腳印,擬定長久之計,勤奮節儉,經營建利棧四十多年,直到六十六歲逝世為止。這樣的努力奠定了良好的根基,讓後人沿著他的腳步邁向成功之路。楊忠禮的母親是來自金門的黃金切(1908-2004)女士,她有著典型中國婦女的優良傳統與高尚品德,在南洋異邦協助丈夫擴展事業,扮演了勤儉持家、教育子女的重責大任。楊家子女個個有成就,堅持儒家傳統教育的父母親,可謂居功厥偉。

楊忠禮童年於瓜雪成長,五歲進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六歲進益智小學,在這所華文小學的現代化教育下,除華語之外,也學習到算術、常識、歷史、地理、自然和英語等科目,奠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小學畢業後,進入吉隆坡文良港中華中學唸初中,不過隨即(1941年12月8日)遇到日軍侵略馬來亞及新加坡,學業被迫中斷。無疑地,在日軍佔領的三年八個月,東南亞淪為恐怖世界,工商業停頓、糧食短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華人好不容易在南洋奠定的產業,也幾乎化為烏有。在這段時間,日軍強制徵用了建利棧的囉喱(卡車),青年時期的楊忠禮經常被迫替日軍載運土產、鮮魚、蔬菜等貨物,甚至得露宿荒郊,不過卻也因禍得福,卡車有了一張不會受到哨兵為難的車輛通行證,便可將吉隆坡、芙蓉、馬六甲、怡保等地的物資運回吧生、瓜雪,或接受一些跑單幫的散客搭便車,貼補家計。楊忠禮在他的回憶錄提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淪陷時期,人人窮困,家家缺糧,我被逼挺身接替父兄的工作,成為一個小當家,雖啼聲初試,卻僥倖不辱使命,為父兄分勞,一家人安然渡過艱難的歲月」。我想,就是這樣的苦難歲月,才能磨練及造就一個不凡的年輕生命。

戰後各地學校紛紛復辦,楊忠禮重回吉隆坡中華中學就讀,下午還到吧生英華英校(ACS)專讀英文。1947年,轉校到吧生中華中學繼續中學課程,卻意外捲入學潮漩渦,參與創辦興華中學。當時,中華中學張聯宗校長無故被董事部解聘,學生群起聲援,要求收回成命,但董事部沒有協商餘地,這群青年學生於是另起爐灶,創辦新學校。興華中學由一群正氣熱血青年所催生,自然得尋求僑商與家長之支持,從募款到興建校舍幾乎都得仰賴自己。從一幅1947年10月12日興華中學開幕典禮的老照片可知,當時以施工最快、最經濟的「亞答厝」「Attap House」(以棕櫚葉作為屋頂的建物,為馬來人的鄉土建築)作為校舍,楊先生回憶到:「開學第一天,許多家長帶著子女來校報到,初次踏進校門,不敢相信轟轟烈烈聲中創辦的學校,竟然是一座亞答的『茅廬』。有同學對家長說,劉備不是三顧茅廬才把諸葛亮請出來嗎?我們這座雖是『茅廬』,照樣可以培養出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的!」這是何等的氣魄啊!世界上也極少由學生創辦的學校,今天興華中學蓬勃發展,歸功於當年辦學精神。

在興華中學期間,楊忠禮擔任學生會主席,領導全體同學展開各項活動,舉凡學術、音樂、戲劇及體育等,都顯露他極佳的領導與組織能力。他憶起:「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實際和有用的鍛鍊。這一年半當學生會主席的經驗,對我後來領導華社、大馬建築總會、亞洲西太平洋建築聯合會等工作都能駕輕就熟,勝任愉快,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當然,在興華中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當時天資聰慧、上進好學、譽為「興華校花」的陳開蓉,她也在後來(1953年)成為他的賢內助。陳開蓉後來考進芙蓉中華中學高級師範,畢業後一直留在教育界服務了廿七年,她不但是丈夫創業過程的支柱,更是教育他們七個孩子(五男二女)成為具備高尚品德、卓越能力的靈魂人物。在今年12月14日,楊忠禮夫婦於吉隆坡私人餐廳宴請金門技術學院李金振校長及一級主管的餐會上,夫人簡裝匆匆赴會,她解釋:「因剛剛還在教導孫子數學,未能盛裝與會,請多加體諒」,可見她不但培養她的孩子,現在還親自教育孫子。重視教育,成為楊家人才輩出、事業蒸蒸日上的關鍵因素,而成功男人背後的那位偉大女性,成就了許多的美滿。

楊忠禮的事業發跡於1950年代初期的萬津蜆山石礦場。這裡地處荒山野嶺、人煙稀少,他獲得政府公共工程局的開採權,開採石頭供應公共工程所需,楊氏發揮經營智慧,一方面向政府申請碎石得以賣給私人建商的生意許可,一方面接了當時大家視為畏途的子彈庫工程(當時,英殖民政府與馬共游擊隊正在作戰,需要在萬津與雪邦地區興建兩間子彈庫,方便支援駐防的軍隊,金額很少且又有風險),在這場工程中,從購置建材、聘用工人、施工過程都未假手他人,竣工後竟賺到五千元,連他也覺得意想不到,從此開啟了建築行業的生涯。1952年石礦場約滿後回到瓜雪,他從瓜雪到大港公路的填土築路工程,到創辦金利電鋸板場,展現了對工程管理的長才。1955年,楊忠禮建築公司正式註冊成立,更體會到創業之不易,他回憶著:「::並不等於說就此高枕無憂,做我的春秋大夢。我的問題一大籮筐等待我去處理。工人每星期要發一次薪水,而工程局一個多月才付一次帳款給我,經濟來源青黃不接,真是傷透腦筋,窮於應付::。就這樣經過兩年的艱辛奮鬥,嘗遍人生的冷暖滋味」。在全部工程都順利如期竣工後,楊忠禮的事業基礎才趨穩固,特別是在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脫離殖民地統治而獨立後,建設與日俱增,累積了不少建築經驗與技術知識,在業界也建立一定信譽的楊忠禮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更走出瓜雪向外發展,立足首都吉隆坡。

事實上,楊忠禮的建築事業也曾遭遇困境,如1969年「五一三事件」中的華巫種族衝突,在雪州莎阿南瑪拉工藝學院的工程中幾乎搞到賠本,他用心照顧巫籍工人,按時供應糧食,並將他們安全送回家中與家人團聚,因此許多人局勢評定後又自動返回工作崗位,甚至成為公司中的資深員工。

1960年代初期起,楊忠禮開始邁向國際:一方面參訪包括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的建築工程,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參與國際建築會議,交換工作心得、學習高科技。隨著1970-90年代馬來西亞經濟的起飛,楊忠禮建築公司已經能夠與跨國公司一較長短,斥資購買先進機械器材,承接高樓大廈、醫院、高科技工廠、橋樑、飛機場的工程,同時也逐步跨足經營觀光旅遊事業,如開發邦咯佬島成為休閒渡假勝地及興建多間五星級、四星級旅館,成就了他的事業王國。邦咯佬島甚至成為世界知名渡假村,接待過無數總統級貴賓,著名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還曾在第二期工程開幕時蒞臨獻唱,並讚為人間仙境呢!

在楊忠禮的經營哲學裡,「誠信忍」是做人處事的原則與態度。他說:「我閱世漸深,感覺到作為一個正直的商人,除了誠、信之外,還得加一個忍字,才能使你達到成功之路。真誠足以感人,所謂真誠所至,金石為開,世上是沒有解不開的結的;守信用才可取信於人,與人交往,讓人家不會對你存有戒心。尤其是生意人,更須堅守信用,如此則無往而不利;能忍則使你雖處逆境而不喪失鬥志,沉著應戰,克服困難,必能漸入佳境」。這段話蘊含著極深的道理,也讓我們體認到成功別無他法,惟誠信忍也。

多元化的發展,讓楊忠禮機構更加壯實。1985年以來,他成功克服經濟蕭條及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進軍發電廠、水泥工業,積極擴展房地產業務,更承攬吉隆坡火車站至國際機場的輕快鐵路,股票並申請在日本東京證券市場掛牌,成為極少數於外國股票市場上市的亞洲企業,成就如日中天。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培養子女,肅斌、淑敏、肅堅、肅宏、肅祥、淑卿、肅佳等人均在西方(特別是英國)受很好的教育,學成後參與經營各個企業體,成為極為優秀的事業經理人。在事業逐步交棒的情況,忠禮夫婦有了足夠的時間參與公益活動,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1966年,楊忠禮首度返回金門祖籍地。當時他代表大馬童軍團赴台灣參加遠東童軍大聚會。當時中華民國童軍首席代表為何應欽將軍,除蒙蔣中正總統召見外,也拜會了白崇禧、王杰、蔣經國等要人。當時,楊忠禮請求前往金門參觀,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特派一架軍用飛機將四十餘人載到戰地金門,金防部還安排一輛軍用吉普車將他載到湖尾東堡祖居,與諸伯父、伯母與姑母見面。雖然僅停留幾個小時,卻使這位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金門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隔了三十年,也就是在1996年,湖尾的楊氏家廟落成時,他再度返鄉祭祖。這位成功的企業家,顯然沒有忘記這遙遠的島嶼故鄉。

「成功不會從天而降,而是正直、勤奮、堅定不移、遠見與為實現目標而努力,不懈的意志和毅力的獎賞」,楊忠禮總結出成功的路徑。這位經略四方的企業領袖,他成功且豐富的生命故事,不但金門人與有榮焉,更是所有華人的典範。在世界金門日的活動期間,丹斯里楊忠禮、潘斯里陳開蓉夫婦再度踏上故鄉土地,讓我們表達最誠摯的歡迎及敬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