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門是我家

發布日期:
作者: 震撼。
點閱率:691

從民國十三年原為明鄭時期的內教場,興建了總共三十二幢櫛比鱗次的店屋起,歷經日本手的時陣、戰地政務、民國直至現在,期間的興衰起落,回首模範街一路走來的滄桑歷史,不啻是金門近代史的縮影,就如民國十七年台灣人吳添壽就是在模範街開設全縣第一家照相館一樣,留下口耳相傳的話題。

模範街與東門里是無法切割的,從中街、下街、觀音亭、石牌坊、巴剎與及模範街構成了一個繁榮的商業生活的臍帶,一度興隆熱鬧的模範街,隨著地區的建設與進步,巴剎拆毀移除了,隨後衛生院移往新市里,郵局遷往民生路,甚至最後遷走的金門縣政府,也帶走不少人潮,但模範街依然不改其浪慢的本色。其後「金城鎮形象圈」的設立,新興的行業又進駐了,觀光客如浪般一波波而來,還有穿梭不停的居民,未來若有計劃的執行「老街再生」,加上有利的招商與規劃特色商店,模範街的生命依然可以是多采多姿的。

帶動商機、服務卓著縣商會

位於模範街頂的是金門縣商會,金門縣商會成立於民國七年,於茲將近九十年,可以說是本縣職業社團中最早成立歷史最久的社團。民國十二年購得觀德堂(昭德宮)作為會址,並成立金門商業學校,作育英才,獎掖商業後進,傳習商業新知,貢獻特大。雖在日據時期業務一度停頓,商業一落千丈,但在歷屆理事長暨總幹事苦心經營擘畫之下,業務蒸蒸日上。縣商會曾一度為金門縣縣政府府址,民國四十九年十一月縣商會申請登記核發土地所有權狀,為金門東南西北四里商民所共有,權狀為金門縣政府(四六)字第二二二號。民國五十六年向台灣採購國旗(連桿)四百面,配購各商店,於各種節日懸掛,以示愛國之忱。民國五十七年設立本縣商業專用電話莒光交換機、、、等,以促進地區工商業繁榮,作政府與工商界之橋樑,面對新的消費對象與龐大的消費能力,展現蓬勃的朝氣,厥功甚偉。

本為全縣所公有的「昭德宮」(觀德堂),現在則屬城區四里共同管理,奉祀蘇、邱、朱、秦、、、等王爺,秦王爺則出巡在外,再待十二年才回宮中,統稱為「四王爺」,即蘇府四千歲,係前清武營供奉。最近一次改建後,樓下出租作為旅館之用,三樓兩旁則為商會和辦公處,中間廳堂則為「昭德宮」(觀德堂)。在附近的廟宇中「昭德宮」的香火相對顯得冷清多了,也許是「高高在上」上下樓梯對膜拜信徒非常不便,也只有作醮日和四月十二日時才有一點熱鬧的氣氛,平日早晚燒香添油及清掃的工作,也是落在負責管理「代天府」的蔡清標先生身上。

里民說:「四王爺」愛安靜;里民說:「四王爺」鎮住了地靈;里民說:「四王爺」是神衹,而「宮前祖厝後」皆不利人居,所以模範街總是有些許的冷清與寂寞,可愛的傳說故事,總是伴隨里民的生活傳唱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