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對金馬離島觀光的想像

發布日期:
作者: 顏艾琳。
點閱率:988
字型大小:

去年2007,我為了帶孩子到金門常住二十天,孩子剛考完期末考,我就向學校老師請假。

當我告訴他原因時,已經三十多歲的導師驚訝地問:「金門開放台灣人去觀光了嗎?」反過來是我更大的訝異,「金馬已經解嚴開放十幾年了喲!」我才知道台灣還有許多人對金、馬的資訊,簡直就是「鎖島」狀態。那麼多次的媒體專題報導、旅遊介紹、書籍出版,可是兩千三百萬人口對金馬的認知,仍是這樣陌生;離譜的是,在我眼前的還是一位國小老師………

記得我在民國81年大三時選修台灣史,讀到某本書中有關自由中國的復興基地,「………反共基地一共有兩省,台灣省與福建省………」當時我嚇了一跳,自由中國不是只有「台澎金馬一個台灣省」而已嗎?於是再看下去,原來金、馬兩縣在地理上乃隸屬福建省,那時我才稍稍了解金馬的地理定位。金馬兩縣一直到1992年解嚴開放,至今已經十六年,從戰地、小三通的樞紐、離島觀光、博奕特區、減免稅的過境運輸碼頭、乃至自然生態淨土、閩南閩北的環境與風俗保留………好像每一次針對兩縣的新地位討論,都引起人們很大的幻想與期待,卻也一次次地落空。尤其台灣政府將金馬作為冷戰時的第一屏障,之後卻未能有一套好的地方發展措施,留住當地人文資產與經濟發展,加上小三通單方向地通向大陸,將台灣錢流往內地,金馬不過是中介站,居民連過路商機都沒有賺到,必然引發金馬居民的憤怨。

金馬到底該如何面向比較遠的台灣、跟比較近的對岸,並且以自己面貌清晰的魅力來吸引兩岸人潮呢?我不是居民,無法以在地者的角度來思考,卻能在保持距離之內或之外,就一個旅遊者的實際面、或藝文創作者的浪漫來提供一些想法。

首先台灣人民普遍對金馬的認知不足。譬如許多人都以為金馬是連在一起的列島,不明瞭金門跟台灣在緯度上同屬「閩南」地區,金門鄰近福建南方的廈門市;而馬祖屬「閩北」,對門是福建的北方大城市福州跟馬尾港。因此在地理文化上,應加強閩南與閩北這兩種不同背景的包裝,增加「異地風情」。有了差異,才有在旅客上提供心理上的特殊感受。不然,金門、馬祖、綠島、澎湖都被類定為離島度假,那又有什麼值得看的?

常聽金馬人抱怨說,「我們的資源有限,島小、離台灣遠、特色無法突顯、不夠有觀光吸引力。」但我們從世界上觀光勝地來研究個案,許多特色都是從本身的「有限」,挖掘出「無限」商機。我的建議是,除了突出閩南閩北的人文,也應對本身具備的自然景觀,給以浪漫的情境宣傳。像馬祖的芹壁、牛角村落等處,就打出「希臘的天空,非常近」強調那邊的岩石、海天一線的藍色層次。而金門、馬祖觀光局要在已有的主題上(風獅爺、花蛤、生態、磯釣、婚紗拍攝、民宿),再去延展出相關的服務產能。以我在金門、馬祖旅遊的經驗,有一點是絕對要加強的——飲食的服務。這點是絕對、一定、最需要想辦法改善的。

觀光業者與民宿經營者,目前都以短暫停留的遊客為服務大宗,但長久發展下來,不僅要忙著擴展客源、浪費物資、耗神耗力,對維持服務品質、結合週邊人脈物資以便開發服務項目,反而變成難事。國軍逐年減少駐地之後,金馬小村落中的餐飲店也都消失了,一些因應當時需要的「戰地飲食」難道就變成人間蒸發嗎?而不論短期過客、長期租留的人,在金馬民宿唯一不方便的就是——不容易在當地吃到具有特色的飲食。除了金門水頭有一家「金水頭小吃店」、馬祖芹壁有附設餐廳、金寧的「微風海戀」兼具住宿、中西餐廳、自行設有海邊活動………等少數較便利旅客全方位服務的經營,其他大多民宿只提供一些基本點心、茶水,錯失讓旅客藉由飲食來了解地方產業,跟增加消費與提供工作的機會。

像我到金門不下四十次了,卻對一種閩南喜餅「八寶芋泥喜餅」念念不忘;因為很罕吃到,而且雖然吃過不同家製作的,卻只對某次官方宴請時提供的某一家口味,演變成嚴重的味覺鄉愁!那是只有在無意中才能重逢的味道了——打聽不到製作的店家、只有金門老饕才能預定到的功夫料理,當然變成一生的懸念了………金門現在一堆貢糖、海鮮醬料的品牌開發,連獨家的「高坑」牛肉乾,近年也出現「良金」等競爭者。像如此同質性的產品開發,應該盡量避免,反倒是金馬在地的傳統糕點、小吃,不見有人發揚光大。如果有人專門製作行銷這個八寶芋泥喜餅,會不會像台北士林的郭源益糕餅一樣,由於風味獨家特殊,變成金門頂尖招牌的又一名產?這就是可以純在地品牌、限量量產、走復古懷舊路線、結合現代化管理環境、手工製作保留古風、打出獨門生意的「觀光資產」呀。

什麼是「有限觀光裡的黃金跟鑽石」?當然就屬限當地生產與銷售的觀光行銷方法。日本是實施「有限 / 限量」觀光產業最徹底的範例。我在北海道旅遊時,導遊就說了:「你在這地方如果沒買昆布公仔、吊飾,下一站就沒了。」同樣的,下一站是以傳說的「土鬼」來發展觀光形象,當地所有的商品皆以「土鬼」延伸為祈福袋、衣服、飾品等物。同團的小女生有一站睡過頭,沒買到「天使魚」作成的手機吊飾跟手鍊,離開到三十公里之外的景點,怎麼樣就是沒有天使魚的產品了。是的,日本人將觀光產業做到「離開,就沒有」、「你只能再來一趟」的絕對地步。金馬應該朝向這點去思考。因為絕對的文化差異、限量的生產、加上好的設計,才能有以下的觀光產值:

1.離開以後對當地的懸念,買不到或吃不到的遺憾,造成他們一再回來旅遊跟消費。

2.因限量而相對提高售價,對購買者才有保值跟珍藏意義。

3.好的當地紀念品才足以讓人拿出來炫耀;因此發展「具有特別含意的紀念品」可增加許多意想不到的價值,它或能是造成口口相傳的媒介、爭相買回去收藏跟送禮的實惠消費品。

4.提升在地相關產業、社區營造的常續企劃、各種人才的留駐、參與投入在地產業。

5.強調限量精品,可以在當時造成新聞、或作為一系列觀光活動的啟動火車頭,甚至有些會成為多年之後的收藏拍賣物品。只有「限量精品」才能在時間點的近處發生「爆發力」,而在遠點產生「影響力」,因有保值效果,人人搶手。

以上都是以「有限」資源,來換取一如黃金般的價值、鑽石恆久遠的時間觀點。

2008年一月底時,我協助「台灣飲食文化協會」辦了一場「金門閩南與馬祖閩北的飲食差異」,與會者來自各界卓越人士,有理事長焦桐、作家陳祖彥、鳳來儀藝術公關總經理田瑩、中研院研究員楊小濱、元智大學李翠瑛教授、飲食雜誌主編賴佳昀、美食詩人紫鵑、台北科大藝文中心主任曹筱玥、荒野協會「馬祖津沙專案」的淑媛、俊銘等十餘人,除了我是金門媳婦以外,也邀請了來自馬祖牛角村的曹爾莊先生一家,針對馬祖閩北飲食的特殊作了一番介紹。以下我整理座談內容,提供給大家作為「有限特色」的無限創意思考:

上述與會者對金馬飲食的特殊性,抱有很大的研發想法,相關官方人員跟食品業者們,是否能從上面資料提到些啟發呢?

而針對自然景觀跟建築,金門有閩南式的宅院、中西合併的洋樓;馬祖列島有閩北跟閩東風格的石砌屋,有些依山坡而築的石屋跟石徑,有種希臘愛琴海的慵懶風情。海邊就更不用說了,乾淨細緻如金沙一般的沙灘、保有溼地生態的某些淨土,是賞鳥跟觀察生態者的天、挖花蛤、馬祖的燈塔、奇岩怪石………金馬有好吃的、好看的、不一樣的自然環境、生物種類繁多的優勢,怎會說資源少呢?

如果金馬兩縣能加強醫療看護的配套措施,未來還能賺取「白銀」熱錢——高級養生、退休學習、療養健身、長期復健跟休息的銀髮族社區、高收入者的長期度假Villa。金馬觀光欠缺的是具有百年眼界的規劃、長期投入其中的團隊、民眾對在地資源的認同;少了這份凝聚力,大家各主其事,有人可以短期獲利、有人則苦苦等待商機的春天,整體發展不平衡、執行的時空有落差,將造成大環境觀念或進行改造時的矛盾。

我近年來逐漸實施一地常駐的旅遊方式,除了沉澱自己在城市生活的雜念雜質,也藉由發覺一地一處的生活情境,灌注不同生命力的元素於己身,讓自己視野更多元豐富。金馬的觀光當然是有限的,同樣的,每一個地方住久了,不也是因為感覺「有限」而出走到他方的嘛?人人都是這世界的短暫過客,充其量,旅人也是在地球上,不斷行經、旅居各地,發現各地的「有限」而已………總之,我對金馬的觀光建議:只要能在本身的「有限條件」下去思考特殊定位,我認為,兩縣的觀光本來就有看頭,好好找出定位,一定會有賺頭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