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音壁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770
字型大小:

三月十五日「浯江夜話」專欄,楊樹清先生撰文︿古代緣﹀,第二段提及「水頭村六十三號,二落大厝加右護龍的中西合璧宅第,源於一九二五年,赴印尼經商的蔡開國、蔡清竹侄,匯銀圓返鄉,以清竹之父蔡開盛為名,一九三○年建成。」第四段文中寫到「蔡開盛之子蔡清竹(一八九八~一九七五),十六歲出鄉關,與叔叔蔡開國在印尼巴東經營土產買賣的『光大行』致富。」與史實不符。

「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是祖父蔡開國出洋經商、出資和伯祖父蔡開盛購料、監工,通力完成,其人生的願望,是庇護子孫們穩定的溫飽和無盡關懷的家。我身為蔡開國的孫子更需要做說明。「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是祖父蔡開國(一八八四~一九四一)於四十一歲(一九二五年)時,匯錢給家鄉的兄長開盛伯公建造,當時開盛伯公之子清竹堂伯父正值二十七歲,於祖父的商號「元盛」擔任會計,祖父經營煙草與甘密(gambier)等熱帶栽培業經銷而致富,時為荷蘭屬地的印尼,土產行銷歐洲利潤甚高,祖父於印尼蘇門達臘的中部巴雅公務(Payakumbuh)為集散地,另外在蘇門達臘中西部的城市港口巴東(Padang)有一門市作為經銷地,仍以「元盛」商號稱之,往返二地車程約六小時,並有火車相通。

清竹堂伯父於三十三歲時(一九三二年),祖父認為已至而立之年,鼓勵其另起爐灶,於是協助其於巴雅公務(Payakumbuh)「福德堂」對面經營土產雜貨,店名「長利有祥」,祖父在南洋視子侄如親生子照拂有加,此時金門的大厝已完工一年多了。祖父於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底返回家鄉,看見精緻華麗大厝加左護龍搭番仔樓矗立,門口本是土埕,回南洋後再匯款給開盛伯公建成花崗石埕之現貌。

據此說明堂伯父清竹與本古厝的興建關係甚小,至於出資匯款建厝更是微乎其微。此外,我手邊亦有數份古厝的地契文件署名蔡開盛、蔡開國,︿古代緣﹀於文中「以清竹之父蔡開盛為名,一九三○年建成」,實是錯誤的說法。

至於「光大行」又是另一件事,唐(華)人為了彼此的照應並做貨物的委託經銷成立「光大行」,是公司的名稱,總部設在巴達維雅(今之雅加達、唐人稱為巴城),到處都有設立分行,僑領將此當作照顧鄉親的連絡站,及生意通四海的管道,巴雅公務(Payakumbuh)的「光大行」就是寄於祖父的「元盛」商號之下,祖父一九四一年過世,才轉設至清竹堂伯的「長利有祥」店內,祖父在巴東(Padang)的「元盛」商號亦是「光大行」分號的設定地。

所以「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興建與「元盛」的繁榮密切相關,不是因為「光大行」的致富。

我在二○○四年一月到祖父的僑居地,印尼蘇門達臘的中部巴雅公務(Payakumbuh)及蘇門達臘中西部的城市港口巴東(Padang)實地踏查,採集了不少的史料證據和重要照片,祖父的故居與店屋今仍在,與族親們做深入的訪談,記錄下當時曾經和祖父共事的經過,再輔以佐證,詳細的資料內容,不妨參閱我協同許育鳴先生撰寫的︽金門前水頭63號傳統建築修護報告書~金門閩南厝番仔樓融合經典的建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