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婆婆媽媽二三事

發布日期:
作者: 金林。
點閱率:872

孩子誕生的同時,也產生了「媽媽」這樣的角色。可以說:孩子與媽媽是同時被創造出來的。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滿心的感動與喜悅,隨之而來的是擔心照顧不好的新手媽媽焦慮。孩子一出生,不需要教導就會呼吸、會哭泣,但是「媽媽」需要學習的好多好多。「母」為象形字,字中上下兩點即象其乳房。在這個提倡母乳最好的年代,沒有給孩子吃母乳就像是一個「壞媽媽」的標籤貼在身上。然而產後疲倦虛弱的身體尚未泌乳,孩子的哭泣已聲聲催促。
婆婆育兒的年代正是標榜配方奶最棒的時期,孩子哭了,只需要按比例沖泡奶粉,就是營養最佳的一餐。當時的社會風氣鼓勵婦女投身職場,從事生產。什麼是梳乳棒?什麼是擠奶器?母乳保存袋?婆婆是完全陌生的。「寶寶一直哭是不是沒吃飽?」「你抱著讓他吸奶,怎麼知道寶寶喝了幾C.C.呢?」在這樣迥然不同的經驗差異下,育兒知識的傳承自然出現了代溝,儘管婆婆與媽媽對孩子的愛同樣真摯。
「婆婆的媽媽」即孩子的曾祖母,反而因為這跨世代的差異和母乳媽媽成為超越時空的盟友。「餵奶的時候,孩子吸一邊,另外一邊的乳房同時在滴奶對不對?」回溯曾祖母當媽媽的那個年代,忙不完的農事、做不完的家務,每日一睜眼就在為下一餐的溫飽打拚,斷奶的寶寶有米湯可以喝就偷笑了,哪來奶粉這種奢侈品?曾祖母回憶身為一位資深母乳媽媽的點滴,這樣的甘苦分享適時地提供了現代年輕「媽媽」慰藉。
「婆婆的媽媽」從古老衣櫃裡拿出花披揹巾,告訴「媽媽」孩子想睡覺、哭鬧時這樣揹起來就安靜了。攤開長方形的揹巾,左右兩邊各縫著兩條綁線,是曾祖母當媽媽時的育兒神器。使用時,先將孩子用另一條布繩綁在背上固定,再用揹巾罩在外頭。揹巾上方的兩條綁線由肩頭拉至身體前方,下方的兩條綁線由腰際兩側往上拉緊,與另外兩條綁線會合後,在胸口心窩處打結,視覺上更突顯了乳房,明確標示出「媽媽」的角色。農忙時期,將孩子肩揹在身後,空出來的雙手種田、澆菜、餵豬、洗衣服、刷尿布……,厚實可靠的背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年輕的「媽媽」雙手接過散發濃濃樟腦香味的黑白花披揹巾,可以感受到曾祖母的厚愛與祝福,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自己已經買好了尺寸可多段調節、符合人體工學、超輕量的座椅式揹帶……。從前的「媽媽」將孩子揹在身後,彷彿是要用自己的身軀為孩子擋下一切迎面而來的困厄與災疾;現在的「媽媽」將孩子揹在身前,開拓了孩子全新的視野,彷彿在告訴孩子:「媽媽會陪你一起探索這世界!」
哭鬧了好一陣,寶寶終於睡了。春夏交替的微熱時節,寶寶身上蓋的正是「婆婆的媽媽」承傳下來極具紀念性的花披揹巾。喝母乳也好、喝奶粉也好,細心哺育,孩子終究會一天天長大;後揹也好、前揹也好,世代不變的是卸下孩子後一身的痠痛,而肩上永遠卸不下來的是責任、是關心、是擔憂、是愛。
每個孩子都有媽媽,每個「媽媽」都曾經是孩子。願每一位「媽媽」都能被尊重、被理解、被包容與被愛,就像孩子一樣。

回頁首