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中榮光耀寰宇─高四屆歡慶畢業五十週年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847
字型大小:

福建省立金門中學高中第四屆的校友,以組團回校參加校慶活動並捐獻基金,作為歡慶畢業五十週年的系列活動,這群早年登「花甲」,甚至身列「古稀」之林,且都「子孫滿堂」的老同學與他們的眷屬,興致勃勃地,將在九十六年的五月十八日校慶前夕,由各地返回金門,重溫五十年前多采多姿,又多災多難、多艱多苦的求學歲月,當天下午大家在「金瑞」重相逢、重相聚的相見歡,當晚由留在家鄉經營事業有成的許炳錫設宴款待老學長正式展開歡慶活動,大部份同學也由許炳錫接待安排在「金瑞」促膝夜談,半世紀人生的酸甜苦辣、跌跌撞撞、浮浮沉沉、坎坎坷坷、頭破血流的點點滴滴,與意氣風發、揚眉吐氣、睥睨群倫、服務奉獻、造福桑梓、堪可告慰師長與自己良心的歷歷心聲,必是共同的話題。十九日上午全體參加建校五十六週年校慶大會,捐獻母校基金,午間接受校友會歡宴,下午拜會福建省政府,祝賀主持省政十年有成的第五屆傑出學弟顏忠誠主席的豐碩政績,晚間由另一年輕優秀的十七屆小學弟李炷烽縣長歡宴這群老學長,並感謝學長們多年來對家鄉的貢獻與對縣政的支持、協助、鼓勵。二十日上午循「小三通」前往廈門(多數同學尚不曾「小三通」),到「南普陀」霑佛喜後,搭機直達北京,一償五十幾年前就立下「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插在紫禁城上」與「放馬長城外」的宏願,雖明知無旗可插,無馬可放,但過過乾癮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到此一遊,正可與某些人常掛在嘴邊的「捍衛國土」、「宣示主權」一副「阿Q」模樣相輝映。至少臨老結伴「入故宮」也是好事一樁。

高中第四屆畢業於四十六年七月,總共二十八人,是陽剛鼎盛的「和尚班」,四十年八月將私立金中中學與金東中學合併為福建省立金門中學第一次招考的初中一年級新生,六年的中學學程中,在學校的護掖、誘導下,小心翼翼又活力充沛地一同歷經初創期的適應歲月,也與高年級學長在熱烈參與建校行動中,體驗在校舍簡陋、設備欠缺、師資不足、經費困難、資源有限,艱困得非常「陽春」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如何成長、如何自助、如何自發、如何自勵、如何自己照顧自己。我們每一位同學在民國四十年深秋初冬的北風中,由司令官胡璉將軍帶領,加入校長傅亢、訓導主任鄔映雪及全體老師的行列,清晨六點時分從三公里外「山前」的山坡上扛石頭回學校築圍牆,現在母校大門兩側圍牆的每一塊石頭,都是金防部的長官、城區的公務員與全校師生每天肩扛回來的成品;學校週邊的每一株「木麻黃」也是全體同學辛苦挖穴、填土、栽植、澆水、保活、必須通過檢查確定「存活」才能了卻分配完成的「責任」;由學校往西走向「同安渡頭」路邊溝旁的「防空洞」是我們一鋤一鋤挖掘的;清晨,在新落成的「中正堂」前升旗後,全體同學到校門前廣場跑步,鄔主任在隊伍後面用棉大衣的腰帶催趕落後的同學,腰帶揮動的聲響仍令人心懾;中晚餐在中正堂兩側的走廊地板上以菜盆盛菜,六人一組蹲屈用餐,強勁的北風捲起陣陣沙塵,順勢地在我們的飯菜上「加料」,「戶神」(蠅)群聚爭食,「天拍天成」,竟沒有出現過消化不良、腸胃不適,或是什麼「生苦病痛」,現在閉眼,舊景重現,已分辨不出是何種滋味,只感謝「天公」痛惜,「好育好飼食百二」;當年,沒有電廠,沒有電燈,晚自習是每間教室分配一盞「煤氣燈」,光度有限,哪算是「照明」,恐怕是「驅暗」而已,奇怪,當時好像還沒有「四眼田雞」出現。受災受苦的孩子由來命大又命硬,看似不假。

四十三年的九月三日,對岸的中共砲兵像「食錯藥」起狂似的向大小金門猛烈轟擊,這就是「九三砲戰」,十一月十八日,廈門一帶又向金城地區發砲肆虐,不幸我們的老師劉照、羅莎、孫效鵬及同學黃成本中彈殉難,老師戴何樸重傷,全校一片哀傷,政府已感校區完全在共軍的有效射程之內,金門子弟不能無辜平白犧牲,為師生的安全,毅然遷校,在陳坑闢建新校舍,這時的高四屆正是高中一年級,新任校長易希鎬銳意辦好,除要求全體教職員工悉心照護同學外,推廣學生榮譽運動、建立學生榮譽制度,培養同學的自動、自發、自治、自制、自省的觀念,一切以榮譽為第一,生活不反常、行動不犯規、考試不作弊,每班派代表一人組成「學生榮譽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為高四屆的黃水慶,第二任主任委員是高五屆的黃廷川,本人則接第三任,推行幾年來,師生們倒是人人以有「榮譽」為無上的「榮譽」,對金門子弟的人格成長是不可磨滅的貢獻,五十年來,我們這一班都能視「榮譽」為第二生命。我們四十六年畢業,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十月全校遷台,高六屆以後各班分配到台灣各中學借讀,又是金門子弟在苦難中成長的磨練、考驗與無情的折磨。回首來時路,我們何其不幸,又何其萬幸,因為我們都或多、或少,為國家、社會擔負責任,作出貢獻。

陳坑階段的師資都是一流的,套句大陸的口語:都是「高水平」,只是員額不足,由軍中的優秀軍官兼任,記得國文的王大鵬、蔡乃涵、董仁慶,英文的葉華成、左祖耀,數學的許永燮,地理的康天元,理化的朱永福,教務主任周建齡,訓導主任劉先疇,事務主任劉代耕,教官謝逢源,童軍郭冷塵,體育鄒惠湘等等,至今仍令我們念念不忘。

在學校,榮譽委員會的幹部發揮自治的領導功能,從晚自習、寢室、採買、監廚、校園整潔、違規糾正、練歌舞、排話劇、辦晚會、軍中服務、年節勞軍、參加戰鬥訓練,甚至組團到台灣農村服務,「八二三」砲戰前夕,金門局勢緊張,國防部還派專機運送他們以「夜航」飛回金門,當時是初中部的張碧淑、顏華威、倪雪飛,恐怕還難以忘懷。

金門高中前幾屆因為受「日本鬼子」竊據金門八年的殘害,幾乎都是「失齡」的「超齡」學生,又碰上「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一連串兵燹災禍,還好,「天公痛好人」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天佑金門」,應了『屆有賢人出』的歷史鐵則,「賢人」、「傑人」、「達人」、「能人」倒是不少,高一屆的盧錫銘、葉耿漢、林樺、顏寰威;高二屆的吳金贊、蔡世炎、許榮輝、許文鉅、陳宗敏、李增榮;高三屆的謝炳南、陳文達、張天民;高五屆的顏忠誠、黃廷川、蘇星輝、歐陽顏生、呂永美、李文硯、黃聰山以及中途轉學台灣的美國普度大學哲學博士數學大師許乃紅教授;高六屆的黃武仁、楊忠全、陳家欣、蔡繼堯。

我們高四屆的二十八條「好漢」中,說「優秀」其實並不怎麼高段,說「傑出」也不怎樣高明,林朝文、吳民生進台大,李金塔、倪國榮進政大,張成泰、洪福壽進成大,葉梓安、蔡永堅進興大,顏達理、唐敏智進法商,張國興入軍校,張少民由僑大轉政大,其他的一出校門就先教幾天書,然後各奔前程,各就所業,以後的歲月是吃苦就是吃補,挫折就是成功、吃虧就是受益、頭破血流、滿頭是、灰頭灰臉、傷痕累累、有雄心、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有用心的,總是毫不回頭地向前走,風雨再大,總會歇息;雷電再急,總會停止;陰霾再厚,總會見日;就是遍體鱗傷,也有癒合的一天,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我們從成長、成熟、成就、一步步向成功邁進,結果,高四屆的我們有醫師、工程師、教師、工商企業領導人、社會服務負責人,也算是「菁英」吧!

吳民生是國內外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朝文是傑出工程師、張邦育是航運領航者、幾家公司負責人、許炳錫、連榮輝、倪國榮、許清聰從商有成,李金塔、許金龍是黨的「領導」、葉梓安是銀行經理、張成泰金電公司總經理、黃水慶電信局長、顏達理郵政局長、顏長裕長居新加坡、唐敏智、李友漢是校長、洪福壽、蔡永堅、許鎮土、薛天佑、蕭福平、蔡錫忍是師表,張少民負責文化部門,個人在金門家鄉服務二十八年後,七十五年奉命「上調」台灣,在總公司負責十萬義工的連繫服務,二十年之間走遍台澎金馬,也曾到南沙群島,並與義工伙伴訪問美、加、英、法、義、瑞、日、韓、菲、緬、新、泰、馬、港、澳,此次歡慶畢業五十週年,能追隨「資深學長」上北京,老懷已滿、老心已足。

有幸與母校五十六年身影相隨,高中第四屆全體畢業同學,同沐浩蕩師恩,永銘難忘,且見證母校從併校、建校、遷校、歇校、復校、由完全中學到高級中學、到增班擴校—漁撈、農科、汽修、電子、職業部,由省立到國立、發揮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住校)的多元功能,又欣見母校升學率(雖說升學率不是辦學的唯一核心目標,但卻是具體的指標)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今日放眼望去,盡是金中桃李,且很大的部份已是國家的棟樑之材,我們雖不以目前的成就為傲,但我們內心共同吶喊的是「母校!我們永遠以您為榮!」正是:金中榮光耀寰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