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既熟悉又陌生的節氣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649

相信許多人都會跟我一樣,對我國既古老又特有的二十四節氣,是在熟悉親切中,透著神秘而陌生的感覺,像清明穀雨,立春雨水,每個人只要稍知世間事,都會耳熟能詳,每年週而覆始生活秩序與農耕漁牧,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跟著歲序的節氣走,幾千年來,一直沒有脫離這個軌道,只要不逆時而行,一切都會順綏無慮,在農業社會的年代,這是無庸置疑。

什麼叫做節氣,節氣從何而來,節氣所詮釋的是什麼樣的自然生態,節氣透露的自然訊息,為何能主導中國的社會達幾千年,筆者所知有限,很慚愧實在不知其所以然,於是有放膽一探究竟的衝動。

清明冬至是我們慎終追遠,尊宗敬祖,舉行春秋祭典的時段,一直沒有改變過,而關於節氣的俗語話,我們更是人人可以朗朗上口:「雷拍蟄落勿會直」、「一年雙春,三年一閏」、「清明穀雨,寒死虎母」、「立夏,落夏糜」、「春分,暝日平平分」、「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五月芒種雨,六月火燒埔」、「白露南,三日一過  」、「六月立秋,緊溜溜」、「七月立秋,秋後油」、「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些都是先民積千百年的經驗所留下智慧的結晶,實在拜服不已。

令我們好奇與不解的是,常常聽老人家說「冬至過十日是新正」,真的,冬至幾乎年年都是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十天後正是新曆元旦;讀書的時候,一到了四月五日的清明節,就是學生滿心喜悅一連七八天「春假」的開始;「立秋」則恰好是「爸爸節」的八月八日;雙十國慶的前夕,卻正是「寒露」,一查看其他節氣的陽曆,真的幾乎是在每年的同一天。(最多差一天)而農曆的節氣,不但不在相同的日子,有的甚至一差十天半個月,如春分:民國八十六年與九十三年陽曆都是三月二十日,而農曆八十六年是二月十二日,九十三年卻是二月三十日,前後相差達十八天;冬至:八十六年與八十七年都是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八十六年的農曆是十一月二十三日,八十七年則是十一月初四日,相差亦達九天之多。於是私下困惑的是,明明是屬於我們中國特有的時令節氣,竟然被陽曆鎖碼綁椿,固定在某一個日子。到底應當是奇怪,或者是奇妙,還是農陽曆雖然各有所屬,中西各有所本,可是在天道運轉之中,冥冥然配合得絲絲入扣,精巧無瑕,這又是令人好奇而不解的地方。

(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