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採微一門四代人銀城有遺物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797

──明代金門蔡獻臣家族在同安

  明代金門平林人蔡獻臣是同安傑出的鄉賢名宦,他和父親蔡貴易都是進士出身,是同安「父子進士」家庭之一;又與祖父蔡宗德一家三代人同祀同安鄉賢名宦祠。其至連「平林」這個村名,也因蔡獻臣學問純正而御賜為「瓊林」,這種榮寵實屬罕見。蔡獻臣長子蔡謙光雖然祇是一名秀才,但他有詩著傳世,被︽同安縣志︾列入「人物錄‧文苑」。三百六十年過去了,歷史留給人們無窮遐想的空間,但這個家族四代人遺留在同安的歷史文物,卻見證著「無金不成銀」這樣一個史實。

一、蔡宗德妾楊氏節孝坊

 蔡宗德字懋修,是蔡獻臣的祖父。他於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得中舉人(這科同安中式七名舉人全部是金門人)。蔡宗德為人寬大仁厚,不炫聲譽。任廣州通判時,釋放一百多位因通番船而被羈押的漳泉船員;在浙江台州任職時,也放走了一批被倭寇擄掠準備販賣的莆田人。後來調往廣西任梧州府通判(州之佐官,正六品),不久歿於京,葬金門戴洋山,刑部侍郎洪朝選(新店柏埔人)為作墓志銘。其妾楊氏(楊禮室之女),少通經史,二十三歲守寡,因無子嗣數次投環殉節,但都被嫡室洪氏(南京國子監助教洪敏孫女)救活,祇好佐理洪氏持家,相依為命,直到萬曆十二年六十一歲辭世。按照明代的定例,媵妾守節不予旌表,但官至光祿寺少卿的嫡孫蔡獻臣於萬曆三十二年再呈︽祖妾孤貞難泯微臣遵例直陳乞賜旌表以裨風化疏︾,言「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於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閒於嫡庶」,結果獲准,啟開了為媵妾之坊旌表之先例。

︽同安縣志︾卷七記載:「節孝坊(石坊匾額鐫為「貞節」)在鋪前街,為明通判蔡宗德妾楊氏立」。楊氏於萬曆三十二年旌表,石坊是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年)由泉州府同知、同安知縣李春開建立。安橫跨漳(州)泉(州)驛道,單間重檐,高約七米,寬三‧四五米,方形沖天石柱邊長○‧四四米,下端固以「凸」字形夾捍石,頂蓋魚尾脊中置葫蘆。輝綠巖蟠龍封匾陰刻「聖旨」二字,「貞節」坊名石兩側鐫寫立坊時間和立坊者具銜題名。橫樑上匾額由三塊輝綠巖合成,高○‧四八米,總長度二米,正反兩面鐫文敘事,從右至左速讀為:明鄉進士梧州府通判誥贈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蔡宗德妾楊氏。石坊南距蔡獻臣「怡園」別墅約三百米,北距蔡獻臣墓約六百米,迄今保存完好,是同安境內遺存不多的明代石質文物。

二、蔡貴易墓

  蔡貴易(一五三八─一五九七)字邇通、道生,號肖兼,蔡獻臣父親,明隆慶二年(一五六八年)與嶺下人葉明元同榜進士。歷官江都令、浙江崇德縣令、南京戶部陝西司主事、寧波知府、貴州按察副使、布政司參政,終浙江按察使。蔡貴易一生不善奉迎,「恬退寡援,挺立獨行」、「居家不蓄媵妾,不溷官府,敦宗親和鄉里」,崇德縣民為其立「四知亭」,堪與東漢清官楊震相媲美,因而御史蘇浚書其堂曰「清白」,其子蔡獻臣文集也以︽清白堂稿︾為名。

據蔡貴易墓被盜後的墓誌銘碎片辨認,蔡貴易原配葉氏逝於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年僅十九,葬於城北,直到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蔡獻臣才把停柩二年的父親合元配葉氏葬於現在的翔安匾新店鎮董水獅山南麓,親家翁太常寺少卿池浴德(蔡獻臣岳父)為其作墓志銘。墓地坐北朝南,方首墓碑高一‧六八米,寬一‧三九米,中鐫「明賜進士浙江按察使崇祀鄉賢名臣肖兼蔡先生暨配淑人葉氏黃氏之墓」(黃氏為蔡獻臣生母,生卒年間為一五四一─一六二八),上款鐫「崇禎甲戍(一六三四年)五月移厝艮坤兼寅申」;下款刻「萬曆辛亥(一六一一年)四月男獻臣百拜立石」。祭桌長一‧六七米,寬○‧八四米,高○‧九五米,墳封為橢圓形三合土夯築,石砌墓道,兩旁分列石馬、石羊、石虎,惜已被盜,僅存一隻石馬讓茂頭蔡氏族人運回村中置於宗祠前面,尚有一支望柱擱置董水小學門口,上鐫「光前裕後清白獨茂家聲」。

蔡貴易墓南約二里新店往東園古道路旁,樹立一座面向金門的「望洋阡」墓道坊。石坊單間無檐,跨距三‧一米,方形沖天柱邊長○‧三七米,高四‧五米,頂端石雕坐獅,下端以夾捍石加固。鏤空祥雲雀替,橫樑雕刻浪紋圖案,匾額中鐫「獅山佳氣」,右鐫墓主生前所獲榮典爵位和官階題記,左鐫立坊者獻臣父子名字。銘文自右至左連讀為:「先生姓蔡諱貴易號肖兼隆慶戊辰進士歷南京禮部祠祭司郎中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元配葉累贈淑人次配黃累封淑人太淑人先生壽六十萬曆已亥(一五九九年)仲冬合元配葬於董水獅山之陽庚子(一六○○年)祀邑學宮又祀崇德寧波名宦丙午(一六○六年)貤贈嘉義大夫墓丑未穴而虛其左今外向作坤正值龍船峰中石其左遙望別駕大父浯洲戴洋山塋,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年)辛亥十一月初二日賜進士整飭嘗鎮兵備湖廣按察司按察使獻臣謙光定光學光孚光拜立石并書」蔡貴易墓與金門戴洋山蔡宗德墓隔海相望,表達了同安與金門蔡氏世代思親念祖的情愫。

三、蔡獻臣墓

  蔡獻臣(一五六三─一六四一)字體國,號虛台,以直言敢諫著稱,故別號直心居士。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與金門同鄉蔡懋賢、蔣孟育、陳基虞、黃秀華為同榜進士,人稱「五桂聯芳」,並與蔡復一、許獬、盧若騰合稱「金門四秀」。蔡獻臣進入仕途後,初授刑部主事,後遷禮部主客郎中,又遷湖廣按察使。任上被禮部尚書右宗伯以「楚藩案」(即遼王朱憲火節謀反案)參劾罷歸,又逢父逝丁艱,在家逗留一段時間。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也就是蔡貴易卒後第二年,蔡獻臣帶風水先生徐乾到同安縣西的聖水泉山(亦叫端平山,今屬同安區新民鎮禾山村)為父親卜葬。可能是沒有找到理想寶地,其父沒有在此安葬。萬曆三十九年,蔡獻臣攜母黃氏(文水黃國樞次女)住同安城南別業望洋庵。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蔡獻臣重遊端平山,浮想聯翩,寫下了︽遊端平山記︾佳作。張居正罷相後,蔡獻臣被起用浙江巡海道,改領提學道,為國家精選人才,狀元朱之藩即出其門下,浙人為立生祠。天啟間召為南京光祿寺少卿(正五品),但又遭宦官構陷,終於歸鄉賦閒。蔡獻臣在金門平林原有宅第,名為「怡穀堂」,又有書軒,至今尚存(據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二)。但他還鄉後便在縣城南門外構建「怡園別墅」,池種荷花,地植果樹,池北築「一鑑軒」。「怡園」至清代為孝廉陳貽焜(蔡獻臣親家後裔)改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拆除建為木箱廠。蔡獻臣居鄉時,不但倡修雪山巖、通利廟、香山巖僧舍,還捐資重築海豐埭長一千八百八十丈(址在今集美區後溪鎮頭橋東),何喬遠為之撰︽蔡虛台先生築海豐朱埭堤岸功德碑頌︾(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五)。萬曆三十七年,廣昌舉人李春開蒞任同安縣令,聘請蔡獻臣纂修︽同安縣志︾蔡獻臣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宗旨;三個月脫稿,共十卷十七個項目,被李縣令讚為「今日以前,定不能增減一字」。萬曆四十年,邑令李春開於南門外銅魚池修建銅魚亭,蔡獻臣邀請陳基虞(金門人)、張廷拱(大嶝人)、林應翔(今廈門人)等顯宦名儒,登亭賞月,喜賦︽銅魚亭成,邀林負蒼、陳賓門、張輔吾夜坐詩︾一首:「神魚迎水躍,天馬護亭斜。奇蹟何年隱,勝遊今日誇。午風催急雨,夜半月平沙‧隔堞堪呼取,如澠不用賒」(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八)。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邑民為彰揚縣令李燦然抗擊「紅夷」(荷蘭殖民者)事蹟在鋪前樹立︽邑侯李公生祠碑記︾,蔡獻臣為碑書丹,表現了愛國愛鄉的民族氣節。

︽同安縣志︾記載:「提學蔡獻臣墓在前街後山」。蔡獻臣卒後賜祭葬,贈少司寇,配享朱文公祠。其墓一九九七年由金門瓊林和同安蔡氏宗親集資修繕。墓地坐北朝南,平面呈「風」字形佈局,方首墓碑通過二‧一三米,寬一‧六二米;祭桌長一‧五七米,寬○‧七四米,高○‧九六米。墓碑陰刻楷書:「皇明賜進士嘉議大夫光祿寺少卿前嘗鎮兵備按察使浙江提學副使虛台蔡先生暨配誥封淑人池氏墓」(池淑人是太常寺少卿池浴德長女,也就是禮部池顯方大姐)。墓前有半月形丹池,兩根六角形石望柱頂端坐獅已失,兩副石刻褒聯猶存:其一,立朝屹如山居鄉清如水真乾坤正氣能紹往開來為江南之夫子,宅心溫似玉接物煦似春堪砥柱末流使民思士仰稱斗北之一人。全聯五十二字,這樣長的華表輓聯所見不多。其二,識遠才閎持論每依名節,志芳行潔任事不避怨勞。聯首鐫「玉音」二字,標明是皇帝口賜的嘉聯,由上可以看出蔡獻臣遊宦的亮直氣質和居鄉的清白門風。

四、蔡謙光墓

蔡謙光(一五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一六三六年七月八日)是蔡獻臣長子,︽同安縣志︾與其弟甘光合列「人物錄‧文苑」;「蔡謙光字裒卿,邑諸生。蔡甘光字雨卿,恩貢生,俱少司寇獻臣子,並以詩名。謙光為詩,沖秀高華。甘光尤負奇筆,體數變後乃造沖淡,如涼風素娥,微風搖珮,父執何喬遠、蔡元履更以雄深進之。謙光著︽千雲齋集︾,甘光著︽恢齋集︾,舅氏池顯方均為之序。「以上看出,謙光、甘光兄弟詩歌,書法俱佳,而且得到父親執友何喬遠、蔡復一的提攜,使詩書更具深度。

蔡謙光墓在同安縣城之北里許的蔡厝山西麓,方首墓碑高一‧五五米,寬一‧三一米;石供桌長一‧五○米,寬○‧八四米,高○‧三四米。碑刻楷書:「明太學生裒卿蔡公暨配孺人林氏傅氏之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墓葬被盜,兩具棺木移出壙外,男女骸骨由蔡氏族人拾入陶缸重新葬入墓穴,以水泥封頂。一碣墓誌銘被東山村後亭蔡氏族人收回藏於蔡氏家廟。︽明故太學生蔡裒卿墓誌銘︾為黑頁巖質,高○‧八三米,寬○‧三九米,全文二十四行,滿行五十二字,由謙光母舅池顯方於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撰文,陳瑞(崇禎四年進士,刑部員外)篆額,蔡國光(金門平林人,崇禎七年進士)書丹。銘文表述:蔡氏「先世中州人,宋十有七郎者,贅浯洲平林,因家焉」,闡述金門與同安蔡氏的血緣關係。蔡謙光為十七世,少富文才,但機遇不佳,科場失意(名額限製),祗好放情山水,邀朋延衲,談禪賦詩,於縣城南郊千雲齋吟詩作畫,煎茗析疑。蔡謙光先娶參政林汝詔之女林氏(生於一五八六年一月十九日,卒於一六○四年九月三日),繼娶中丞傳鎮(嘉禾嶼人,嘉靖十一年進士)之孫女,但均無嗣,以弟甘光之子庠生齡為繼。齡娶貢生陳世忠(陽翟人,崇禎十五年與甘光同獲恩貢)之女。齡於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八月卒,亦無子息,祗好以甘孫嗣。據照管蔡復一故宅的蔡仙賜老人介紹,蔡謙光居前宅(即三郡知府陳健社里)妻家,現僅有一戶姓蔡人家,為謙光派裔。東山(原名山兜,相傳朱熹改今名)後亭村現有蔡氏村民七十多人,是為甘光派裔。村中蔡氏宗祠為二進建築,門對寶鎮山,前有魚池,長三十二米,寬十五米,引自汀溪隘頭的「大圳」(相傳蔡獻臣開引)流經池邊。祠堂前後進地平落差一米,各有五級台階。二進祖厝於一九九八年十月修葺,寬十五米,深十一米,寬敞明亮。神主龕原有蔡復一泥塑神像,文化大革命被毀,大門兩尊石獅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盜,令人扼腕。宗祠相傳為蔡獻臣父子所建,蔡復一的書室壺隱山房(又名東山草堂)也在東山之下。金門蔡氏在東山擁有不少的產業,以致尖仔山(即文公尖)和大礐山之間的山名也叫「蔡厝山」,足見明代蔡氏家族之顯赫。

明代金門蔡獻臣一門四代遺留同安,翔安的文物古蹟,是研究歷史上金門與同安「五緣文化」(即地緣、親緣、神緣、物緣、業緣)的實物資料,對於探討明代同安的家族遷徙,民居古建,墓葬製式,婚姻觀念等也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值得兩地民眾的關心和維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