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親土親
金門,是鄉親們「搖籃血跡」的所在,是永遠割捨不斷「臍帶」的土地,百萬鄉僑鄉親心繫夢縈的地方,僅僅一百五十二平方公里,承載的是何止一百五十二萬萬的鄉心與鄉情,這是上天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因為對金門子弟而言,不但「人不親土親」,而且是「人親土更親」,如非有離鄉十八載的煎熬,那能體會到故鄉土地的芬芳與人情的溫馨與溫暖。
回鄉參加「金門建縣九十週年慶暨世界金門日」一連串跨年的慶祝活動,從每一位旅外鄉親的臉上,可以發現都綻放了遊子投入母親懷抱那種孺慕的滿足,在這塊不是富庶的土地上,再貧瘠與荒寥,都是鄉親鄉僑的最愛,這永遠是無可取代的。再怎麼「攀山過嶺」,再怎麼「過船渡槳」,人縱在「天邊海角」或遠在千里之外,「葉落歸根」是旅外鄉眾內心共同的吶喊!
看此次迢迢返鄉參加盛會的僑親們,有的在「番濱」二代、三代,甚至十數代,有的從未回過金門,不知家鄉的一草一物,有的是曾回鄉三五六次,更有像楊清芳、洪天送諸兄已二三十次,這幾年有高達一年三幾次的。他們的先人當年或因家鄉生計艱難,或因兵燹「走反」,或因鄰居戚友相招,常見的是匆忙倉促間,攜一個布袋,跟著「客頭」(兼有仲介與帶路)辭別父老高堂與妻小,走向一個有著空幻希望,實際茫茫無知的遙遠而陌生的地方,在那孤零無助的國度,或是「巴生」「吉隆坡」「峇株巴轄」(馬來西亞),或是「大坡小坡」,「紅燈碼頭牛車水」(新加坡),或是「泗水」「峇里大板」「雅加達」(印尼),或是「呂宋」「宿霧」「下里岸」(菲律賓),每一個「新客」初來乍到,立即要面對環境的生疏,氣候的不同,工作的壓力,飲食的適應,經濟的無著,言語的不通,真是「出外朝朝難」,這就是「落番」初期的景象。基於「人不親土親」,許多社里,字姓原已在當地發展的僑親,伸出援手,「相招相呼」,以簡陋的處所,大家閒時聚在一起,於是,各地的「苦力間」應時而起,成為在外僑親相互牽成照顧的所在,很自然的,產生了無數以鄉社、字姓為組成份子的社團,這些僑社以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為宗旨,久而久之,又產生了區域性的大僑社。
僅僅新加坡一地,小型社團如後浦的金浦同鄉會、前水頭的金水同鄉會、古寧同鄉會、浦邊同鄉會、下坑的浯鄉公會、陳坑的尚卿公所、榜林后湖的金僑友公會、歐厝的金獅社、湖下的湖峰社、前盤山的金盤山、料羅的金明發、後湖的金高陽,大大小小有幾十個之多,幾乎每一個社里,每一個字姓都有單一的,聯合的僑社組織,之後屬於勞工階層的成立浯江公會,屬於工商界的成立金門會館,這兩個僑社現在新加坡已建立了口碑與聲望,影響力至為雄厚。其他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巴生浯聲社、巴生金浯江、馬六甲金同廈、峇株巴轄金門會館、印尼雅嘉達金門會館、峇眼亞比金門會館、泗水金門互助會、菲律賓金門同鄉會、南島金門同鄉會,還有汶萊、越南、泰國、緬甸、香港都有類似僑團僑社,他們在南洋及世界各地為事業奮鬥,日增月積,各創出一片藍天榮景。
九十年前,金門之所以能在裁廢縣丞,由思明縣派員駐金分治,反而迅速獲得福建巡按使,內務部呈請大總統於民國四年正式設縣,就是僑居新加坡鄉親四處奔走,據理力爭才有的結果。否則說不定「金門」兩字早已走入歷史了。民國三年,國民政府裁廢縣丞,改屬思明縣(廈門),當時新加坡金門會館總理黃安基、陳芳歲得悉後即連絡一百二十三號金門籍僑商聯名力爭設縣,由福建巡按使許世英轉內務部呈請大總統核准,民國四年派左樹為知事。先僑黃安基、陳芳歲在千里之外的星島,為家鄉故土,發揮強大的僑社力量,力爭成功。在陳情文中,剖陳金門設縣必要理由中所臚陳的金門形勢突出,不但重要而且險要:「夫金門一海國也,孤懸海島,絕險天然,腹地要衝,南洋孔道,水陸轄地,凡四百餘里,東臨大海,遠控台澎,北枕長江,近接晉惠,西有大嶝、小嶝、屏藩要口,南有烏沙烈嶼,扼守中權,西北與南安之洞淗,蓮河接續,西南與馬巷毗連,港澳四通,島嶼相錯,向為盜賊出沒之區。陸海兩防,較廈門尤關重要。古稱金廈兩島,足抗天下全師者,以其險要故也。」「夫金廈兩島,固同為閩南重鎮者也,地方既同,治理自宜為一律,何以廈門官廳林立,金門一官不留,豈金門人民獨非國民份子,而可以棄之如遺手。」於情,於理,於勢,鏗鏘有力,誰能不折服。
念故鄉之心,繫故鄉之情,戀故鄉之土,懷故鄉之人。僑親在海外所受之苦,令人掬淚;所建之功,令人欽服;所樹之德,四海揚芬。浯邑金門,斯土是吾鄉,斯土是吾家,畢竟「人不親土親」、「土親人更親」,願上天長佑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