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者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454
字型大小: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第八章 職業發展潛力分析

先天的與後天的探討

傳播教育無用論,業界第二種說法則懷疑傳播科系的學生職業發展的潛力。學者陳文玲與曹劍中說:「有些業界的主管覺得,大傳學生在剛開始工作時比非傳播科系的學生進入狀況,但是這種優勢通常只能維持幾年:::」

從上述的論證看來並不成立,還是覺得臨床功夫不足,無法立即上線,沒有比非傳播科系的學生進入狀況,也沒有優勢可言,更不必說這種優勢通常只能維持幾年了。

按理說大傳系的學生一出校門,就要會編、會寫、會採才有優勢,如今跟非傳播科系的學生一樣,都是生手,實務一竅不通,得仰賴實務界來帶領,那麼何必非用大傳系不可呢?學界如認為大傳科系不是職業訓練所,實務不重要。如說實務不重要,人文總應重要吧!然而今天的新聞教育,既缺人文,又沒有實務,只空談理論,教出的學生不能用或者人家不願用,豈不貽誤莘莘學子。

如果有人認為上述的證據太薄弱,以偏概全,不能服人,我後來在一家新成立的報社招考編輯,不論世新、文化與銘傳等校的大傳系都如出一轍,絕不冤枉。大傳系學生起步既然沒有比較強,職業發展潛力如何呢?可從兩個層面分析:

先天的

後天的

先天就是稟賦,也就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與潛力,與學習無關,而與個性有關。有人說記者是天生的,就指此而言。

因此,在記者的生涯裡,是以先天為主,後天為輔的,技術大家很快就學會,但是能不能長期存活,具有競爭力與開創力,那與科系無關,與本性有關。

其次是後天的。依照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說法,把人類分為五種學習類型:閱讀者、傾聽者、寫作者、演講者及筆記者。

彼得杜拉克說,二戰艾森豪當聯軍統帥時,領導聯軍攻打希特勒,舉行記者會時,鋒利、敏銳、對答如流,記者佩服的五體投地,等到當上美國總統,舉行記者會時,變了一個樣,東拉西扯,答問牛頭不對馬嘴,表現判若兩人。為什麼呢?原來艾森豪是一位閱讀者,而不是一位傾聽者。

艾森豪當聯軍統帥時,記者提問都先給參謀,參謀提供資料,記者會之前艾帥先看一下報告,對答清楚明白,了無窒礙;及至當了美國總統,即席回答,亂答一通,荒腔走板,記者就不喜歡了。因此,一位閱讀者,不要勉強去做一位傾聽者,一位傾聽者,也不要勉強去做一位閱讀者,否則甚麼事都做不好。

杜拉克又舉了邱吉爾為例,邱吉爾是二次大戰時英國偉大的首相,當他在校讀書時,成績爛得一榻糊塗,為何如此呢?依彼得杜拉克的說法,邱翁是一個作家型的人,他無法藉由閱讀或傾聽學習,必須經由寫作。然而,學校並沒有這種訓練,因此成績不好。等到南非當記者,每天不斷寫作,才華才顯露出來,不僅成為偉大的英相,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杜氏又舉貝多芬為例,貝多芬是另一種學習類型的人,他不是傾聽者、閱讀者,或寫作者,而是一位筆記者。他的學習完全仰賴作筆記,一經筆記,他都記在腦海中,不須看第二遍,也不會忘記。

另外,他又舉一位企業家為例,這位企業家的學習完全要經由口說,因此常常自言自語,或把部屬請來,一講就是幾個小時。當他開口講之時,就在創造與思考,學習就整體在運作了。

這五種學習方式,你屬於那一種?設法找出自己所長,可以盡情發揮,無往而不利。這種分析方式,在記者身上也適用,閱讀者、寫作者與筆記者,跟平面媒體相近。平面媒體記者要不斷閱讀、寫作與筆記,累積知識與資料,作為分析、研判、評論的基礎,才能隻眼獨具,鞭辟入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