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巢痕──《星期三的文藝課》自序
六月底,隨著詩人鄭愁予「情歸浯江,落籍金門」的活動,幾位昔日城中文藝社旅台的同學,聽聞我即將退休的消息,起初都覺得訝異,然後不知是誰起的頭,就趁著眾人回金之便,歡歡喜喜地,在浯島的星夜下,在微風的海灣旁,連續有了幾次文學的聚會。月湧江流,聽他們暢談往日的文學時光,那種讓人欲罷不能的滋味,連我也被感染了。一個不經意,他們驟然將話題一轉,把矛頭對準我,直嚷著非幫老師出書不可。文學人畢竟是可愛的,我又何嘗不是漸漸地被激活了起來?經不住丹華、樹清、榮昌、進業、炳洳等一群年輕朋友的慫恿催促,邊鼓已急急敲響;再有縣籍知名設計家翁翁(國鈞)的書劍俠情,慷慨一諾,義務拔刀相挺,於是一槌定音,大事底定,我便也只能鼓起餘勇,奮力地一搏,像老蚌生珠一樣,重頭收拾起舊山河,費力地將我的第一本書,在這短短的一個月裡給生養出來。
文藝不比出麻疹,一旦染上了文藝的熱病,幾乎少有例外的,一輩子不發幾次高燒都很難呢!如此想來,星期三下午的文藝研習課,毋寧也就是我年輕時代的文學夢想與理想,在平靜校園裡的再次延燒吧!築一個文學的夢巢,孵一窩文學的幼雛,當初的想定原是如此的單純。並未特別要求哪位同學定得脫穎而出、哪位同學定須以文學作為終身的職志。我只是知道,文學絕對不是一個壞東西,就像艾蜜麗.狄謹遜(Emily Dickinson)的詩裡寫道:「載運這人類心靈的車輛,取費是何等便宜!」文藝是自有它的一種鍊金的魔法的,可以當作隨身寶,但無須拿它去朝覲世間擐甲森然的侯王,而只求能獻享於人的靈明中那一座閃耀輝煌的殿堂。那一座輝煌閃耀的殿堂,難道不是我的、也是你的城池中,最最值得崇仰膜拜的一方守護神嗎?
只是一個簡單、純淨的信念,而悠悠忽忽,三十年過去了,學子們潮來潮去的臉孔,不時讓我有時空錯置的感覺。而當我回頭細掃最初營造的夢巢,或許我所能找到的,也只是巢上一絲絲淡淡的輕痕而已,但最輕的,往往也是最重的吧;更有那些幾乎不著痕跡的一窩子溫馨往事,經歷了歲月神奇的發酵,如今都釀成一醰一醰非乾不可的醇醪了。緣此,本書的卷次安排,除了個人雪泥鴻爪般的詩文作品以外,也涵納了城中同學們的回憶和代表作品,整然有秩的結構,就如同一首雍雍相鳴的四重奏,我深深為此,陶然一醉。
卷一,︿夕陽山外﹀:收錄我歷年所發表的七篇散文。從青年時期的感性浪漫、中年與癌症奮戰的心路歷程、到最近從城中卸下三十年執教生涯的退休感言,可以說是個人生命史蹟一個大致輪廓的譜寫。雖然,「蘭成入洛正妙年」的往昔,已杳不可追,然而來日方長,「庾信文章老更成」,也許退休後的生涯,也正是我規劃另一個文學新旅程的開始吧。
卷二,︿島嶼絲路﹀:本卷收錄我歷年來在金城國中畢業紀念冊上的題辭、以及金門各雜誌刊物上的影像題辭。這些採用新詩體裁的題辭,原都是配合照片影像而來的書寫,如今本書大抵已將原有的影像抽離開來,形影縹緲之處,在所難免,還請讀者朋友們稍加留意,但遺其貌而取其神可也。
卷三:︿新花吐蕊﹀:收錄城中文藝十家,依同學畢業年次先後,計有歐陽柏燕(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語日報牧笛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計9次)、高丹華、楊樹清(曾蟬聯兩屆聯合報報導文學獎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獎、金鼎獎、文藝獎章等,計12次)、徐月娟(出版小說集2冊)、陳榮昌(曾兩度蟬連浯島文學獎散文獎、五虎崗文學獎等,計11次)、陳思為(曾於17歲即勇奪國軍文藝金像獎短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計5次)、洪進業(曾獲聯合報新詩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計11次)、顏炳洳(曾獲首屆浯島文學獎散文首獎、小說獎等,計2次)、石曉楓(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文學評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計12次)、吳慧菱(出版旅遊文學1冊)。
這十位我教過的學生,粗估已出版的個人著作,達四十八種;而他們歷年參與國內各種文學獎的得獎總數,更高達六十二座,實在驚人。對於一個文藝老師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感到安慰和寬懷的呢?
卷四︿文藝年代﹀:本卷收錄城中同學的回憶文章,除了城中文藝社的社員,也包括我國文課堂上的學生。一個人的生命圖景,除了自己有限的記憶,其實,大半也許是儲藏在別人的腦海裡。在這些文章裡,我時而尋尋覓覓,彷彿臨水照影,驚喜地照見了更多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自己,並且深深感覺到:原來,溯洄往日時光的恆河中,只要你有一條船,一隻槳,造物者所將反哺於你的,也必然是一種非比尋常的深度、寬度與厚度。謝天,謝地,年過半百,我仍懷著這樣的感激,一顆心在汪洋裡,再次狂燒,不能自己。
感謝上述提到的幾位年輕朋友,沒有他們的鼓舞、積極主動的協助、幫忙處理極為煩瑣的細節,這本書幾乎是不可能面世的。再一次謝謝翁國鈞、楊樹清、洪進業在幕後義務編排本書的辛勞,以及城中畢業的文藝同好,共襄盛舉,使本書增色不少。
此外,我也要在此特別感謝詩人鄭愁予教授的賜贈題辭;楊媽輝老師與許麗芬夫婦的關照奔波;金城國中前任校長楊清國、周鳳珠老師賢伉儷,現任校長李再杭先生,持續給予本書及相關活動的支持,讓我開始體驗到一種退而不休的生命情調。更感謝唐敏達老師的題字,楊文斌先生的封面攝影,以及楊舒文老師,吳駿逸、王舒郁兩位同學的合作幫忙。
最後,請容我將這本小書獻給內人許淑芬老師,除了謝謝她幫忙整理、校對本書文稿,啊,感謝她永遠是我最初的新歡,也是最後的舊愛,三生石上,唯情不老,感謝她多年來的體己相伴,讓我有勇氣度過那無數甜蜜的煎熬;感激她的操勞持家,在艱難困阻中,護顧著我們的四個孩子:慈淳、宇淳、宇林、慈寧,一個一個將他們拉拔長大,讓他們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太平盛世等著去開創。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生我育我,今年已高齡九十的母親,感謝母親把我帶到這個島上,她總是知道如何把一個巢築好,而就像我認真學習著母親的精神,希望我的孩子們,將來也能體會,他們的父親,在夢巢之中築夢復逐夢的無限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