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黃偉生平事蹟

發布日期:
作者: 郁勛。
點閱率:619
字型大小:

教育鄉梓,提拔人才

黃偉辭官退隱後,住在金沙鎮後水頭村,耕讀講學,以禮教導鄉民,鄉人因此丕變,不敢做非禮之事,凡子侄兄弟,有居父母喪者,黃偉皆會前往弔唁,人感於黃偉之盛情,皆想請以酒食,黃偉則說:「喪堂之上,可以喝酒嗎?」故皆不敢留他。

凡鄉人子弟可教者,則隨材引進,與之講論義理之學,造就不少人才。汶水和汶浦黃氏在明嘉靖至萬曆年間,舉人和貢生有多位,黃偉之教導功不可沒,如湖山社人陳天澤之任浙江江山教諭,斗門社人陳倫之任湖廣潛江教諭、呂厝社人王臣之任廣東新寧令等。

3.婚冠喪祭,移風易俗

洪受在︽滄海紀遺︾︿風俗之紀第四﹀云:「浯洲在海中,與市井隔絕,故其風氣自殊,而俗尚之所推移,亦因時而變。冠禮之行,舊無有也,今或行之,則自逸叟黃先生始也」。又云:「昔之有喪者,凡弔客至,必延以盛饌,分以布帛,至於卒哭:小祥、大祥之期,惟作佛事而已;今則盛饌,布帛無有也;或奠或祭,一依家禮,倡之者,逸叟先生也。」

蓋金門以往沒有冠禮之行,今有些地方有成年禮之俗,乃是黃偉創始,還有,金門喪葬禮俗至為慎重與繁瑣,早期受中原文化影響,後亦因黃偉而有改變,弔客不再請盛饌、分布帛。而由喪家以哭聲來答謝弔客(卒哭),藉「小祥」(對年)之俗送女兒及孫女發粿、吉仔花、襪子等以「脫孝」(除去孝服),藉「大祥」(父母之喪滿兩週年)為孝男、孝媳脫孝除服,並將死者神主牌奉入祖龕內,至此,整個喪葬禮俗才算功德圓滿。

4.主持泉州賑災,積勞成疾

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十六年丁酉(西元1536至1537年)泉州大旱,民多餓死巡按李元陽請黃偉、俞大猷、許福代行賑濟,黃偉旦暮區畫、悉心經理,哺餒扶傷若不及,必欲無一人遺、無片刻滯、無斗釜濫,殫神畢力,勞瘁得疾,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卒。遠近無不嘆息流淚,飢民更如喪父母般的哀痛,陳琛哭慟曰:「天喪吾道也。」俞大猷(時任泉州衛前所正千戶)深致哀慟,親撰祭文,被一豬一羊來金門祭奠。按察諸司矜其清貧,重其行誼,為營田供祭,且在泉州崇陽門內為黃偉、顧珀、李源等人,共立一「善俗坊」以表彰之。

據桐城四徵載:「家有耄耋篤老,侈為美談,士大夫幸臻是者。迴翔久德望益深,鄉若國羽而儀之,兼藉為化民成俗之助。觀前代香山洛社之賢,播諸歌聲,施及圖像。而吾郡舊亦有「善俗坊」,過之每欣然慕,瞿然惕,知賢長吏之深意也。考善俗坊,黃逸所在焉。」此善俗坊乃在表彰黃偉之道德行誼,收移風易俗之效。

*黃偉傳說軼事

金門民間流傳幾則黃偉的傳說故事,證諸史實,更可看出其品德之高超。

(一)操守廉潔:

1.黃偉任松江知府時,張璁為禮部尚書兼大學士,由於之前黃偉曾上疏,斥責張璁希寵嗜進,荒誕不經,故黃偉同年吏部侍郎霍韜勸他去拜訪張璁,黃偉假借墜馬傷足,即日繳還除書歸,張璁上奏嘉靖帝說:「松江知府剝削民膏民脂,藉故返鄉享福。」皇帝沈思後說:「果真有此事嗎?」即派欽差查其行囊,僅搜見貝殼、雜衣裳與現金九千錢,欽差大人感慨的說:「黃大人一生為官,儲蓄僅此而已,欲返鄉恐亦不夠川資。」故特加送千錢,湊成萬錢,以壯其行裝。

此則故事與上文所談黃偉於南雄知府時,歲有例金萬餘,分文不取的經歷,皆是黃偉為官廉潔之表現。

2.金門民間視女兒常貪求娘家東西為「女兒賊」,此典故據說亦起源於黃偉,當黃偉辭卸松江知府,將返回金門家鄉時,地方父老深知黃偉一貧如洗,欲贈金作為盤纏,讓他能較風光返鄉,卻遭黃偉嚴加拒絕,大家商量之後,決定將銀元埋於花盆中,上栽花卉,起初黃偉亦是不接受,地方父老懇求黃偉不要嫌棄,務必將四盆花帶回作為留念,黃偉勉為其難的將花帶回,放置在門口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