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筆記三則─古史今說之十八

發布日期:
作者: 翁志萍。
點閱率:647

真除

  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門客集體著作︽呂氏春秋︾(呂覽),成書后,懸於城門,昭示有能更一字者,賞千金。設使吾人皆以初次聞見「真除」一詞,且試以某某「真除」課長一職詢釋之?眾或許不假思索,必反問曰:某課長已被免職乎?此時若將「真除」比擬「免除」,一字之差,賞金已然失落矣。

  一九四五年七月︱抗日戰爭末期,先總統蔣介石發給胡宗南一道「連任」命令:「著該員真除第一戰區司令官長一職」。由上述可見「真除」應為舊制中,授予在任者任命狀之術語,即連任之意。如以字面研析,確具有實授官職之意;吾則釋以,由代理而派任正職之人令。

  考諸唐宋制度史,朝廷分職設官,地方劃分州、縣,遐陬僻壤,莫不置吏。例有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載述:「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治平四年,潤三月,王安石除知江寧府。」︽見王荊公年譜考略︾上述「除」之為義,即指派官任職;至於「致仕」、「乞仕」,吾人不得解以「到任為官」或「請求安排官職」,應釋為「離任退休」或「陳請退職」,蓋此皆與「真除」相為類也。

爬灰

  爬灰(又稱扒灰)之為意,指公公與媳婦之間有曖昧之行為。︽金瓶梅.第三十三回︾:「那旁多口的,認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連娶三個媳婦,都吃他扒了。」︽紅樓夢.第七回︾:「那裡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生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麼不知道!」依上所述,「爬灰」與「公媳」之間,無論從聲韻、訓詁或文字學而言,彼此應無相關為是。

  筆者於傾心古籍,刻研究「王安石散文」之餘暇,輒搜尋百餘本︽唐宋史料筆記︾得知,安石之次子雱,為太常侍太祝,素有心疾(疑心病),身體每違和難安。娶同郡龐氏女為妻,愈年生一子,雱以其貌不類己,常與其妻日相鬥鬨,家庭失睦,百計欲殺之(其子),竟以悸死(心驚而死)。安石知其子失心,念其婦無罪,欲助以離異,又恐被惡聲,遂安排暫住京城內,再行擇婿而嫁。此期間,安石憐其棄媳,公暇則造訪其宅,入其門(宋代以泥砌牆之門,塗抹石灰於其上,門上逕書對聯),每見石灰門牆斑剝之「近悅遠來::」楷體文字,心覺不妥,屢以指甲爬灰上之字;再者,安石因變法遭訾議,其言行舉止動輒得咎,更於其私訪棄媳時,被窺以不尋常之想像,進而謗以「偷媳」之姦情;此被毀謗之心態,無關是非,固社交之圈常有,非安石獨享而能過譽也。  

吾以為,喪事或祭祀時,供當冥錢焚燒之錫箔紙,錫箔色白似銀,富延展性,在空氣中,不易燃燒變化。當紙化灰而錫箔留存,因錫箔有價,故人們或有「偷錫」之舉;錫箔堙浸於灰燼,故「偷錫」時則需藉助以枯木,或木條爬灰(扒灰)而撿得。因此,「爬灰(扒灰)」與「偷媳(偷媳)」所舉例之相關涵義甚明,如助吾人以心領神會,深思之,不覺莞爾。

鰣魚

  婚喜之慶,吾每出席金城某餐廳之宴,總見「鰣魚」此道菜餚,輒欣喜若狂。蓋吾平日既未嘗有擇於飲食,何忽獨嗜此?僅因「鰣魚」之為魚,形扁而長,背黑腹白,腹下有鯪鱗,雖多刺,然肉質鮮美。倘覆以豬油油衣於全身,俾油化解膩以咀其鱗;或陰藏梅乾於其肚,待質軟澀退以嚼其肉。至其料理之方,宜佐香菇、條狀肥肉、筍子之配料,烹調以色香味,再行搭配優閒時日,邀親朋以啗食之,必足令人大快朵頤一番。是以,吾暫捨吾前之所好(指各種魚類),而獨以此(鰣魚)為今之所嗜邪!

  據︽清代史料筆記︾︿歸田瑣記.梁章鉅撰﹀引爾雅注:「鰣魚,海魚也,似扁而大鱗,肥美多鯁。」;惟︽類篇︾言其出有時,故名鰣;江東四月有之,然吾閩秋冬間亦有之,則其出有時之說,不盡然也;此本海魚,得江水蕩滌之,其味愈美,故以揚子江者為佳。

  吾以為,世間山珍海味非常之物,常出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今閩南之鰣魚,沿海之過客;浯州之珍饈,形單而影隻,吾人豈能因其夷近庸俗,得之平常,而棄如敝屣。吾又以為,「鰣魚」之為魚也!其形扁體長,貌異而多刺,類屬「黃隻」(絲翅鰶魚)、「魠目」(長鰳魚)之列,唯渠等皆質美肉香,爾今爾後,想必為老饕所饞涎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