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溫王爺神話
傳說,溫王爺為唐貞觀朝(六二七─六四九)人,名鴻,字德修,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出巡遇險,溫鴻等三十六人捨身救駕,溫鴻居首功。因此之故,太宗賜三十六名救駕者二甲進士出身,並且任命溫鴻為山西知府。當時山西地區盜寇作亂,太宗派遣溫鴻等三十六進士率軍討伐,事平,溫鴻因功封為「王爺」。
其後,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不幸在海上遇難而死。太宗追封他們為「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並下旨建巨舶,船上有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名為「溫王船」,奉三十六進士神位,清醮畢,送入海中,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官府一律奉迎祭祀。
溫王爺神靈故事,在閩、台地區時有所聞,常常為百姓所津津樂道。
筆者謹將溫王爺顯靈救難傳說擇錄於后:
─據傳說:在清乾隆朝(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的某一年,有一批木材,從福建飄流而過台灣海峽,止於東港的崙仔頭(鎮海里)。那批木材是上等的杉木,都隨潮水自行上了岸。
這一件事轟動了遠近,許多人都跑到東港海岸去觀看,一看竟發現在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四個字的字樣;可是這批木材並無主人,它是自行隨著潮水漂上岸的,而且井然有序的排列著。
於是乎,這一批木材被視為神異之物,東港和台灣南部地區的人,紛紛走告海上飄來神木的神奇事情。
正當傳說紛紜之時,據說有神靈顯示,這批木材乃是溫王爺所有,溫王爺是神,神運木材到東港來,是要在東港建造一座溫王爺宮廟。
同時,神靈又顯示,其中一段香樟木,是要用來雕刻溫王爺的神像的。
神靈顯示的事情,立即傳開,同時,東港地區,又頻頻有神蹟靈異情事出現,村民自然深信了。
於是,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就遵照神靈指示的地方建造溫王爺的宮廟,名為「東隆宮」。
從此之後,東隆宮就成了神聖的地方,凡是汎神信仰者所有的奇蹟,都在東隆宮出現。
溫王爺不但保佑出海的漁民與村農,據說尚兼理人間的刑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地方官如遇有疑難不決的問題,都會到東隆宮請示溫王爺。又有傳說,狡滑的兇犯,一望到東隆宮,立即神色大變不由自主的供出實情。
東隆宮建於清乾隆年間,奉祀溫府王爺,香火鼎盛,不僅是東港居民的信仰中心,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王船祭,更是東港鎮的盛會。王船祭醮期長達七天,約在每三年的農曆九月舉行。燒王船送神是整個王船祭的高潮,虔誠的善信相信,王船在熊熊火光中焚化,可就此送走瘟疫,取得平安。
至於溫王爺為何許人而成神的呢?閩、台間的傳說如下:
大唐貞觀朝,山東濟南府有一位士人,姓溫,名鴻,字德修,又字德壽,自幼穎慧,能文亦能武,在他的本鄉很早就為人重視。溫鴻於年輕時離鄉土,遊學四方,那時候,他有了特殊的際遇。
唐太宗於出征高麗時遇險,溫鴻恰逢其會,救駕,使皇帝脫險。
於是皇帝賜他進士出身,並與三十六位進士結為異姓兄弟─又傳說,救駕時有三十六人,以溫鴻為首,皇帝同時任用他們,溫鴻則官山西知府。
溫鴻治理的地方,清廉愛民,興辦學校,以教化著手,在他任內,地方大治,為有名的賢吏。
當時,鄰地有兵亂,皇帝便委以統領軍隊征亂。溫鴻用兵如神,一戰而擊敗叛軍主將。於是他下令部眾不得濫殺,以寬大的政策召降叛亂者,眾皆感激,數萬叛軍一齊投降,地方得以安寧。
溫鴻班師回朝,受上賞,封王。之後,他奉皇命,率三十六弟兄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
溫鴻巡天下,有一次浮海,遇大風舟覆,溫鴻三十六人皆罹難。
貞觀皇帝聞訊,於哀悼功臣之餘,復感於成神之說,乃下旨建造一船大船,名為「溫王船」,內奉溫鴻靈位及其結義弟兄。巨舶建成後,就送入大海中,皇帝又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均應殺豬宰羊,大事拜拜,據說:「王船上有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