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生平事蹟
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5卒),年六十有九。著有︽四書淺說︾、︽易經通典︾︽正學篇︾、︽紫峰集︾。)學易,所得益深,登正德九年甲戌(西元1514年)進士,是金門學子在明代中進士的第二人。
*仕宦經歷及政績奏疏
登進士第之後的黃偉,初授南刑部廣西司主事,治獄情法既得,則執不可奪,以「清、慎、明、恕」著稱,公暇求道南四先生書(道南│派指將樂楊龜山),溯潁昌接受微旨(龜山曾赴潁昌府師事程明道先生),以朝夕自勵,凡世好一無所攖心。陳琛曾遺書曰:「蒞政有新聲,理致起予,比向歲文論見示,又為加賞。古人不以仕廢學,剖決紛瑣之暇,量必卻律例而前經史,以養道心德意,而時出其意於法律約束之外,雖官以秋名,而春固自在。大都金陵,佳氣鬱蔥,登龍蟠虎踞,足以發豪。見朱雀烏衣,亦能生感。江風近清,淮月與明,能其事者,其必專在書。謀野而獲,理固然也。」前輩之相期勉如此。
陞廣東司郎中,凡六年,後歸省。世宗嘉靖初,黃偉應詔陳九事,首論:敬德必親賢儒,遠近習;輔弼必任老成、去軟熟;節用必自裁減貢獻始;除剝民巨蠹必革鎮守。其他如選台諫、重守令、養人才、明職掌、正憲體,皆切中治體。關於此九事之詳情,蔡獻臣︽黃逸所公海眼存集序︾(明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時距黃偉過世已百年,黃偉之曾孫夢魁,收集黃偉之奏疏遺文,並請蔡獻臣寫序,書名為︽海眼存集︾,惜該書已不存,僅餘「黃逸所公海眼存集序」,於清︽清白堂稿︾中,序記:「逸所先生郎比部,則上申明舊制,又疏應詔陳言九事,又疏定禮,按:九事則敬德、納諫、節用、端本其大者,而其詳則請罷生員納銀入監、請罷巡按及按察司禁止送迎、而相見禮一依憲綱、又禁止南京守備不得受理戶婚田土、鬥毆人命詞訟鮮船、內官不得需索見面幫錢銀兩、又鮮物非供祀織造、得已者量行停止。」此外,又曾上「定大禮」疏,斥責張璁(字秉用,浙江永嘉人,嘉靖六年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希求皇寵,妄誕不經,也上「申明舊制」疏,則改正京畿御史不得仰部司抄奉按驗。總之,黃偉為官肯針砭時弊,人所難言者,侃侃而談,無所避諱。後出守廣東南雄(位於廣東北部,在梅嶺之南,贛州之西。)知府,當地年有例金萬餘,黃偉分文不取,皆退還之,節省騶從,省徭役,明禮教、焚淫祠、禁游女,介直敢為,遇事無所顧避,南雄府有橋稅,毫不私取,按察司徵召民夫抬蘇木署牌,皆還之曰:「本府不忍勞民也」,巡撫欲丈田加稅,堅執不從,南雄人稱「介節雲間羶地」,但僅三月,黃偉便投劾而歸,老少號呼載道挽留不成。
不久,黃偉受當道推薦,改任松江知府,時張璁為禮部尚書兼大學士,黃偉之同年任吏部侍郎的霍韜來訪,私下告訴黃偉說:「兄向者應詔疏語,嘗及張公,某私為解,張公亦自知兄矣,宜一謁之。」黃偉便偽託日昨墜馬傷足,投牒而歸,從此累遷不起。臨行行李蕭然,僅現款九千錢及貝殼衣裳等,地方父老哭號遮道,車不得前行,受民之愛戴可見一斑。
*休居家鄉─金門
養親正家,敦親睦鄰
返鄉後的黃偉,以養親講學正家為務。父汴諱梁甫,封南京刑部主事,逸叟侍之甚孝,丁憂三載,不入內室,往還墓間,哀聲令路人感動,以致有老婦人呼父母而哭曰:
「彼富貴之人,尚念父母如此,吾貧賤乃不知父母耶?」每天早晨,黃偉與子先到家廟焚香,具衣冠展拜,諸子若起稍晚,則斥跪於中庭,拜畢然後敢起。鄉里受其感化,風俗特別淳厚。黃偉曾種瓜於東郊之外,親自犁鋤,與子弟灌溉,每日徜徉於田園之中,與鄉人相遇,則常席地而坐,閒話家常,悠然不覺日已將西,也曾率子弟,構築居室,甘心於勞苦,澹泊名利,而不屑為飽暖之計,陳琛曾贈詩云:「白菜充廚嘗覺苦,黃金橫帶不知榮」當道諸公慕黃偉之名,往往想來造訪他,但僻處海隅,也難得有來訪者,只要與黃偉會面,黃偉便會舉平日所聽聞有關冤獄之事,代為澄清,不論是否為熟識的人,知道者往往會來向黃偉致謝,但黃偉皆嚴加拒絕,當時福建巡撫李元陽曾勸勉諸生說:「諸生莫道頌法孔子,但能誦法黃逸所先生須可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便仰慕黃偉之名而來造訪,認為「可奉而宗之以為主者,環今之天下,惟吾逸所也。」可見黃偉極受當道所器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