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過年談年俗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2,783
字型大小:

今年時值金鼠年,金臺兩地的年俗都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的說法。民間歲時節令原有調節生活作息之用,從除夕到初二連續忙碌三天之後,初三就休息一天。初三俗稱「赤狗日」,是諸事不宜的日子,因此可以「睏到飽」。此外,民間習俗初三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

台灣民間流傳著一首「新年歌」,將正月間的行事以歌謠方式逐日記載下來,內容如下:「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折燈棚。」

在閩南地區,亦有一首《新年歌》,歌詞是:「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明顯有其用字遣詞的差別。個人因負責撰述《臺北市志》中《學藝志》裡「大眾文化篇」的民俗節慶,得以有系統整理有關年節習俗,特摘述精彩內容,以因應讀者過年的氣氛。以下是年俗中最為普遍性的說法與作為:

1.尾牙與送神:

閩南人年俗自農曆十二月即開始忙著各種準備工作,中國習俗在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臺灣則無此年俗,而是在四月初八「佛祖生」之日吃甜粥。閩臺習俗冬至吃湯圓表示多一歲,並確認來年田園土地租約,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決定員工去留,二十四日則舉行「送神」儀式。

2.辦年貨:

大凡民間節慶都離不開大吃大喝,平日粗茶淡飯將就度日,每到年節就會準備豐盛的食物大飽口福,而過年是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當然有最多的年節食俗。這些食料一般稱為「年貨」,民間則稱「南北貨」,意即各種食品貨物之意。

臺灣各地均有年貨大街,其中規模最大的如臺北市迪化街,都在過年前夕,匯集各種南北貨供民眾採購。這些年節物品包括各類乾貨、糕餅甜點、粿類、醃製肉品、水果、花卉等,且每一種物品都具有象徵意義。

過年必備糕餅甜點有:糕仔,代表步步高昇,因糕與臺語「高」諧音,以紅紙包成扁長型,放在神桌上香爐前,自除夕到初五每天祭神時疊上一塊,愈堆愈高意謂「步步高升」。過年食俗的粿類種類最多,其中「甜粿」、「發粿」、「菜頭粿」是必備食品。甜粿(年糕)在中國是象徵年年高昇,台灣則代表「甜甜好過年」,「粿」與「過」諧音,象徵「年年好過」之意。

過年應景的水果、花卉也都具有象徵意義。其中柑橘代表「甘美、吉利」;鳳梨代表「旺旺來」;棗子、金棗的棗與「好」諧音,象徵「一切美好」;龍眼乾俗稱「福肉」,象徵福氣。年節花卉以桔樹、金棗樹、黃金樹最普遍,象徵吉利、美好、發財,此外「銀柳」與「銀兩」諧音,也頗受歡迎,銀柳插入花瓶之前需將花蕊外殼剝下,稱為「剝銀柳會得銀兩」。

3.貼春聯與掛門錢:

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意謂「舊歲至此夕而除」,金門民間俗稱為「二九暝」。臺灣年俗除夕中午要祭拜「地基主」,所謂地基主是指房屋、土地原來的主人,漢人自唐山過臺灣,佔據平埔族人的土地田園,且在居住之前住宅土地或曾隸屬不同主人,因此必需對原來擁有土地、房舍的先人表示感恩之意。

除夕當天家家戶戶也要換貼新春聯。春聯源自古代的「桃符」,泉州移民地區則有貼門簽(門錢)之俗,以五張花邊剪紙貼在門楣上,稱為「五福紙」象徵「五福臨門」。此習俗源自宋代,大陸稱為「掛門錢」代表祈福。閩臺民俗守喪期間過年不得貼春聯,有些地區則改貼綠色(父喪)、黃色(母喪)門聯,文字內容則為思親盡孝之辭句。

4.祭祖與圍爐:

除夕傍晚要舉行年終最重要的一次祭祖儀式,除準備各種豐盛祭品之外,神桌上也供奉甜粿、發粿、糕仔、花生等甜點,且神明祖先神位旁各放置兩個發粿或兩碗米飯上插一支紙糊的春花,俗稱「飯春花」,「春」閩南語與「剩餘」諧音,象徵「米飯有春」或「發財有春」,意即「年年有餘」。此外也會在神桌上疊放一堆柑橘,代表來年美好吉利之事成堆而來。

祭祖之後便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頓晚餐,華人稱為「年夜飯」或「團圓飯」,閩臺地區稱「圍爐」,因早期民間除夕夜在餐桌上放火鍋爐,家人圍著火爐聚餐之故。火爐呈圓型代表團圓,爐中以火炭作燃料取其「生炭」(生生不息)和「愈燒愈旺」之意。泉州籍南安移民地區還保存有「跳火盆」的習俗,即在圍爐之後取出火爐讓家中男子,從上方跨越,並唸道:「跳乎過,富昧退」,「跳過火,家伙旺」等吉祥話。

5.長年菜與好彩頭:

閩臺民間圍爐必吃的菜餚就是「長年菜」,象徵長命百歲,其中北部地區長年菜是「芥菜」,而南部地區的長年菜則是「帶根的菠菜」,吃長年菜時要整葉吞食不可切斷,才能長命百歲。圍爐菜餚尚有吃雞「起家」、吃魚丸、肉丸會「大團圓」、吃豆乾會「升官」、吃菜頭「好彩頭」等食俗,而華人地區均以吃魚象徵「年年有餘」,都以「飯春花」和「行春」象徵年年有餘。

6.守歲與壓歲錢:

除夕夜「守歲」習俗自晉代已流傳,晉周處《風土記》言「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原為迎接新年之意,唐宋以降守歲之風更盛,且增加守歲可添壽之說。一般民間也有「廿九暝」愈晚睡父母愈長壽之俗信,中國古代守歲時在遊戲聊天或吃零食,閩臺民間守歲常在賭錢,過年賭博已成普遍的現象。

「守歲」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直至午夜12點一到「開正」,紛紛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含有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

俗語說:「大人煩惱沒錢,囝仔歡喜過年。」意謂大人煩惱過年的大筆開銷,小孩則高興有壓歲錢可拿。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原為「壓制邪祟」之意,原是將金錢放置在床腳或枕邊以賄賂妖魔鬼怪免受侵害,至今已成為長輩贈予晚輩祝福之用。壓歲錢有些地方則稱「壓年錢」,有祝福之意。

7.拜天公與搶頭香:

臺灣北部地區在初一零時「拜天公」,中部地區則在除夕午夜拜天公,南部地區與金門則至初九天公生當天才拜天公。但全國各地均在午夜十二點燃放鞭炮「迎新正」。臺北行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廟宇也在十二點開廟門,供民眾「搶頭香」,所謂搶頭香就是搶插第一柱香,搶得頭香神明將「優先」完成信徒的心願。許多寺廟也在此時舉行「抽公籤」,為各行各業占卜今年運勢。

8.掃塵與過年: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民間遵行多項習俗。在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掃塵」亦有稱「掃舍」,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有破舊立新之意;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

農曆12月29日即「小過年」當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及「年畫」,藉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討喜之意。除此之外,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接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玉皇大帝等習俗。

9.開市與接神:

初四早上公司行號都舉行「開市」,一般都在公司、工廠門口擺設供桌祭拜,並燃放鞭炮開工,但通常並沒有真正工作,而是同事聚餐、喝春酒。初四傍晚民間舉行「接神」,迎接諸神返回家中。所謂「送神早、接神晚」,為了讓眾神充分享受假期,因此「接神」都選在黃昏之後,接神仍需焚燒「雲馬」作為神明的交通工具以利神明回到人間。

俗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是指初五是過年活動的截止日,年假到此為止。與新年假期區隔,不再受禁忌、禮俗限制。初六挹肥意謂農民要挑水肥澆菜,恢復農事,不要再沉溺過年期間的狂歡享樂。

10.行春:

過年期間祭祀繁多,從除夕到初五,每天都要祭拜神明、祖先,過年期間也要到各廟寺「行春」拜拜,初九天公生、十五元宵節都要祭祀,因此各種祭祀用品如金銀紙、香燭、鞭炮,也是必採購用品。

總之,臺灣的民俗節慶,乃源自閩南、客家等祖籍省份,依農曆而作自然節氣之配置,具有傳統農業社會之生活節奏,其間含有許多地方神明與鄉土神祇之祭典,成為歲時民俗之來源。自古以來,節慶的形成皆與常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都具有「消災」、「祈福」、「紀念」、「團圓」等人倫特性,凸顯出人們對祖先的虔心感恩與敬天法祖的傳統美德。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