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門有約
一、你也可以寫
十二月是金門的鸕鶿季,這是回了金門教書才知道的事。一直沒時間去參加正式的賞鳥,所謂的正式,就是國家公園或野鳥協會舉辦的集體賞鳥,有解說老師,有齊備的賞鳥工具,光是想像就覺得會收穫良多的樣子,只是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找不出時間,或許仍是一種藉口吧。
那一天參觀碉堡展的時候,遇見了許老師,與他相識是在一次村落的解說活動中。他很熱情的說,賞鳥活動也是他志工的範圍,問我什麼時候有空可以參加?最重要的是幫他們寫一點推廣賞鳥及愛鳥的文章。我也只有歉然,因為沒有辦法應允。甚至還特別打電話來邀約,我還是都有事。其實,隱隱知道金門是個賞鳥的好地方,純粹的自然,清新的空氣,徐徐的微風,都熱情的歡迎著鳥類的到來。就像那一次,參加五虎山自然生態的研習,遇見廖老師,他也跟我講了關於金門鳥類的故事,曾幫風潮唱片錄過福山植物園各式各樣動物鳴唱的他(福山是台灣一處很有名的植物園,進去參觀還要事先預約,而且不能帶零食,整個生態環境保護得非常好),竟然說,金門鳥類的鳴唱更吸引人。就像那一次,我參加台灣史蹟研習,那位帶隊的學長,本身也是個鳥迷,我那時只粗淺的說了金門冬季的鸕鶿與夏季的栗喉蜂虎,類似金門是很值得愛鳥人一遊的話(因為我實在對鳥類知道的不多)。他居然就接口說,他已來了金門好幾次了,就為了賞鳥,每一次的到訪,都讓他的眼睛只懂讚嘆,他說他在金門已見過一兩百種鳥類,他喜歡金門的最大原因,也是因為這群迷人的鳥,總在夢裡呼喚著他。
其實,我一直知道金門這群迷人小精靈的故事的,偶爾,我會和身旁走過的麻雀(麻雀不一定是用跳的,他也會走路哦,而且聽聞看見麻雀走路,會有好事發生哦。)耳畔掠過的喜鵲,道個安。有時,也會猜測今天電線桿上唱歌的是昨日那群麻雀嗎?或是加入了來拜訪的朋友。下班回家時,我也會看看樹上剛歸巢、不停聒噪的鳥兒(他們談話的熱烈真可以用聒噪來形容的,對於我這個拖了一天疲憊,只想安靜一下的人而言),似乎在分享一天飛奔各處的見聞,看著看著,我又笑了出來:「這天空何其廣大,何必在乎眼前的一點小事。」我似乎聽到這群小鳥家族的談話。我,其實應該是喜歡鳥的,縱使小時候,牠們的爸爸或媽媽或爺爺奶奶或叔叔阿姨,反正一定是某個粗心或愛惡作劇的親戚,曾經大便在我頭上,那時覺得很噁心,還記得媽媽趕快跟鄰居家要了一碗稀粥(絕對不能是自己家煮的粥),叫我趕緊喝了,是去霉運的。還記得那時一邊皺著眉頭喝著粥,一邊忙著清理頭髮上鳥大便的窘樣,現在想想還真有趣,也只有鄉下孩子才會有這種「大便奇遇記」吧!
我應該為牠們的一點小頑皮寫一點東西的,應該為牠們的一點小可愛留一點紀錄的,就像小時候,還養過鳥的新鮮事一樣。小孩子看見會動的其它生物總是充滿好奇。那時看到書上說最好養鳥類的方法不是把牠關在籠裡,書上溫柔的寫著,你可以在陽台上或屋頂上放一點食物、一些水,如果你可以幫牠做一個窩更好,鳥類會感受到你的熱情。天真的我就照做了,還真的有鳥兒常常飛來,左看看右瞧瞧,引頸顧盼的淘氣,好像整個身子正唱著一首熱情奔放的歌,搖擺個不停。我總是一早就上奶奶家的屋頂放食物,把土司撕成了小小片,把餅乾剝成了小小塊,覺得我喜歡吃的你應該也喜歡吃吧,就差沒拿枝糖果讓你含著,沒拿片口香糖讓你嚼著(小時候怎麼會那麼聰明呢!)又勤快的換了水,在傍晚太陽公公回家休息之前,總是跟你們難分難捨。那一段日子到底持續多久,我也忘記了,只是小孩子三分熱度的特性我應是有的,就像那次養蝴蝶的經驗一樣,不過,這些記憶終是恆久的,所以,今日我又叩訪你們。
我應該好好觀察你們的,可是,總是有太多「可是」,總而言之,我仍未參加過金門國家公園或野鳥協會舉辦過的賞鳥。可是,有些事情是不能等的,例如記錄鳥類倩影的文章、影像(附帶一提,看今日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金門日報,得知廖老師出了一本關於「風中之舞││金門的鳥」的新書,金門的鳥又飛舞了,真令人欣喜)。許老師的話總縈繞耳邊,於是,我想到了去年參加一個研習營所做的筆記及感想,那是關於「自然生態寫作」的。我想,金門其實有很多愛鳥、賞鳥的人,他們其實可以把所愛的鳥寫得更美的,把金門的鳥融入文學,融入美中,這群人可以寫得更生動的。金門的鳥類是可以飛得更久遠的,那有著文學羽翼的鳥。
二、自然生態寫作
這是去年關於自然生態寫作的筆記,現在看了仍能自我陶醉,生態原來也可以寫得這麼美(在此指的是這群生態家寫的,不是我寫的筆記,請勿誤會)。
「吳明益老師目前(這是去年的事了,今年我就不知他在哪間學校,以下的筆記皆是去年記的,請大家稍微轉換一下時空,謝謝!)是東華大學的助理教授,約三十歲左右,年輕有朝氣,黝黑的皮膚帶給人陽光般的感覺,一看就知道是一個很喜歡親近大自然的人,才會有陽光贈送的特別禮物。原本第一節的講題是︿現代小說中的影像技法﹀,第二節是︿自然寫作的特質與寫作﹀,可是因為影片播放的機器有點問題,所以將兩節課互調。因為操弄機器的時候,遭遇到很多挫折,吳老師也只是以輕鬆的口吻說:「遭遇到很多挫折比較像小說的情節,也蠻好玩的。」由這件小事與這點機智的想法,可見吳老師真的蠻曠達的,有陽光與自然的精神。
在講到︿自然寫作的特質與寫作﹀中,吳老師放了很多動物的幻燈片,細膩寫實的拍攝,實在讓人大開眼界,我想:為了拍攝這些影像,吳老師一定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吧,或許還遇過一點危險。就說說幾個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影像和大家分享:如美麗的大鳳蝶的幼蟲,面孔長得竟像一條毒蛇的樣子,只為了保護自己,嚇走敵人,可知,其實動物也蠻有智慧的。又如一枝花或草的枝幹上,排列著相當整齊的三個繭,只是為了破繭而出時,各有足夠的伸展空間,小生物們也是蠻聰明的。又如蝴蝶破繭而出時,(老師說:不能稱繭,可我一時失神,沒有注意聽老師說什麼,故仍暫時以繭稱之,不好意思。)會先停在枝幹上一會兒,不是要讓太陽把翅膀的水分曬乾,而是要把血液打通到翅膀上,才利飛行。而可愛的褐樹蛙為什麼會讓人覺得親切呢?秘密在於他橫向的瞳孔,對照於鱷魚、花豹直向的目光,就顯得可親近多了,真想讓人好好的向牠打個招呼!而平常在田野間聽到「ㄅ一、ㄅ一、ㄅ一」或如敲桌子的聲音,可不是有警察或鬼魅在作祟,而是面天樹蛙或其他種蛙類的聲音,所以,以後描寫青蛙的聲音,可要仔細的聽,不要只是「呱、呱、呱」,要多一點變化,就如人的聲音也是有個別音色差異的。而青蛙可以自在的攀附在樹幹上,是因為他的腳上有著黏黏的吸盤。:::自然界小小的奧秘,也就在此。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