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愛上北海道(五之五)

發布日期:
作者: 沐思。
點閱率:497
字型大小:

洞爺湖溫泉

平坦的國道公路上,遊覽車不急不緩地向前行駛。沿途,一大片、一大片的大草原、農田、綠樹。其中,還不時出現幾棟歐式屋舍,點綴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農田及大草原上。遠處,更有內浦灣碧藍的海水,一路相伴。原來單調的行車旅途,有了這些美麗的畫面,讓我居然了無睡意的,一路精神抖擻。

途中,車子在長萬部港都約莫停留了二十分鐘。長萬部,是一個以螃蟹著名的港都。沿著日本國道公路兩旁的街道上,我們清楚看到許多商家的「螃蟹」招牌。車子加油的同時,我們就在加油站旁的一間超市市場,一邊等候、一邊看超市內,琳瑯滿目的各類商品。北海道的許多著名商品,在這個大超市內,大致上都有。各類大大小小的——魚干,不同產地、大小不同包裝的——昆布。各類牛奶糖、巧克力、餅乾,還有各具造型的薰衣草用品——枕頭、抱枕、香包,應有盡有。當然,其中最能吸引眾人目光的,大概是冷凍櫃裡,幾隻碩大的北海道「帝王蟹」了。看看標價,許多人都不覺為之瞠目結舌。因為,換算一下台幣,一包裝的兩大隻蟹腳,居然要價台幣兩千元左右!

在大伙兒逛過「□□市場」後,二十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車子加滿了油,我們也和長萬部港都說了聲:「再見」。緊接著的行程,原本是——昭和新山,領隊特地先帶我們前往行程沒有安排的——有珠山。高七百二十五公尺的有珠山,就位在昭和新山的對面。據說,在昭和新山形成之後,有珠山也因而起了的變化。不僅噴出熔岩,還形成了三座高度差不多的小山,就是現在被稱為——有珠山、有有珠及小珠山。

現在的有珠山,還是一座眠火山。因此,經常有白白的噴氣冒出地面。我們沒有直接登上有珠山,只在車子行經的國道公路旁,倚著路邊草地上長長的柵欄,遙望不遠處的有珠山一帶。陣陣白色噴氣,不時在高低起伏的山勢中,向上飛揚。雖然,四周光禿的山景不少,但陣陣地熱白煙,隨著微風的方向,沿著山坡的走勢緩緩地飄著。在背後一大片綠樹的映襯下,濃綠中輕輕飄揚而起的雪白雲煙,看起來格外清楚。不過,這種「地熱白煙」,陽明山的小油坑地熱景觀,感覺上更為壯觀。多年前,有一次帶學生赴台參加「科學之旅」,就曾經去過。記得那時,看到附近地面一些滾燙的小坑洞,蒸騰的熱氣不斷往外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腳踩的地面,竟是火山活動過的地帶。當時,還有其他遊客就在其中煮起——溫泉蛋。

小油坑,是台灣觀察地熱景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地熱蒸發所吹散的熱氣,在四周環伺的山壁前,居然呈現出風起雲湧的氣勢。看起來,頗為奇特壯麗。不同於有珠山的,還有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硫磺味。那一次去的時候,是在四月份春假的暮春時節,又適逢在低氣壓的陰雨天。因此,硫氣噴發後形成的雲霧之氣,極為壯觀也更具規模。而且,我們又有機會直接走到地熱帶,在最近的距離看不遠處的山壁前,白色煙霧不斷揚起的陣陣地熱景觀。感覺上,整個小油坑地熱景觀,真的如同一個大自然的造雲工廠。白色煙霧隨風揚起,同時也把硫磺的味道散播得更廣、也更遠。

有珠山最後一次火山爆發,是在2000年三月。當時,不僅當地的纜車被攤毀,厚厚的火山灰更攏上洞爺湖溫泉。現在,整個復原工作聽說已大致完成。而且,還修築了旅遊步道,提供遊客們參觀之用。因此,在這些旅遊步道上,可以近距離地看到當時大規模火山爆發時,一些被折斷的電線桿、沈入沼中的住家及車輛等等。雖然,我們行程沒有安排這個特殊的景點,有點遺憾。不過,可以遠遠地欣賞有珠山的地熱景觀,看陣陣如雲霧般的白色輕煙,裊裊地飛向半空中,也算不虛此行了。臨上車前,我遠遠看到一些穿著制服的學生,正沿著山坡的旅遊步道,向上步行。也許,下午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在那裡煮幾個「溫泉蛋」呢!

有珠山的地熱景觀,我們只能從遠處去眺望。下一站的——昭和新山,我們就比較近距離地,只隔著一條大馬路,就在一處商店前的大廣場上,也有較充裕的時間欣賞它的奇特地質景觀了。

昭和新山,面積比想像中的小,高度也沒有想像中的高。它是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火山爆發後所隆起的一座小山丘。原本,山的高度不過才270公尺。後來,幾經地殼不斷地活動,山的高度便一天一天增高。現在,它居然已有402公尺高。山頂,紅褐色的岩石表面,還不斷地在冒著白煙,只是不見任何綠色植物。山丘上紅褐色的岩石、陣陣噴出的地熱白煙,與山下四周圍繞的蒼翠綠樹,相映成趣,形成另一種別具特色的地質景觀。我望著矗立在眼前,這座光禿呈紅褐色的小山丘,心想:「昭和新山」的名字取得真好。因為,它至今仍是一座不斷在成長的「新山」。

不知道是我們到的時間,稍嫌晚了些。或是,已過了當地旅遊的時段。昭和新山前,寬廣的大馬路上、遼闊的廣場上,除了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異國遊客外,不見任何人影。空曠的大地,唯獨群樹周繞著新山,一片清新之景,格外令人覺得幽靜宜人。傍晚時分,遠處山頭,夕陽已漸隱去。昭和新山前的大馬路上,但見旁邊廣場停放的一、兩部遊覽車外,往來的車輛並不多。蒼翠的林木,在山腳下沿著大馬路,一路整齊地排列著。我們在廣場前,迎著向晚的微風,靜靜地欣賞就矗立在馬路對面的——昭和新山。大自然之造景,新奇處實在不是我們所能預料。沒想到,一場地震所隆起的小山丘,事隔大半世紀以上的時間了,如今紅褐色的岩石表面,依然還持續噴出陣陣地熱白煙。為了不辜負眼前的奇特美景,大伙兒群聚在昭和新山前,拍下這難得一見的新奇畫面,也留下一起出遊的第一張團體照。

昭和新山之後,車子朝位於內浦灣的——洞爺湖,繼續載著我們一路向北行。因此,我們後面的幾個行程,由於位置愈來愈偏北,氣溫上自然是一天比一天、一個景點比一個景點,更冷了許多。

洞爺湖,是日本的第三大湖,位於新千歲機場南方,大約一百二十公里的地方。周長四十三公里的洞爺湖,是火山噴火而形成的美麗湖泊。湖的北邊,聳立著著名的羊蹄山。當我們的車子,在洞爺湖畔行駛時,領隊便指著湖中較遠處的一座呈三角錐形的美麗山巒,告訴我們——那就是羊蹄山。湖的南邊,就是我們才剛見過的有珠山。湖畔,有著名的洞爺湖溫泉。因此,沿著洞爺湖畔,我們看到相當多的——可以欣賞整個湖光山色的室內溫泉、露天溫泉飯店。當晚,我們就是在洞爺湖畔,一個可以泡湯、可以賞景的溫泉「觀光Hotel」住宿。

抵達洞爺湖溫泉飯店後,白天的行程雖告一段落,但晚上的活動卻正要開始。相較於函館湯之川的平成館,我們當晚住的洞爺湖觀光Hotel,是稍微老舊了些。不過,一樣是具有日本傳統住家特色的——榻榻米,讓人一踏入住房內,就想趟下好好休息。不過,領隊要大家趁著天色還沒全暗,要我們先在飯店內的露天溫泉泡湯,順便欣賞一下洞爺湖畔,傍晚的黃昏美景。看來,前一個晚上未能過足泡湯之樂的同伴,這回可以了無遺憾了。因為,旅館內還有洞爺湖溫泉。而且,又多了一種選擇——可以賞景的露天溫泉。

泡過湯後,就是用餐時間。晚餐,是每個人一份的日式料理全餐。用餐時,大伙兒都穿上日本傳統的和服,看起來和當地的日本居民,實在沒什麼兩樣。對於常去日本旅遊的人而言,穿和服、品嚐日式料理,應該不會覺得陌生。這是許多團體旅遊,常有的安排。也許如此,才可以真正感受到,日本傳統和服的穿著與飲食文化的特色。

小小的餐桌,日式料理常用的餐盤上,擺放著一些「小而美」的日式料理,炸蝦及幾樣「刺身(生魚片),是較讓眾人喜歡的。餐盤旁,還有一顆紅得誘人垂涎的蘋果、一小碗日式拉麵及一小籠的鹹飯。品嚐美食的同時,同伴中有許多歌唱高手,陸續上台為大家唱歌助興。餐會上,有了這些優美動人的歌聲,熱鬧的氣氛,隨即洋溢在整個榻榻米的大餐堂內。當晚,最讓我感動的是,領隊還用心的為我們這一團的「十月壽星」,買了大蛋糕慶生,又準備了一份小小的禮品。恰巧也是十月生日的我,聽同伴們高聲唱著生日快樂歌,從局長、領隊手中接過蛋糕及禮品,內心的感動至今仍未忘懷。

餐後,稍作一番休息,便又是另一個特別的活動,欣賞洞爺湖的——水上煙火秀。有人選擇在室內,透過大玻璃窗看。我們則從飯店旁的大馬路斜坡,往下大約步行了兩、三分,直接到達洞爺湖畔的棧橋和碼頭欣賞。夜晚的洞爺湖,一片幽靜。湖面上,水波映著遠近的點點燈光,閃爍著迷人的夜景。我們站在湖畔,寒風陣陣襲來,真有點抵擋不住的寒冬氣息。難怪有些人經不起寒意,連出來室外湖畔看煙火都不敢了。

煙火秀,在晚上八點半準時開始,一直燃放到九點鐘。從遠處的水面上,一路由左至右的持續燃放著。一陣一陣的煙火,在水面上一浮現,隨即衝向黑夜裡的高空,瞬間如火樹銀花般地,綻放著美麗動人、燦爛奪目的彩光,點亮了洞爺湖的夜晚,也照亮了整個遼闊的夜空。煙火秀的響聲,陸續在湖畔響著,也陸續吸引著前來湖畔觀賞的人潮。冷風,從湖面上徐徐吹來。夜,愈晚愈冷。夜空中的煙火,愈後面愈見燦爛亮麗。沒想到,遠道而來的我們,居然可以在日本這麼遙遠的國度,在這個充滿北國風情的——北海道天空,欣賞到如此迷人、如此耀眼的煙火秀。而我,十月的生日,居然是在美麗的洞爺湖畔,在一片火樹銀花的璀燦炫麗煙火中,迎接生命的另一段旅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