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古代的石坊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648
字型大小:

同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建縣至今一千多年。歷史上的大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集美、翔安、海滄一部分及龍海角尾鎮等地,志稱「正簡流風,紫陽過化,海濱鄒魯,文教昌明」。古同安地靈人傑,人文史跡非常豐富,已經列入省、市、縣(區)之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蹟有五十七處(包括翔安區),而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有十五處。歷代遺留下來的石牌坊也是珍貴的文物之一,目前已有三座石牌坊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石坊原來是北方用兩根柱子架上一根橫樑的「衡門」,以後發展成為城市居民區之間的坊門,再由坊門衍變為衝天式牌坊。宋代以後,成為一種多柱、多間、多樓旌表風範的紀念建築物。旌表是封建社會為了教化社會,弘揚禮治,維護綱常倫理的一種獎勵辦法。這種獎勵的方式很多,有的是由朝廷賜給銀兩或布匹,有的是由地方官題贈匾額或詩章,而修造牌坊是一種比較隆重的表彰方式。每年各省由地方官府核實那些可以表彰的對象,然後逐級上報,由禮部統一匯總,題準後由地方官給銀三十兩建坊。

同安因為是朱熹「過化」之區,所以禮儀風行,成為「禮儀之邦」,因而歷史上的牌坊特別多。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邑之有坊表也,自宋丞相蘇公起,厥後紫陽過化,爰立朱子舊治坊。明以來屬有建豎,其間或以位,或以名,或以壽,俾千百載,下睹華表而知當年之盛事」,由此可見,樹立牌坊是為了表彰那些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先進人物」,給後人樹立良好榜樣,維護封建政權的「長治久安」,民國版的︽同安縣志︾收錄了八十二座石牌坊(不包括墓道坊),實際上不止這些,筆者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發現如五峰、澳頭等地的牌坊都沒有收入。如果加上金門十一座和廈門的十六座,那麼古同安的石牌坊將近一二○座。但現在同安、翔安境內,經筆者逐一核查倖存的石坊衹有二十四座。金門根據陳炳容先生的調查,也僅有顏氏節孝坊,一門三節坊,陳禎恩榮坊和邱良功母節孝坊幾座比較完好的牌坊。這些石坊的構造大體相同,一般都是由立柱支承檐樓的仿木結構,俗稱四柱三間。牌坊都是跨街建築,所以明間比較寬,可以讓馬車、轎子通過。整座牌坊可以分為三層,下層小額坊兩端浮雕龍首箍頭,箍首內浮雕雙龍搶珠圖,橫額鐫刻受旌表人名和立坊者結銜題名。次間花板有透空歷史人物故事圖。中層有蟠龍鏤空聖旨牌,表示「皇恩浩蕩」,頂層為五脊廡殿頂,脊首兩端為上翹蚩尾,中置葫蘆或火珠。宋明時期的牌坊比較簡樸,清代的牌坊比較華麗。按照牌坊的功能,大概可以分為政績坊、科舉坊、貞壽坊、節孝坊、墓道坊等幾種類型。下面分別就是現存的石牌坊作簡單的介紹。

一、政績坊

朝廷表彰政績顯著官員的牌坊,也叫名宦坊或官績坊。同安歷史上傑出的鄉賢名宦很多,受旌表而樹立牌坊的官員也不少。如明代為光祿寺少卿張暉(金門人)樹立的少卿坊和為通政使張苗樹立的太卿坊,還有「理學名宦」林希元的「文宗廷尉」坊,刑部侍郎洪朝選的「御史中丞」坊,浙江按察司副使劉存德的「三吳持斧兩越揚旌」坊等。但這些石坊已廢不存。現存宋代的石坊都不完整,衹有部分石構件。如宋代蘇頌的丞相坊,衹剩立柱和小額坊。告熹于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年)在小盈嶺樹立的「同民安」坊于清代雍正十二年倒塌,衹剩下「同民安」匾額和石坊的頂蓋,後爐街宋代連任漳州太守王南一的「兩科太守」坊也衹有立柱部件。現存比較完整的政績坊就是北門的「岳伯」,坊和頂溪頭的 「績光銅柱」坊,分別介紹如下:

一、紀念「三郡知府」陳健的「岳伯」坊。

這座石坊在同安城區北門內,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較大而且保存較好的明代正四品官員陳健的歷史文物。陳健(一四九一─一五六一)字時乾,號滄江,金門陽翟人。他是嘉靖五年同安縣唯一的文進士,登仕後先後任過江西南安、廣東廉州、廣西南寧的知府,所以志稱「三郡知府」。陳健為官清廉,「為政惟勤」,致仕後在家鄉也做了許多善事,例如倡修南院陳太傅祠,嘉靖二十三年在蓮花沃溪修築「滄江壩」,引水灌田,民受其惠。因此省、府、縣地方官為他奏請立坊。石坊建造于嘉靖二十一年,這座石坊的規模比「績光銅柱」坊小一些,但比所有的節孝坊大。通高有八米多,明間寬三米,次間寬一點三四米,明間小額坊兩面同鐫「嘉靖丙戍進士陳健」字樣。大額坊上坊名石兩側青草石鐫刻立坊者的結銜題名。小額坊上的花板和中層上的聖匾已失,上層屋脊兩端蚩尾,中間葫蘆。整座石坊造型莊重,裝飾簡樸,體現明代石坊的建築風格。石坊坊名為什麼稱「岳伯」?這是因為古代堯舜時候有四岳分掌四方的諸侯,周朝時又有方伯為諸侯之長,所以後來就用「岳伯」作為邊疆官吏的代稱。陳健任過南安、廉州、南寧三郡邊疆地方長官,所以用「岳伯」來表示他的官職。石坊「岳伯」背面兩字是「秋官」,這是因為唐代武則天以刑部為秋官,陳健中進士後初授刑部主事,所以也就有了「秋官」這個副名。

2、紀念施琅統一台灣的「績光銅柱」坊

這座石牌坊橫跨在頂溪頭章(州)泉(州)古驛道中,是目前廈門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石坊通高九米多,明間寬三點六米,次間寬一點二三米,是康熙五十六年為統一台灣做出巨大貢獻的施琅將軍樹立。

施琅(一六二七─一六九六)字尊侯,號琢公,是晉江衙口人。他原來是鄭成功部將,清順治八年五月歸清,十三年任同安副將,十八年任同安總兵官,他先後在同安有七年的活動時間,曾經在瑤頭大元殿、小西門朝元觀等地駐紮兵馬,還在同安自籌工料建造快船六十艘,從事與鄭成功的軍事對抗,為清廷效命,因而康熙元年被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這時候台灣的政權是由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掌管,但已是搖搖欲墜,如果沒有統一,很可能又會落在外國人手裡。但康熙皇帝對統一台灣問題起初也猶豫不決,後來在李光地、施琅的奏請下,康熙皇帝終於下定了統一台灣的決心。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帶領水陸官兵二萬多人自東山出發,在澎湖擊敗鄭軍統帥劉國軒,一舉解決了台灣統一問題。中秋佳節捷報傳到京城,龍顏大悅,隨即欽賜龍袍御衣並褒錫詩章,讚揚施琅統一台灣的功績。施琅逝世後,又受贈太子少傅,謚襄壯,榮寵有加,於是福建巡撫、學台、布政使、道、府、廳、縣等地方官員便為他建造這座永久性的石牌坊。

石坊匾額的「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是為施琅歌功頌德,而且都有一定的典故。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交阯,立銅柱以表功。康熙皇帝︽御製褒章︾又有讚其「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的詩句,這就是「績光銅柱」的含義。西晉羊祜任官時關心民瘼,深得民心,卒後百姓在他經常登游的峴山立碑紀念。這是歌頌施琅在統一台灣偉業中,像馬援那樣武績顯赫,像羊祜那樣緩懷遠近,值得後人永遠懷念。

二、科舉坊

  閩南許多宗祠門口都有成排的旗杆石,那是早時族人科舉成名的標誌,宗族子弟讀書中舉後,都要「豎旗拜祖」,還要在祠堂懸掛匾額,表示宗族的榮耀,也是對後生的一種勸進。國家對科舉成名的人樹坊旌表是一種莫大的恩榮。同安自有科舉以來,出過文武進士二二三人,明代有文探花林釬、會元、傳臚許獬,他們都是金門人;清代則出過會元武探花葉時茂(瑤頭人),但不是每個人都樹有牌坊。根據︽同安縣志)記載,為舉人、進士樹立牌坊祇有十六座,如明代舉人林啟、劉汝南的「解元坊」,李賢祐、張定的進士坊,進士謝昆和舉人謝復春的「伯仲聯芳」坊,進士張定、張鳳徵、張繼桂和舉人張宜、張文錄、張日益(都是金門籍)的「奕世科第」坊等。可惜這些石坊都已經廢除,現在祇有南門外岳口這座「鳳山鍾秀」石牌坊。

這座石坊建于明代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是廈門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牌坊,為明成化舉人洪敏而立。洪敏是金門鳳山西洪人,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舉人,任南京國子監助教。同安城東的九躍山又名鳳山,是孔廟的案山,山上建有象徵文筆的「文筆搭」,也叫魁星塔。鳳山東麓隋代建有天興寺。相傳這裡是風水寶地,宋代趙宋皇親趙叔霦入住同安時便在天興寺建告王城,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也在天興寺廢址上建住宅,洪敏的石坊也建在這裡,而且金門也有「鳳山」地名,說明同安與金門地靈人傑,科舉蟬聯。這座石坊也是橫跨漳(州)泉(州)古道,明間寬三點四米,次間寬一點三八米,圓形立柱前後夾以簽形夾板石,保存基本完好。石坊前後百米之內,還有記載明代抗倭事蹟的︽邑侯譚公功德碑︾和抗擊紅夷(荷蘭侵略者)的︽邑侯李公生祠碑記︾(俗稱「英雄碑」),這些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動的地方教材。而「鳳山鍾秀」坊與鋪前的節孝坊和頂溪頭的貞壽坊、甘露亭、龍泉井、東岳廟、義娘宮等文物古跡可以整合成一段古驛道旅遊線,讓人們從中領略古同安的歷史文化積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