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徑傳說
我們若從金門的山外往返金城,車行中央公路,中途會經過一個叫「小徑」的村落。小徑位處太武山麓,鄰近尚義機場,居金門島中心,不但是重要的軍事據點,更是金門幾條主要幹道的匯集處,為什不叫大徑,偏叫小徑呢?
我們專程去請教了村裡的老人,據老人說,二百多年前,「小徑」真的就叫「大徑」,而且還是金門島上開發較早的村落之一呢!
鼎盛時期,大徑村有近千戶的人家,範圍東起魯王墓,西至中蘭橋,北鄰現在太武山的國父銅像,整個太武山南麓幾乎全是民宅!為什麼隨著歲月的變遷,大徑卻變成了小徑呢?
「這其中的原由要從清代的金門名將邱良功談起!」拿著水煙填著煙絲的老人緩緩的說道。
「邱良功大人出生在小徑,死後也葬在小徑。因為他是受封『三等男爵,照例承襲』的大官,所以墓園的規模宏大,氣勢更是雄偉。邱大人的墓園坐北朝南,正前方有一座四柱三間二層的石造墓坊,橫額上鐫刻了邱大人一生的事績。」老人打著火,滿臉盡自負的榮耀。
「墓坊後左右兩旁各有一座石碑亭,裡面安置有嘉慶皇帝御置的神道碑,雕有櫃檯腳的方砆座。墓道兩側分列文武翁仲、石馬、石虎、石羊。村裡的小孩都把雕像當成遊樂場,在上頭爬上跳下的呢!」 老人吐了個煙圈微笑的說道。
「很好啊!這跟大徑變小徑有什麼關係?」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疑惑。
「但是,自從邱大人墓園落成後,就五穀欠收,人畜不安,年年飢荒。村民死的死,外遷的外遷。據說,就是墓前的石羊、石馬偷吃莊稼,才會五穀欠收;石虎會傷人畜,才會人畜不安。因此,大徑村民紛紛結伴『落番』去南洋討生活,也有許多人從陳坑(今成功)搖櫓出海去澎湖,留下的房舍沒人管理,久而久之就被蔓草掩蓋了,村落的範圍愈來愈小,大徑就是這樣變了小徑!」老人若有所思的說道,對大徑曾有的風華,仍存有婉惜。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小徑因為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建置有國軍的陸軍野戰師部,並設有野戰戲院及特約茶室(俗稱的軍中樂園、八三一)。因為阿兵哥洽公、休憩的需要,小徑衍生、發展了商店街。因為充滿商機,所以遷到小徑做生意人家愈來愈多,小徑又熱鬧、繁華了起來!
「可惜,後來因為師部裁撤及國軍精實案的執行,阿兵哥愈來愈少,生意人紛紛拉下鐵門,現今的小徑商街,比起全盛時期的繁華,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反倒是邱良功古墓,被文建會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每天載著觀光客前來憑弔的遊覽車,還替小徑帶來些許生氣!」老人熄了手上的水煙,撢了撢衣服上的灰塵,背著手落寞的走了。
大徑沒落成小徑,是因為邱大人的風水,還是人為的因素?十足是道費猜疑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